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缘情而绮靡
2019-04-15施伟萍
施伟萍
摘要:香菱是《红楼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香菱学诗”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悲剧人物的自我救赎,香菱命运多舛,历经坎坷,际遇堪伤。但作者并没有让香菱自暴自弃,沉沦在苦海无边的生涯中,而是通过“香菱学诗”来展示人物对美好事物的憧憬,香菱三首咏月诗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使得人物成为鲜明、生动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香菱学诗 人物塑造 自我救赎
《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之所以具有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因为作者塑造了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丰富多彩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塑造的辉煌成就,我们且以作品中“香菱学诗”一段来分析曹雪芹塑造人物的艺术。“根并荷花一茎香”是曹雪芹对香菱这一艺术形象的高度赞美,在作者笔下,香菱的人生命运是悲剧性的,但她的人生追求是诗意的、耐人寻味的。香菱是《红楼梦》中最为薄命、最富悲剧性的人物。她的悲剧是整个《红楼梦》大悲剧的缩影。香菱一生命运坎坷,际遇堪伤,但作者并没有让香菱自暴自弃,沉沦在苦海无边的生涯中,而是通过“香菱学诗”来展示人物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表达自己内心美好的情感。
香菱即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生于殷实之家,是乡宦甄士隐的独生女,是父母甄士隐和封氏的掌上明珠。她小时候也曾“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五岁那年正月十五元宵看花灯时,从家人霍启(祸起)手中丢失,被骗子拐走,从此陷入了厄运。在人贩子手中先是卖给风流公子冯渊(谐音逢冤),冯公子真心真意地要买她,谁知人贩子一人两卖,碰到了呆霸王薛蟠。薛蟠打死了冯渊,抢走香菱为小妾。香菱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薛宝钗给她改名为香菱。周瑞家的曾问她:“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的人?”香菱只摇头说:“不记得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薛蟠外出经商,香菱才有机会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過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香菱相貌本不俗,可是由于不会作诗,起先被宝玉认为“我曾想她这么个人,竞也俗了”,可是,对于诗歌的渴求让香菱“由俗变雅”,在这一回中,我们看到了香菱的可爱、勤奋、聪敏、好学。蕙质兰心的香菱不甘于沉落,即使生活在最底层,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她学诗写诗完成了她人生的自我救赎。
一、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大观园中的袭人、平儿等人都不学诗,她为什么偏偏如此痴迷于诗呢?是因为其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还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且看书中描写香菱学诗片段:
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我倒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越发连房也不进去,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诗魔了!”……
香菱满心中正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睁睁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香菱是一个聪敏灵秀,悟性极强,极富文学气质的人。“香菱学诗”作者首先让她找到了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大观园中的写诗魁首林黛玉。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她也不太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表面上黛玉说:“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而实际上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追求的人。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女儿国”,是一个学诗的好环境,诗礼传家的贾府子孙从小就能够吟诗作对。元春省亲后,探春提议成立海棠诗社,大观园里的海棠诗社对香菱影响很大,香菱学诗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要点:“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黛玉特别强调写诗立意最要紧: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香菱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结果香菱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她说“‘墟里上孤烟这一句就像之前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最后黛玉鼓励香菱观察月色,练笔写诗。
香菱这个慕雅女,具有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又有善教的老师黛玉指点,她很快就写出了三首“咏月诗”。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香菱写的第一首诗“咏月诗”还比较稚嫩,感情不够含蓄,只是把前人咏月的辞藻堆砌起来,凑成了诗篇。内容上看是“咏月”,符合命题,从用韵上看首句入韵,“寒、团、观、盘、栏”皆押“an”韵,但是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的意象“月挂”“玉镜”“冰盘”等均是前人所用。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这首诗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写法拘谨,内容单薄,缺乏思想感情,一点儿也谈不上“立意”。诗歌的最大功能是“抒情”。诗歌跟一般文艺作品一样,首先要讲究立意。这八句诗没有“立意”,咏物诗成功的关键是好的立意。
冥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香菱的第二首诗大有进步。诗中用“花香…锰霜”作比喻,还用“人迹”“隔帘”等进行隋景烘托。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淡淡梅花”对“丝丝柳条”,“欲染”对“初干”,“只疑”对“恍若”,“涂金砌”对“抹玉栏”。全诗虽未明写月,但是句句与月有关。与第一首相比含蓄有诗意,但“玉盘”“玉栏”等词语还是前人反复使用,难免发出陈腐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偏题,所以黛玉评价这首诗“过于穿凿了”。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香菱梦中所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好像不是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了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
这一首,黛玉和众人都说“新巧有意趣”。这首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一改前两首“没有立意”的毛病,因而在咏月之中倾注了真情。全诗很好地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首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写出了动态和气势,寄寓了香菱自己的身世,她的出身,本是天地精华的凝结,含蓄地点出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终究能写出好诗的自信心。“影自娟娟魄自寒”,暗示自己容貌端莊,却精神寂寞。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承上而下,表面写月光凄清,其实写出了自己的处境“凄寒”,抒发内心的幽怨。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绿蓑”暗示离家在外之人,与“绿蓑”对称的“红袖”则可以视为香菱自指。“楼头夜倚栏”,表达了对离家之人的关切和思念。这一联包含了深广的思想内容,诗的境界非常开阔。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巧用“寂寞嫦娥”的典故,曲折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何缘不使永团圆”语意双关。全诗表面写月,其实深寓写诗之人的身世和情感,情景交融,不失为咏物诗的佳作。
二、书香禀赋,命运乖蹇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写到香菱的家世。说她的母亲“情性贤淑”,脂砚斋评曰:“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写她的父亲“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显然香菱继承了母亲情性贤淑的个性,也有父亲悠然自适的恬淡和诗意的追求。我们不妨再回到她的经历中,先看与她相关的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可见其命运的悲惨。但是香菱内心总有一种美好的诤隋,她希望从一个被践踏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精彩,特别是香菱不自觉地向夏金桂阐释自己名字的诗意: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了两声,拍着掌冷笑道:“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那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竞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宝钗亦不在意。
当香菱陶醉于向夏金桂描述有关水中香菱、荷叶、莲蓬乃至苇叶、芦根的诗意感受时,夏金桂毫不客气地嗤之以鼻,立马抹去了笼罩在菱角上那层淡香的诗意,责令香菱更名为秋菱,且让香菱无可辩驳。“菱”到了秋天,自然只能渐渐枯落了,可见香菱的悲苦结局。
曹雪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温顺美丽聪慧的香菱,而那个时代把美丽的她毁灭给人看,故能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她不幸的一生让每一位读者都扼腕顿足。在小说里她被认为“呆”“痴”“诗疯子”,而在《红楼梦》众女性中她摇曳着美好的诗意的影子,散发着且静且淡的清香。作者在她身上赋予了美人香草的比附,寄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诗意空间,她的悲剧是作者“一把辛酸泪”铸成的对末世的批判和对美好人性的期盼。香菱之悲隐喻了整个大观园中的女子命运之悲。
关于香菱的一生,作者在开篇“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展示了这样一幅画:“却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结合这画与诗,再看看作者讲述香菱学诗的隐喻,我们会对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有更深一层的理解。香菱通过学诗,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梦想,突出了内心的至善至美。作者让香菱不放弃对美的追求,走出心灵的困境,走上自我救赎之路。诗如其人,读香菱的诗,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单纯、执着与聪慧,也感受到她那自信、孤寂与充满希望的内心世界。她学诗的成功,是一个薄命女的“含泪的笑”。
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学诗让美好的香菱与苦难的香菱做了强烈的对比。大观园中黛玉、宝钗、湘云、探春这些闭锁深闺的少女诗兴勃发,香菱看到她们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描写自然的美好,香菱渴望自己也能开拓精神境界,希望用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最后学诗写诗也让香菱获得了加入大观园诗社的资格,诗歌让香菱走上了通往心灵之路。香菱曾在大观园滴翠亭与文官、司棋、侍书、小红玩笑,在沁芳亭与袭人、晴雯、麝月、芳官观鱼作乐。大观园的夜空有璀璨的星辰,香菱的眼睛始终追逐夜空的明月,洁净的月光让纯洁的香菱捧出心灵与梦幻。
“香菱学诗”表达出了作者的诗学主张和审美理想。苦难中的人易生幻梦,像所有大师一样,曹雪芹也有自己独特的理想社会的描画,大观园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这里有美丽的景,有真性的人,有风雅的事。这是曹雪芹文思自由纵横的地方,这也是读者最流连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理想遭遇到现实总是很无奈,曹雪芹没有让大观园止于理想的状态,最后它还是随同整个四大家族走向了没落。作者对香菱特别钟爱,“香菱学诗”这一段塑造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给香菱的美好涂抹了最亮丽的一笔。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儿、鸳鸯等人,在其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和好学勤奋的精神,可以说她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