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析
2019-04-15周小桃
周小桃
摘要:当今世界,社会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表现为道德认识上的偏差、道德情感的淡化、道德意志变得模糊、缺乏道德行为能力等,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来自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笔者以六盘水师范学院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从整体上来看是趋向正常、健康的。
关键词:道德选择;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1-0081-02
选择是一个永久不变的话题,只要你活着,就无时无刻面临着选择,而道德选择却是你生活中最基础的、无形的选择,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道德选择是人道德生活实践中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自觉自愿做出的对不同的道德价值或善恶的选择,包括道德意识的选择和道德行为的选择。它是一种德性选择,一种合于伦理的选择,一种价值的选择。”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存在的问题
1.道德认知产生矛盾。“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产生效应的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取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过程。”[3]在瞬息万变的今天,道德问题频发,使大学生接受到的道德认知与实际道德行为发生反差,导致大学生产生道德困惑。在“你希望自己和身边的人拥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回答中,90.00%的大学生希望自己身边的人拥有高尚的品质;“对于办成某事需要送礼的现象你会怎么做”选项中,40.00%的大学生认为送礼不好,但是为了办成某件事,又不得已而为之。这说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是正确的,但是事关自身利益,他们往往做出与认知截然相悖的行为选择。
2.道德情感淡化。“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爱憎、好恶、信任、同情、痛苦等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4]大学生在道德情感上逐渐变得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自利的人格,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迷失自己,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一方面,大学生道德情感淡化,让不良之风形成。问卷有一项“对于朋友作弊”,35.50%的大学生选择是装作没看见,24.50%的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看上去是在维护朋友之间的友谊,但是,这从侧面体现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变得淡化,让不良之风盛行,影响大学生对道德选择的判断。
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情感淡化,使大学生易养成自私自利的人格。对于“在处理你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时,你的原则是?”其中,33.50%的大学生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选择利己但不损人,46.50%的大学生则选择先己后人尽量兼顾。这些说明大学生变得自私,将自身利益作为道德选择的标准,道德情感冷漠。
3.道德意志动摇。“道德意志是指主体在道德活动中,为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根据某种道德原则来支配、调节、控制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克服困难,消除障碍,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精神力量和心理过程。”当今社会的大学生,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起来,社会阅历不足,导致他们判断能力较弱,道德意志不坚强。在回答“当面对不同的道德观点时,你是否坚定自己的立场”这一问题时,22.0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选择不确定,9.00%的大学生则选择了随波逐流,总共有31.00%的大学生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这说明大学生缺乏坚定的道德意志,易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左右。
4.缺乏道德践行能力。“道德践行能力,是指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自律和躬行能力,是道德认知、判断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缺乏道德实践能力,往往知与行不能合一,理論与社会实践相脱离,这就导致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中容易陷入道德困惑。对于校园乱扔垃圾、说脏话的行为,61.00%的大学生认为是不道德行为,但不会制止。可见,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产生反差,使其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二、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问题产生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调查显示,28.00%的大学生认为道德观念的形成来自于家庭。因此,家庭是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1.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职责,而家长只需要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即可,忽视了家庭道德教育。因此,导致孩子变得唯分数论、唯物质论,没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家长“模范”作用的缺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的成长其实是模仿的过程,孩子学好或是学坏,取决于父母的以身作则和榜样的作用。但相当部分家长并没真正意识到,在家庭中无意做道德“榜样”,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家风。因此,家长榜样示范作用的缺失,对孩子的道德选择能力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家长传统的教育方式。家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很多家庭里,经常会出现父母绝对权威现象,家长的绝对权威让孩子缺少思考,限制孩子的思维发散,让其养成依赖性格,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没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判断能力,这让孩子在解决道德事件时,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二)学校因素
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否帮助你形成了道德选择的能力?对这一选项,57.00%的大学生认为道德观念的形成来自于学校教育工作,并且59.0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对于提升自身道德选择能力有很大帮助。
1.学校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传统应试教育的引导,导致高校对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教育没有针对性。一方面,学校的道德教育只是注重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忽视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个体差异,只是整体上来拔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高校的德育模式基本上是老师向学生单方面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导致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
2.德育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是在不断提升的,但是,当今社会的大学生还是出现了知行不一的情况。对“在食堂排着长队打饭时,你会选择插队吗?”的问题,63.50%的大学生选择了坚决不会插队。可是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大学生排队打饭时,插队现象层出不穷。这反映出大学生有着正确的道德理论知识,但是道德实践行为却是与之相反的,这主要是因为高校道德教育注重道德理论教育,而弱化道德实践教育。
3.教师的示范者角色缺失。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者,他们还是学生道德榜样的示范者。但很多老师把教师这个职业仅仅作为谋生的一个手段,对职业缺乏热情,对学生缺乏爱心,没有良好的道德表现,给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给大学生在道德选择能力提升方面造成阻碍。
(三)社会因素
1.多元道德选择的冲突。国外的道德观念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让中国的道德环境呈现开放、多元的特征。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还未成熟的群體,他们容易受到一点影响,就会对自身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怀疑,变得犹豫,无法在多元的道德环境中,坚定自己的道德选择,让自己无法做出选择。在这样的社会道德背景下,只会增加大学生道德选择的难度。
2.社会舆论的非正向引导。由于科技的不断创新,信息的全球化,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小,一有风吹草动,世人皆知。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思想极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引导,特别是网络,容易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变质,道德选择出现偏差。如,“你是如何了解江歌案的?”82.50%大学生选择是通过电视新闻、网络了解的。这个数字反映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必须重视网络中的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防止社会舆论的非正向引导对于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的提升产生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雯梦.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2]苏杰初.提升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路径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5,(01):122-126.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Choose Moralit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
ZHOU Xiao-tao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Liupanshui,Guizhou 553004,China)
Abstract:In today's world,society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ty,and various ideas and cultures are interwoven and permeated,causing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moral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 are complex and come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The author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students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al level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s a whole tends to be normal and healthy.
Key words:moral choice;Problems;ca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