APP下载

“让自然做你的师长”

2019-04-15蒯莉萍陈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孤独感受力自然

蒯莉萍 陈琳

摘要:华兹华斯的教育观给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和现代教育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观可概括为环境教育,包括自然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自然教育是华兹华斯环境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华兹华斯的自然教育主张人要沉浸在自然之中、孤独之中与自然灵交,激发想象力、培养感受力,进行自我教育,完成道德教育和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感受力是华兹华斯自然教育的核心。华兹华斯的自然教育观与他的自然诗学观殊途同归,都是审美教育。

关键词:教育 自然 孤独 想象力 感受力

华兹华斯作为英国的浪漫主义之父,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其实,华兹华斯的贡献不仅局限于文学,他对于教育的贡献也不容忽视。牛津学者本杰明·乔伊特(Benjamin Jowett)在1879年声称:“没有诗人比华兹华斯为教育人类做出过更大的贡献。”他有关教育的论述散见于他的诗歌、文论、信函等各种文体的文章中。华兹华斯诗文中表达的教育理念不仅影响了他所在的维多利亚时代,也影响了现代教育。他的长诗《远游》第一卷曾被选为维多利亚时代教师培训学员的英文读本,供政府资助的师资生学习。戴娜·波奇(DinahBirch)认为,当代英国教育体制沿袭了19世纪理念,也可追溯至华兹华斯。华兹华斯的教育观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环境教育(education bv circumstances)。环境教育包括自然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他认为,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完善的教育必须发挥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这三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华兹华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然教育。

一、华兹华斯环境教育观的背景

华兹华斯生活的年代是社会激烈动荡的年代。在19世纪以前,并没有大众教育一说。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和绅士们等上层阶级的特权。不过,也有一些私人的慈善家和宗教向穷人提供一些基础教育。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速,工厂和采矿业发展迅猛,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原先自给自足的乡村经济衰退了。上层阶级由于工业革命变得更加富有,而大量的穷人却变得更加贫穷,他们聚集在贫穷的乡镇中。由于贫穷,犯罪率大幅提升,社会的骚乱和各种动荡不断。另一方面,许多有关公正、权利、教育等新的观点涌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通过勤勉工作和教育,改变他们的现状。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国民教育成为一个必然的议题。

国民教育一般被定义为国家规定的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19世纪英国的国民教育内容只涉及初等教育,不包括高等教育,教育对象也不是全体国民,而是劳工子女和贫民阶层的适龄儿童。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许多学者和教育家提出国民教育,出现许多教育改革派。其中有较为保守的教育改革派——福音派教徒倡导的主日学校运动,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旧的社会秩序,维护传统的基督教的美德和价值观,而受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影响的教育改革激进派,其教育改革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英国工业化社会的需求,改变下层民众的贫困状况,他们主张建立工业学校、工人讲习所,建立导生制学校等。其中尤以安德鲁·贝尔(Andrew Bell)和约瑟夫·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倡导的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影响最大。导生制是由安德鲁·贝尔博士于1789年在印度的马德拉斯首创。1797年,约瑟夫·兰卡斯特开办了一所施行导生制教学的学校。导生制经济、高效,成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英国教育改革影响最大的、最成功的教学体系。

华兹华斯作为英国这场教育改革运动的亲历者,一直参与其中,发表自己对于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他在《远游》第九卷就以漫游者的口吻,提出了一个以国家立法来保障国民的基础教育,让社会最底层民众的子女接受最基础的教育,“以法令的束缚来保障/她国土上的所有孩子,都能初通文字,并向/他们的心灵注入,既明晓又践行了的/道德和宗教真理”。华兹华斯起初推荐使用安德鲁·贝尔的导生制,认为如果由一个开明而勤勉的政府能普遍推行这种简单的机制,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他期待政府以国家名义推广,使其能够造福全体国民。确实,导生制有效地解决了初等教育起步阶段经费和师资不足等问题。然而,随着导生制學校的扩张和政府干预教育的深入,华兹华斯对于导生制的态度日渐消极。导生制以教学取代教育,为迎合工业化社会的需求,大批量生产所谓的合格学生,割裂了与自然和生活的关系,舍弃了教育的初衷。华兹华斯认为,教育“是一切可以引发出人性的事物,其中教学,尤其是学校的传授,不管多么重要,也只是相对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当下民众却倾向于舍本逐末——舍弃生活和自然能教导的一切,去换得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来的细枝末节”。华兹华斯反对机械地学习文化知识,提倡环境教育,到自然中进行自我教育,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进行人性化教育,培养想象力、激发感受力,以一种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方式,完成道德教育和心灵教育。

二、华兹华斯自然教育的内容

华兹华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自然教育,他强调自然环境在道德教育和心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转折》一诗中,华兹华斯劝说他的朋友,丢开书本去听红雀和画眉唱歌,“让自然做(你的)师长”,因为“春天树林的律动,胜过/一切圣贤的教导”。在华兹华斯心中,大自然是一位老师,能给人带来道德教益和天然的智慧。她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弥漫在天地中,与整个宇宙的大灵魂融为一体,成为宇宙精神,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自然界的万物都有情感和灵魂:

岩石、鲜果、花卉,/甚至覆盖着路面的那些凌乱的/石子。我看出他们都有情感,/或将其与某种感情连通:万物/如茂树,扎根于那给予生命的灵魂

大自然瞬息万变,每日呈现出来的或慈爱,或恐怖,或秀美的种种形神,对于人施加影响,触动人的内心。在自然的影响下,人的内心会变得十分敏感,能感知自然界的情感和情绪,如同“水面应和着,天上的风云——发生同类的情绪/变化,好似恭顺的风奏琴,只等那,触动琴弦的天风来临”。

华兹华斯对于自然的观点与他童年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自小在风景秀美的英格兰西北角湖区长大,喜欢在大自然中冥思、漫游。早在孩童时代,在与自然的独处中,他就已经感受到了自然环境对他的影响。《序曲》第一卷中,华兹华斯曾提到儿时几次偷盗行为受到大自然训诫的经历。有一次,当偷拿别人套索里的猎物时,他听见“孤寂的山间响起低沉的呼吸声,,跟随而来;还有,分辨不清的声音”;还有一次,当他悄悄偷了一艘小船在水面漂游时,他感到在峭壁后面,“露出/一巨大的山峰,凶险而巨大,似乎/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将那黑色的/头颅扬起”。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少年华兹华斯孤身处于自然之中,凶险巨大的山峰、逼近黑色的头颅、山间的呼吸似乎都充满着意志和生命,在他心中激起了恐怖和危险时刻逼近的强烈感觉,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他带来一种恐惧和敬畏的感受。大自然在他周围创造了一种令人恐怖的情境,她就像一位威严的老师,以言语和行动斥责他的错误行为,使他内心产生一种恐怖感,引发他对于做错事的一种内疚感,促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大自然通过给人的内心施加震慑作用,对人进行道德教化。在《序曲》中,华兹华斯亦承认,自己儿时就是由“大自然的秀美与震慑共同”养育而成。

自然给予的教育,不仅体现在道德教育上,也体现在心灵教育上。大自然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是一种美的教育、快乐的教育。在《序曲》中,华兹华斯提到,“那些由乡间的静谧统辖的妙境,,它们首次将美感注入我的,心中”。大自然的教育也是一种快乐的教育,具有治愈的力量。自然界的“每一朵花儿都喜欢/它所呼吸的空气”,鸟雀们“细小的动作举止/仿佛都激荡着快乐”,连带嫩芽的枝梢也“乐趣融融”。自然界洋溢的快乐情感会使人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在《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中,孤独的漫游者看到一丛丛快乐起舞的水仙,不禁受到自然界欢乐情绪的触动,消却了往日的烦闷,体会到了精神的愉悦和慰藉。日后,每当烦闷孤寂之时,一想到水仙,他的“心灵便欢J隋洋溢/和水仙一道舞踊不息”。水仙成为引导他度过孤寂彷徨时分的精神力量。

在华兹华斯的笔下,在洋溢着美和快乐的自然环境熏陶下成长的孩童和少女,成为自然界美的精灵、快乐的精灵。在《致山地少女》中,大自然“十四个年头齐心协力,把山川灵秀钟萃”赋予山地少女,她“翩然出现,似霖雨把‘美洒落人间”。在《路易莎》中,路易莎“像仙女般轻灵矫健,/蹦蹦跳跳地奔下山岩,/好似五月的溪水”;《露西组诗》中,露西“流云会给她轻柔的姿态;,垂柳会为她把枝条摇摆”;《有一个男孩》中,威南德湖边树下的男孩发出的口笛声,与山谷中猫头鹰的叫声交相呼应,往复回旋,“汇成了一曲欢乐嘈杂的合唱”。大自然是良师,人们能够“从自然中,也从感官的语言中,找到(我)纯真信念的牢固依托,认出(我)心灵的乳母、导师、家长/(我)全部精神生活的灵魂”。

三、明智地领受孤独的自然教育

华兹华斯告诉我们,人们要在大自然中,在孤独中,“明智地受领”(inwisepassiveness)自然的教育。

华兹华斯的自然教育,十分强调“孤独所具有的自给自足的力量”。它是人们与自然展开想象联系的基础,可以使人排除外部世界的干扰,开启人们的内在之眼——审美想象力和心灵的敏锐感受力。在他的诗中,无论是诗人本人,还是他诗中的人物,大多都是些孤独的人,他们常漫游于人迹罕至的荒原、幽寂的山野和农舍,与自然灵交。正是在这些孤独的时刻,“想象的力量注入胸中”。他独自漫游,“体验着生命、变化、,美好、孤独,但这孤独比‘最佳的,交际更活跃”,“这交际像孤独一般甜蜜”。

孤独打开了想象的大门,使人们得以敏锐地感受大自然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在《序曲》中,诗人在静谧的星空下独自漫步,“感觉着声响的所有/内涵,听它弥散出超逸与形状,或形象的崇高情绪”;“站在岩石下,听着空中的鸣叫,唱出古老大地的精神语言,/或在远来的风中隐去”。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大自然充盈着的活力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激发人们敏锐的感受力。人们所需要的只是“明智地受领”(wisepassiveness),感受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和情感,体悟自然与自我的联结。温德米尔少年正是以这种方式来领受大自然的影响:

只有那凝滞的空寂,似嘲笑他的/技巧,而当他在迟疑中聆听,那湍泄的/山溪常常引起轻轻地惶悚,将水声/遥遥地载入他内心的幽坳;眼前的/景色也在不知不觉移入他的/心灵,带着所有庄严的形象——/山岩、森林,还有在湖水恬适的/怀抱中不断变换天姿的云霄

华兹华斯的自然教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我教育,反对过多人为的、僵化的理性主义的干扰,因为“理智却横加干扰/它损毁万物的完美形象——,剖析无异于屠刀”。完全脱离自然的影响,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和培养世俗的所谓才智,不注重培养想象力和感受力的教育是华兹华斯所鞭笞的虚伪荒谬的教育。在《序曲》中,华兹华斯提到的模范儿童就是这种教育的畸形产品,长成了一株“变态的植物”。模范儿童虽然受过全面的训练,在科学知识上,具有神童本色,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可是,他却从未受过任何自然的影响,没有享受大自然给他带来的任何乐趣:“自然的,或超自然的恐懼从未触动他”,“偶有自然的/欲念涌出”,总有人将他“圈入精心修建的栏中”。

没有过多的人为干扰,在孤独中开启想象力和感知力,与大自然灵交,感知大自然的情感和自身情感的联结,明智地领受大自然的教育,这才是华兹华斯推崇的自然教育。

四、结语

培养想象力和感受力是华兹华斯自然教育的核心,也是贯穿华兹华斯整个环境教育观念的主题。华兹华斯认为,教育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然、家庭和社会。什么是完善的教育?完善的教育是需要通过自然、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在自然教育中激发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是在走向人世,走向家庭、社会之前的重要准备。正如他在《艾尔福克斯登笔记片段》中所说,在人们与自然界无生命的物体产生同情之前,人们将无法对自己的同类产生任何感觉。在《远游》的第一卷中,漫游者“几乎不必读书;因为很多,传统故事,环绕在群山之间,/很多传奇,充斥着幽暗森林,/滋养着想象力的成长,,赋予心灵敏锐的感受力,,使其能够迅速辨识/万物的道德属性和尺度”。

华兹华斯的自然教育,不涉及学校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诸如课程、教学法和课堂管理等教育具体方面的内容。但是,华兹华斯并不排斥学校教育。不过,正如他在《新学校奠基典礼上的发言》中所说,“学校教育尽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作为全部”。他认为,在学校进行正规教育的同时,必须进行非正式教育——自然教育,启发、引导人们在自然的影响下,在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培养感知力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灵教育。

华兹华斯的自然教育观与他的自然诗学观殊途同归,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审美教育。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诗歌的重要功用就是要纠正人们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同情心;凭借它令人愉快的各种手段,使读者的感受性、情感和同情心进一步发展并变得敏锐。他希望能通过一种审美教育的方式,改变人的感受力愚钝的状态,重塑人的敏感性,恢复人性的完整。华兹华斯的自然教育观和自然诗学观,一个借由自然,一个借由诗人所作的诗歌,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和感知力,进行审美教育。自然是人师,诗人亦是人师。

猜你喜欢

孤独感受力自然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培养感受力 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