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刨伤理论视角分析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克丽斯汀
2019-04-15李续红
李续红
摘要: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始终关心、同情徘徊在主流文化边缘的黑人女性。她的第八部小说《爱》主要探讨了家庭之爱和种族文化创伤。目前,学者主要是从心理分析、原型批评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等视角研究此作品。但很少有学者从创伤理论角度探索小说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本文旨在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克里斯汀的精神创伤。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同时也能进一步丰富对《爱》的国内文学研究。
关键词:克里斯汀 《爱》 创伤理论
托尼·莫里森生于1931年,是美国黑人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莫里森的写作生涯始于而立之年,至今已经出版了十一部小说。《爱》是继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八部小说,同时她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关注黑人社会的内部问题,偏向于叙述人物的内心意识活动。通过这样细腻深刻的描述,读者可以对整个小说基调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爱在莫里森小说中是无处不在的,没有爱也就没有典型的莫里森小说人物。小说《爱》主要呈现的是爱是如何滋养又伤人。扭曲的爱是小说的主题贯穿在各个人物关系之间,如母女关系、夫妻关系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小说不仅展现了黑人的个人创伤,同时也反映了整个黑人社会的无助和精神荒芜。本篇论文主要从创伤角度,讨论小说人物克丽斯汀的人物性格。
创伤,作为一个医学术语,首先指的是由于外力所导致的身体伤害。起源于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基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创伤逐渐突破传统的医学领域,进入文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内。法国精神病学家夏科和简尼特首次将创伤与心理学相结合。他们总结出来,创伤理论的前两个阶段主要是弗洛伊德心理创伤理论和后弗洛伊德心理创伤理论。当发展到范农时期,一种新的创伤理论出现了,就是后殖民种族创伤理论。当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将传统的创伤理论与文学批评相结合。卡西·卡鲁斯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病研究,赋予创伤理论以新的定义。
一、克丽斯汀的个人创伤
克丽斯汀的个人成长过程充满了心理创伤。她生长在一个富裕的黑人家庭,天性倔强,更是有着他人不曾经历的童年。克丽斯汀幼年丧父,母亲忙于工作,很少顾及她。所以童年的她既缺乏父爱又很少得到母爱。所以在克丽斯汀的成长过程中,爱是缺失的。这种无形的创伤对克丽斯汀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1.家庭创伤
与一般家庭不同,克丽斯汀的家更像是宫廷。在这里祖父是国王,L是神甫,而其他的女人则是争宠的妃子。柯西祖父是家庭争端的起源,也是一切争斗的核心。母亲梅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酒店管理中,以防留心窃走她的控制权。柯西作为祖父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相反,他娶孙女十一岁的朋友留心为妻,对克丽斯汀和留心之间的友谊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克丽斯汀生活在这样一个阴郁的家庭环境中,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亲情。
克丽斯汀追求爱的行为是合理的。在寻找爱的过程中,她的个人奋斗如同一次艰难的朝圣之旅。那些母亲神经质般的信和不适合自己的衣物给克丽斯汀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母亲的“爱无力”使得克丽斯汀对母亲这个角色失望和厌恶。而柯西祖父则彻底毁掉了她的童年。自幼丧父的克丽斯汀并没有从祖父那里得到父亲般的关爱,只因她有着和父亲一样的眼睛。祖父对朋友留心的猥亵行为让误解的种子深深地扎在克丽斯汀与留心之间。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从此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得到却是难以接受的祖母。祖父给克丽斯汀造成的创伤是一切爱与恨的根源,也是克丽斯汀一生都难以痊愈的痛。
克丽斯汀个人创伤的根本原因是爱。爱的缺失使得她的自我成长缺乏自信和快乐。在一个孤独、复杂又看似虚拟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克丽斯汀可以说天生就是不完整的。这样的不完整造就了克丽斯汀的性格,一种富有攻击性却又略带忧伤的性格。
2.社会创伤
社会创伤有时也称作文化创伤,指的是整个社会或种族的创伤。本论文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对克丽斯汀个人所造成的创伤。克丽斯汀在社会生活中浸泡了将近二十多年,然而最后她依然还是出走时那样,没有成功的身份也没有惹人称赞的好名誉。在经历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后,克丽斯汀依然伤痕累累。三段感情均以失败告终,每次失败都是由心理创伤造成的。人际关系构成社会联系网络。克丽斯汀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所以当她十六岁时,克丽斯汀相信自己可以发挥才能,在大城市中展开新的生活。带着这样美好的憧憬,克丽斯汀独自搬到了城市,计划开始工作。就在这时,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任丈夫,一个不成熟的男人。克丽斯汀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勤劳和理性,不久她就改变了自己当初的想法,嫁给那位士兵。事实是她并不是真的爱他,于是第一段婚姻以丈夫出轨结束。当克丽斯汀遇到果子时,她认为真正了解她的人终于来了。可是即使是在自己牺牲了所有女性该有的权利和尊严后,果子还是选择了分手。克丽斯汀永远无法改变果子根深蒂固的父权等级意识,也无法再满足他的个人需要,因为她已经老了。这样的生存境遇使得克丽斯汀一无所获,没有可以谋生的技能,更没有足够的知识素养,克丽斯汀已然被社会所抛弃。
克丽斯汀的社会创伤主要来源于社会运动和个人感情经历。激进的社会运动彻底改变了她的性格,而他个人的爱情经历则带来了爱的破灭。克丽斯汀是黑人团体文化创伤的典型代表。受三段感情的影响,克丽斯汀不再相信爱与婚姻。在社会的漩涡中,克丽斯汀变成了“他者”。
二、创伤对克丽斯汀的影响
痛苦的经历给克丽斯汀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为这些悲伤和难过的记忆,克丽斯汀陷入一种自我厌恶和否定的生活状态中。家庭之爱的缺失使得克丽斯汀不再相信家的温暖,也不再奢求组建一个属于自己完整的家。在被社会抛弃之后,克丽斯汀一无所获。家庭教会她的只是如何成为一个无情的人。社会创伤夺走了她应有的个人实践能力。这样的双重创伤无形之中给她造成了致命的一击。
从一个天真女孩到整个丝克镇都厌恶的“坏女人”,克丽斯汀承受的是一生的创伤,这种心理伤痛带来的是极度的不安与恐惧。年幼的女孩没有家人的疼爱,没有母亲的关注,其童年就如同贫瘠的土地一般,终始无法长出任何有生机的事物。这样的无助与孤独是多年来母亲的无视与祖父柯西自私纵欲的结果。只有善良的L知道她需要帮助,知道如何才能化解她内心的无助感。克丽斯汀对自己的母亲和祖父是怀有恨意的。柯西结婚之后,梅变得更加不安了。留心被认为是侵入者,是破坏者。这样疯狂和离奇的想法使得周围的人也都不安起来。没有人知道梅到底在想些什么。而克丽斯汀也已经厌倦了母亲的痴狂和迷失。这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从未给克丽斯汀带来任何内心的安慰。母亲忽视甚至犧牲女儿来换得所谓的不真实礼物,这是一个悲剧式的关系。女儿成为弃儿,于是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克丽斯汀离开了家,去寻找新的生活。而作为祖父,柯西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孙女最好的朋友结婚,打破家庭原有的平衡。柯西间接发动了一场家族战争。当朋友一夜之间成为自己的祖母,克丽丝汀已然与留心宣布美好关系的结束。克丽丝汀童年唯一的慰藉就这样随着祖父的婚姻一去不复返了。表面上,克丽丝汀需要为自己的失败和错误负责,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个人原因。心理创伤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是不可预测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克丽丝汀离家寻找个人发展,母亲梅处在混乱的生活状态中。留心还在努力挽救快要颓败的酒店,尽管这样的努力看起来非常无力。这个黑人家庭结构复杂而扭曲,没有欢乐,没有爱,每个人都在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托尼·莫里森将小说命名为《爱》,在一定程度上记录的是寻爱的过程。在柯西家族中,每个成员都曾经历过精神上的创伤,他们都是生活在大房子中的病人。家庭创伤传递的是负能量。少年时的克丽斯汀没有得到充足的家庭之爱,以至于她今后的生活都是在爱的缺失下度过的。克丽斯汀不仅失去了父母之爱,同样也失去了朋友和爱人的爱。同样,克丽斯汀的个人经历反映了黑人女性的文化创伤。黑人女性被迫依附于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男性的消费品。在克丽斯汀的第二段感情中,果子与她的关系就充分证明了黑人女性的遭遇。双重创伤在一定程度上将克丽斯汀变成了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