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养老”理念引领养老服务实践
2019-04-15王长青
王长青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中指出,民生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重点、难点就是“一老一小”的问题。“一老”问题就是养老服务,在江苏尤其突出。江苏是经济强省,也是人口老龄化大省。按照国际人口学会的标准,江苏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如何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中展现江苏作为?作为一种新的理念,“积极养老”对于破解难题、探索新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份报告——《积极老龄化:一个政策框架》。其核心理念是最大限度提高老年人“健康、参与、保障”水平,确保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充分发挥体力、社会和精神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保护、照料和保障。“积极老龄化”是一种战略,也是一种自觉。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提出了包括医养结合在内的积极老龄化的具体措施。由此,“积极养老”的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人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观念、新策略。
“积极养老”体现了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生命态度的转变,是中国养老观念的进步。对于江苏而言,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搭建了平台,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使得劳动力人口急剧缩减,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护、福利保障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保障压力的剧增。“积极养老”有助于促进社会和家庭减轻医疗卫生服务负担,降低社会服务治理难度。二是将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有利于缓解健康养老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压力。老年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对的是器官衰老带来的生理功能退变,他们面对的是孤独、恐惧甚至痴呆、语言障碍等巨大的心理、精神压力,他们面对的是心血管、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生。深度老龄化带来的是养老服务的新要求。“积极养老”恰恰满足了这种多元需求,使得老年人的养老由生存型向生理和心理兼顾的发展型转变,由简单的生活照料向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需求转变,由被动接受照顾向主动寻求社会参与转变。三是将调动各方社会资源,有利于缓解养老产业发展不充分的压力。“医老”结合“养老”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策略,也是新常态下老年养老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养老服务业是关乎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积极养老”可充分调动政府、医院、社区、养老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资源,打通养老产业链条,使其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以“积极养老”的理念引领推动养老服务实践,关键在于发挥好各方作用,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子女尽孝、技术支撑、老人互助”的新型养老模式。做好积极养老这篇大文章,是新时代必须直面的民生问题。
第一,突出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推进。从大的方面讲,高质量养老服务本身是一个系统,要把握内在联系,遵循发展规律,强调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养老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量,综合评估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做出科学周密安排。比如统筹全省老年医学资源新布局,做好养老医疗机构的规划建设。首先,应加大对江苏省老年医院的建设力度,使之成为面向全省的老年医学指导与协调中心;其次,注重全省三级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的协调发展,提高老年医学学科服务水平,同时在每个设区市规划建设一所三级老年医院;再次,在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苏南、苏中地区先期建立二级县域老年医院;最后,通过医联体等途径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延伸基本医疗服务等。
第二,突出整合服务,强化协同创新。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繁荣养老市场。这个过程要突出整合思维,实现养老资源的多重整合,力争做到八个“一体化”。一是设置医院内“医养一体化病区”,或建立有养老照护功能的综合医院,实现医院与养老的一体化;二是推广“医养融合机构”進社区,建设有养老照护功能的城市新社区,实现家庭、社区、机构养老一体化;三是理顺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建立临终关怀的专项保险,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四是以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放大养老服务资源供给,实现城乡养老资源一体化;五是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开展中西医保健康复一体化服务;六是加强养老专业建设,加强养老人才的定点、定向培养,实现养老人才培养与养老机构建设一体化;七是商业资源配置,交通、文化、体育资源规划与社区服务的广泛对接,实现社会资源提供与养老服务一体化;八是加大医务社工的队伍建设和培养力度,实现医务社工专业支持与养老服务一体化。
第三,突出重点领域,着力补齐短板。目前我国确立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在全国范围内看,养老机构现在能提供的服务,每百人只有三张床位,有的大城市要到90岁以后才能等到养老床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做到就近可及、普惠公平,成为我省“积极养老”的重点。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老年人群中期护理这个关键,将养老重点集中在失智预防、失能延缓、失群复健上;要发挥群众力量,对接群众需求,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鼓励老人互助养老;要加大政府投入,如提供公租房,让从事助餐助行助医的社会力量免费使用,给予水电气费用减免、减税免税等;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工作人员要保障公平准入,把主要力量放在公正监管上,确保服务安全可靠,对有违规行为的要坚决逐出市场。
第四,突出文化引领,营造良好氛围。老人的幸福感是一个社会幸福指数的晴雨表,也是推进“积极养老”的主要目标,最终要落实在老人内心感受和社会文化上。孝老、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文化“仁爱”的重要内涵。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体现。要深入挖掘“孝”文化宝藏,举办孝老讲堂、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用好春节、中秋、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营造爱老、助老良好氛围。此外,要强化榜样示范作用,发挥好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作用,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健康江苏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