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盲肠游离1例报告

2019-04-15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金炼潘京华潘运龙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下腹盲肠内脏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金炼,潘京华,丁 晖,潘运龙

异位阑尾炎临床较少见,同时因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容易误诊。其中左侧阑尾炎由于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同时合并盲肠游离的病例比较罕见。本文报道左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盲肠游离1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诊治特点,同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经验,为异位阑尾炎的诊治提供参考。患者女,72岁,因“左下腹痛3周余”于2018年6月4日入院,无手术史。查体示:腹平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直肠指检提示:膝胸位9点方向距肛门6 cm处触及一圆形隆起,直径约1 cm,质地较韧,边界清。肛窥检查提示:膝胸位9点方向距肛门6 cm见一圆形隆起,直径约1 cm,表面无溃疡出血。CA125:50.50 U/mL(正常值<35 U/mL)。经阴道彩超提示左卵巢内见一囊性暗区,大小约7 mm×7 mm×7 mm(图1)。盆腔MR考虑为卵巢癌(图2);肠镜示:直肠距肛门约6 cm见一隆起,直径约1.2 cm,表面糜烂(图3),活检病理提示:炎性病变。于2018年6月13日在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术中见:盲肠游离,回盲部游离、异位于左下腹,与左侧卵巢阔韧带粘连、包裹,形成大小约2.0 cm×2.5 cm的包块。分离粘连,顺结肠带寻及阑尾,阑尾充血水肿,表面伴有脓苔(图4),遂行阑尾切除术,术程顺利,切除阑尾后术中直肠指检确认直肠隆起消失。术后病理结果:化脓性阑尾炎。

讨 论 阑尾是细长弯曲的盲管,主要位于腹部右下方,盲肠与回肠之间,根部连于盲肠后内侧壁,远端为游离盲端,因受系膜等影响,活动度很大,因此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如个体胚胎发育异常,阑尾可滞留于腹腔的任何部位。

左侧阑尾炎临床少见,出现时往往合并全内脏转位、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结肠游离、阑尾过长等多种解剖异常。全内脏转位系先天性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的腹部与胸腔脏器反位,可表现为胸部、腹部器官的完全转位、部分转位或仅1个器官转位[1]。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001%~0.01%,在急性阑尾炎中并发全内脏转位的比例为0.016%[2]。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主要发生于胎儿期,因肠系膜上动脉轴线的肠原始循环未旋转或不完全旋转而出现[3]。而结肠游离可分为升结肠游离与盲肠游离,其中升结肠游离系肠返回腹腔受阻或失常所致升、降结肠系膜的形成及胚胎期的系膜未完全消失引起[4],盲肠游离是发育过程中盲肠未被固定至后腹壁,与末端回肠一起成为游离肠绊造成的[4-5]。直肠隆起性病变泛指直肠黏膜与黏膜下组织的肿瘤,以及直肠邻近脏器病变压迫引起的隆起,临床较常见,但因为存在恶变风险,需早期诊断与治疗[6-7]。

本例患者主要合并盲肠游离,无手术史。存在盲肠游离时,阑尾可随盲肠在腹腔内随体位变化呈游走状,阑尾位置不固定,因此临床特点不同于正常位置的阑尾炎。同时,结合患者直肠指检及肠镜结果得出,患者直肠隆起主要为邻近脏器病变压迫所致,其原因是回盲部与左侧卵巢阔韧带形成粘连,并压迫直肠,使直肠内形成局部隆起。其中术前肠镜活检病理提示为炎性病变,切除阑尾后术中直肠指检确认直肠隆起消失,这两点可进一步证明。

左侧阑尾炎在诊断方面有一定困难,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可依靠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超声、CT等检查手段来提高准确性。全内脏转位在全面体格检查、常规X线平片、超声等检查下均不难被发现,当有转移性左下腹疼痛及左侧反麦氏点压痛、排除其他疾病时,应考虑左下腹阑尾炎。然而,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较困难。CT、钡灌肠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全内脏转位的诊断敏感性均较高,诊断困难时,还可依靠腹腔镜检查进行诊断。

图1 左卵巢内见一囊性暗区(箭头所示)

图2 左侧附件区见一不规则的实性肿块影(箭头所示)

图3 直肠距肛门约6 cm处见一隆起

图4 分离左侧阔韧带粘连,顺结肠带寻及阑尾(箭头所示)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临床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我们认识到左侧阑尾炎误诊率较高,仅通过临床表现往往难以诊断,因此其诊断应借助于临床症状、相关辅助检查,诊断不明确时,腹腔镜探查可作为鉴别诊断的理想手段。

猜你喜欢

下腹盲肠内脏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鸡盲肠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好吃的内脏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大鼠盲肠结扎穿刺脓毒症模型死亡率影响因素研究
隧道
多层螺旋CT在急性右下腹疼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