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及实践途径

2019-04-15侯小锋解梦伟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实践教育

侯小锋 解梦伟

摘要: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极为重要。本文试图以民族艺术的价值分析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并从艺术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不同角度探讨民族艺术教育在文化认同中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 教育 文化认同 实践

一、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文化认同

(一)少数民族艺术的当代价值

少数民族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等诸多类别。这些种类繁多的民族艺术既是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其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的展示。在现代人们生活中它依然存续繁衍,并保持其鮮明的特色与文化品格,也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散发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这些取之不尽的民族艺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尤其是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艺术发展态势,呈现出繁荣景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时代背景下的民族艺术实现自我发展和共生存续;其二,在当代全球语境下民族文化身份的不断被认同,彰显民族的自信心与自我价值;其三,人们对民族艺术进行全新阐释,不断丰富完善艺术内容与形式,使之焕发新生。各民族崇拜的图腾和民族信仰中所蕴含的人文与历史文化,是少数民族艺术的文化表征。因此,在当代文化背景之下,关注和倡导民族艺术的“本土化”发展,探索其美学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具有现代美学内涵的多元化民族艺术。从整体来看,少数民族艺术的整体发展思路和发展趋势是继承发扬民族优良基因的基础上超越时间和地域限制,创新其发展思路,提高其艺术审美观念,增强民族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与生命力。

(二)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文化认同

民族文化蕴涵着文化基因与巨大的精神价值。而每个民族文化也滋养了各族群成员的个性、价值、心理、精神和行为等范式,由此也形成族群成员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显然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的,它以此而带来的族群稳定性和类聚性较为明显,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成员的性格特征。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三者紧密相连,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的根基,连接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换言之,失去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也就成为无根之水。在文化认同的影响下,民族归属感、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个人的献身精神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联合系统。这种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精神联合系统,不仅能凝聚人心、激发爱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而且能赢得其他国家对本民族的尊重,而不被他族文化同化,也正因如此,强化文化认同才被大多民族国家所重视;相反,如果文化认同被削弱或者失去,会导致民族认同的弱化,甚至民族共同意识也随之消失,最后只剩下散乱的个体,概而言之,国家认同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之上的,而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关键即在于文化认同的构建。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族群差异,其个体的认知态度亦有所不同。它分为积极的文化认同和消极的文化认同,前者是指族群成员积极地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为此感到自豪,在行为方面,积极的民族认同将使少数民族成员能够积极地维护民族利益,并以满怀优越感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语言、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而消极的文化认同,则以消极和悲观的态度看待自己民族的一切。本文所探讨的文化认同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标准,是民族情感下积极的文化认同。

二、文化认同中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作用

首先,在教育领域,教育是对教育客体的道德精神、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等的传承与提升行为,它包含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两种形式。广义教育是让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并拓展其认知领域,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上的教育则满足社会需要的学校教育活动,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培养其所需的人的活动。而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备狭义教育的特点之外,还实现人们对“美的需求”的满足,尤其强调教育的民族性和民俗性、历史性和继承的功能特质。因此,可以说民族艺术教育为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促进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学校教育,即为狭义教育,它是在某些教育标准指导下进行的,而这种教育标准是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的对群体和个体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国家教育的核心,也是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文化认同的形成对于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存续性。而且,文化认同一旦形成,民族成员也就认同了已经形成的教育标准,也会认同与之对应的教育模式。所以,当民族艺术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运行机制之中,学校教育标准起到指导作用,从而将会促进民族艺术教育活动的展开。

第三,以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背景的民族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不断参与民族艺术教育,加深理解,它不仅能激发年轻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学习欲望,也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愿望,这比一般的宣传和说教更真实和易于接受,也更能起到感化的作用。

三、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家庭教育途径

家庭教育一直在少数民族艺术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族群成员受艺术启蒙教育的始端,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教育传播途径,而且也承担着维系民族团结、增进族群成员情感的责任。各少数民族的图腾、信仰和曲艺等都成为本民族特有的元素和象征,它具有崇高的仪式感,是民族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例如,白族传统歌曲“大本曲”,大多是在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重要场合演唱,它除了对人生礼仪的祝福祷告以外,“大本曲”的内容也对人们的道德精神、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诠释,并寄托着本民族特有的家庭观念,这些民族艺术既发挥着家庭教育的功能,也逐渐形成为族群成员的行动准则。可以说,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是本民族千古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因此,民族艺术的家庭教育是流淌在本民族血液中的教科书,指引着本民族成员恪守自己的民族信仰、生活之道和生存法则。

家庭教育以口传心授、师徒相袭的教育方法为主,有其原始性,也体现了民族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比如,香格里拉藏族地区的黑陶工艺以及傣族的织锦工艺至今仍延续着家庭传承的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已根植于民族成员的生活之中,而民族艺术教育又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教育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易于形成民族认同的共同信念。它是族群成员受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家庭教育,对形成积极的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校教育途径

当下,现代化和信息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受当今科技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仪式、节日和习俗等逐渐被弱化,导致少数民族成员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发生相应改变,因此,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方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民族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而民族艺术的学校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注重综合型素质的全面训练,因此,民族艺术的学校教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方面是提升教育主体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层次,另一方面是提高客体艺术修养水平。

首先,提升教育主体的认知层次。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是教育主体的认知度。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最基本需求是办学机制的健全,各项配套措施的改革,管理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因此,提升广大艺术教师群体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层次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第一,加强广大教师对民族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包括理论学习、实地调研考察与技藝学习等,为了让教师的艺术视野有所开阔,专业知识得到拓展,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是实施高校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第二,充实民族艺术教师队伍,将知名的民间艺人引入学校进行实践教学与指导,激发民族艺术教育的活力。当然,民族艺术教育不但要注重形式与技能培养,着重应该对其民族文化内核的培育,因为少数民族艺术源于农耕文化、根植于生活,脱离了这些环境、空间和民族文化精神,艺术教育的功能会逐渐丧失殆尽,因此,应系统研究和践行“平等”“正义”“真”“善”“美”等民族文化内容,才能逐步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提高教育客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人的认知一部分是在学校教育下进行的,这直接影响到其成员的认知结构。当少数民族成员从事并参与教育活动时,他们受到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等教育文化思想的指导,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和教育成果的评价标尺来衡量和净化自己内心的文化认同。哈佛大学曾提出了“艺术第一的教学观念”,并启动了一项新的艺术教育发展规划,赋予了艺术教育的新功能,即艺术能激发人们创新理念、更新思维、获取愉悦的情感和新经验。因此,注重艺术学与管理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发展,加强不同类别学科的交叉与相互渗透,拓展艺术教育专业领域,促进艺术教育的综合化与多元化发展。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将智能科技、网络信息、计算机图像研究等学科与民族艺术教育交叉教学与融合发展,而云南艺术学院在民族艺术教育的道路上一直在探索民间工艺大师进校园和大学生下乡实践的教育机制,注重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特色教学模式。这就使学生在提升艺术修养的同时,深入学习民族艺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注重民间艺术的实践操作和方法技能,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三)社会教育途径

我国少数民族居多且分布较广,其民族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经历了长时期的自给自足以及族群生活的演变,所以,各民族艺术特色鲜明又极富自然与人文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当代全球化发展,为艺术教育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民族艺术通过全球化发展来带动自己并获得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多种现代传播方式与途径走向世界。因此,富有地域色彩的民族艺术应该在当代社会的背景下健康可持续发展,民族艺术应该融入全球化的背景,通过社会各种渠道的艺术教育,整合资源,把握其精神内核,丰富和完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体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推进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塑造少数民族艺术中的品牌艺术。通过对少数民族经典艺术的挖掘、提炼与艺术加工,塑造成为艺术名片,使本民族成员对经典艺术的追忆中重新建构其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它也激发人们对民族艺术的创作热情和审美追求。例如,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楚雄彝族的火把节、阿坝州羌族的羌年,以及剑川石宝山歌会等都被塑造成为本民族的艺术名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学者、艺术爱好者等人士的关注与研究。

其次,利用现代媒介传播民族艺术。传统的少数民族艺术其地域特色非常明显,而且要保持本民族艺术的原生性与原位性,在此环境中传承与展示比较困难,同时也造成传播与交流上的局限性,而现代媒介实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跨地域和跨文化的传播交流与推广。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民族艺术多元化的内涵,拓展了民族艺术的形式表现,为其注入新的力量。例如,杨丽萍主演的大型民族舞剧“云南印象”是一部特色鲜明的民族艺术创新力作。这也是民族艺术的内在价值在尊重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以舞台艺术形式展现了当代民族艺术,它对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中国的少数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必要借助艺术教育来有效地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因为,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以及维护少数民族地区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当代社会应该结合多种教育途径,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拓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手段和方法,增进世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从而实现民族文化认同,才能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应对民族文化的消解,使之真正得到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实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