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小城镇民居院落优化设计
2019-04-15谢晓玲
■ 谢晓玲
一、甘南藏族民居院落的特点
甘南藏族地区的民居院落以苫子房为代表。苫子房跟汉族民居很接近,宽大而气派,是传统的木结构房屋。主房五间修筑在土台子上,左右两侧各有三间厢房,比正房稍低一些。正房的对面有同样间数的南房,南房正中间为大门,其余两侧用来圈养牲畜、储藏柴草农具。
(一)地域适用性特点
甘南藏族自治区的建筑历史沿革,是以吐蕃王朝前-吐蕃王朝-封建割据-元及明清时期这条线来发展传承的,文化的传承和交融不断发展,建筑形式也形成由散居-宫寨向城堡-院落-院落聚集发展的格局。如今,甘南藏族民居不论是聚落群体、还是单个的民居具体做法,都很好地延续了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特色突出、文化底蕴浓厚。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边缘,气候寒冷、严寒,阴湿多雨,形成的建筑外墙以石材、草泥和夯土为主,保温御寒,防风、防雨雪侵蚀,建筑朝向采光日照保暖非常重要。院落空间依地形自由布局,错落有致,形成灵活富余变化的空间形态。
(二)民居建筑形态
甘南民居多依坡而建,通常利用台地,形成退台的建筑形式,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各聚落建筑随所处地势自由建造,并不严苛遵循沿轴线对称布局,而是依照均衡的原则布置,建筑密度较高。
院落围合低矮,院墙和民居基座多垒石而成,也有底层架空的形式,两层居多,室内空间低矮,建筑形式依气候不同分为平顶和坡顶两种形式,加以色彩和建筑装饰,突出藏族民族特色。
甘南藏族民居室内装饰的显著特点是“内不见土,外不见木”,即民居厚实的黄土墙包裹着木框架,外观上看上去很大,但内部房间比较小,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很厚,且从下到上有明显的收分;外墙一般只开小窗或不开窗。
(三)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目前,甘南藏族地区的生产主要以畜牧、农耕、林业为主;生活院落都有养殖需求,院落存在晾晒和杂物堆放要求,房屋有檐廊防日照辐射。农业区和半农牧区多建楼房或土平房,上层住人,底层圈牲口,林区民居多为架空木板房或石木房。城镇化、半城镇化地区院落功能布局上已经出现了“人畜分离”趋势。
二、新时期藏式民居发展演变的促进因素
(一)产业类型升级
近年来,甘南藏族地区以特色文化为灵魂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极大改变了当地生产方式,拉动了当地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
(二)生活条件改善
经济条件改善,居住卫生条件提高。随着藏区经济环境改善,人们在政府的鼓励下,改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意愿不断增强。
(三)建筑功能优化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藏族居民对建筑功能要求较以往日益增多,对建筑空间变化要求更加灵活丰富。
(四)建筑技术发展
藏族民居开始重视生态建筑技术和抗震技术应用,以适应生活发展需要。
(五)新能源利用
藏区太阳能、生物能资源丰富,为民居更新中建筑节能保温性能的提升和清洁能源利用提供了资源条件。
三、院落民居改建中的重点
藏族民居院落的整治更新应立足于改善当地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汲取传统藏式民居建筑中的精髓予以保留和传承,并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和建造工艺规划建造出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藏族生活环境。藏族居民的生活是质朴的,民居的更新整治应突出粗犷朴实的特点。
(一)内部功能优化
民居更新需要面对的首要矛盾是改进空间组织,解决基本生活需求。为适应产业升级和生活居住条件提升的需要,合理提升原有生活空间功能,优化内部功能空间构成。主要目标是针对性解决改进藏族民居居住空间功能混杂相互干扰、卫生条件差等弊端。
1.居住空间有更多层次,实现闹静分区。
2.功能空间相互独立,减少相邻空间彼此干扰。
3.将联系紧密的功能整合到一起,实现空间的高效使用,提高居住舒适度。
4.在功能分区中尊重藏族民居竖向分区传统,分离生产生活和宗教空间,恰当安排经堂空间位置。
5.院落布局上实现人畜分离,改善民居生活空间卫生条件。
图1 典型藏族民居平面功能布局设计图
(二)延续文化传统
藏族传统民居的整治更新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文化、经济技术条件等背景要素,以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建筑材料和文化装饰习惯做法为基础。
1.采用地方习惯的装饰做法,比如使用地方建筑材料、墙体砌筑工艺和色彩装饰。
2.运用地方的屋顶装饰做法,与藏族崇拜宗教信仰相协调。
3.延续藏族民居门窗细部做法。
通过这些措施,保留藏族民居的基本做法,保持民居更新设计与藏族传统民居之间视觉上的连贯和谐,延续民居的地域特色。
(三)适应生态环境
民居更新要积极适应生态环境,利用太阳能地方自然资源改善居住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1.延续藏族厚墙蓄热协调昼夜温差的做法,藏族传统民居厚厚的墙体有蓄热调温功效,能在夏季保证室内空间温度始终在舒适区间,冬季由于室外平均温度过低,只能依靠室内增加采暖,改善环境舒适度。因此应格外重视从太阳能采暖和生物质能源采暖,改善藏族传统民居对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
2.考虑水资源综合利用、污水清洁排放的必要空间,保护生态环境。
3.民居建筑材料的运用应选用本地优势乡土材料。如山区的石材、河谷盆地的夯土等,既能体现地域特点,又能降低民居建造成本。
四、藏族传统院落民居建筑风貌引导
(一)民居建筑风貌整治类型
根据现状建筑风貌,将目前片区现状民居建筑风貌整治分为三类:风貌重塑建筑、风貌修复建筑、风貌保留建筑。
1.风貌重塑建筑
此类建筑的现状建筑风貌较差,建议拆除后新建,将作为各片区内风貌重塑的重点,对于片区内风貌的整体提升有重要意义。风貌塑造建筑应重点关注建筑风格,其建筑风格应符合片区整体风貌,采用“坡屋顶+民族元素”的设计手法,呼应甘南藏族地区的形象特征,环境风貌以藏区特色为主,融合当地文化特色与山体、历史古迹,使建筑形象与片区自然环境格局相融合;着力挖掘地方建筑符号特色,凝练表达地方建筑符号,提升建筑文化内涵。
2.风貌修复建筑
此类建筑主要是现状风貌尚好的建筑。风貌修复建筑作为片区风貌改造整治的重点,应保留建筑主体结构,进行整治修复。建筑风格采用“坡屋顶+民族元素”的设计手法,保留片区红砖墙及夯土墙表面的质感,墙裙贴防水石材保护墙基,墙面可装饰藏八宝等文化符号,片区文化符号应以藏族为主,其他各民族适当装饰;片区屋面主要采用坡屋顶的形式,保留局部较好的平屋顶形式,以淡红色瓦片铺装屋面,青灰色屋脊线,形成统一建筑风貌;对于建筑细部推荐增加各民族装饰符号,藏族可用藏八宝,增加建筑细部可读性;对于现状住宅的墙桓门窗进行统一修缮,可对门窗进行材料替换及重新上色等处理提升景观风貌,推荐木质结构门窗框架,民居门窗以具有藏族符号雕饰为宜。
3.风貌保留建筑
此类建筑风貌特色符合当地藏区建筑风貌特色,色彩鲜明,材料符合,建造形式与当地一致。此类建筑主要指近年来新建的带有一定当地特色风格和符号的建筑,或传统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的建筑。
(二)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分类整治
1.传统民居墙体风貌整治
需要改造的墙体一般分为建筑外墙体与院落围墙。墙体材质共分为三类,即砖墙、土墙、石墙。砖墙与土墙均分为两种状况:破损的和保存完整的。侧重于住宅外墙及院墙的表面肌理修复,逐步规范片区建筑立面标语、广告的内容和式样等,积极推广文化墙体画,以优美、文明的环境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新建墙体可就地取材,可用红砖砌墙,也可以用夯土墙,作为环境艺术的一部分,力求大方淡雅、不落俗套、坚固实用。与民居建筑物的形式、风格、色彩、周边环境、当地的民俗习惯等要素匹配。
图2 藏族墙体整治意向图
2.院落民居屋面风貌整治
对屋面整治要根据现状建筑形式,分民族特点增强建筑细部可读性。现状屋顶色彩主要为淡红色,分为平屋顶和坡屋顶两种做法。平屋顶应注意屋顶檐口处理,各民族檐口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民族特色,但色彩应控制为淡灰色或者淡红色,如藏族建筑可采用女儿墙压顶,做藏式符号装饰细部。平屋顶屋面宜采用淡灰色铺砖处理。坡屋顶屋脊和檐口宜采用淡灰色,藏族建筑可适当增强屋脊、檐口的细部民族装饰,屋面采用淡红色瓦片铺挂。
图3 屋顶整治意向图
3.传统民居大门风貌整治
目前,藏族民居院落大门各式各样,以双开木门为主,也有部分铁门。大门颜色各异,主要为朱红色。部分藏族大门藏式风格符号特征明显且风貌较好,这类大门应予以保留;部分大门破旧不堪,不利于片区整体风貌的修复,这类大门应重点整治修复其风貌和结构。对于风貌较好的门楼选择保留;对于风貌较差的栅栏铁门进行整治改造;对于质量一般,风貌有一定特色的原木双开门选择进行加固及粉刷整治;对于质量与风貌均较差的简易门选择拆除新建。改造整治及新建形式可灵活参考提供意向图,由居民根据自愿选择相应形式,以节约投资为原则灵活建设。
图4 藏族大门整治意向图
4.传统民居窗户风貌整治
窗户形式多样,材料和颜色的应用比较丰富。对于风貌尚好,窗格、窗线等部位保存完好的进行修缮加固,使其风貌统一。对于风貌较差,形式、材料、色彩等均不符合当地建筑特点的,依据实际情况拆除或者局部拆除,进行更新设计,使其符合当地的风貌特点。不同民族的民居在窗户风貌上应区别对待,藏族可用藏式的窗套或藏式的雕花窗做法,汉族与回族既可使用现代的简洁窗户形式,也可使用木制窗户。
图5 藏式特色窗户样式
五、技术优化建议
运用生态建筑技术提升藏族民居的物理舒适度、改进水资源利用水平、设置民居更新配套的环保措施,提高抗震性能。
(一)节能采暖技术建议
“炕”+阳光间
当地种植农业生产过程有大量的秸秆废料可作为生物质能源使用,解决冬季采暖问题。另外,日照时间长,利用太阳能为民居采暖发电,清洁无污染,潜力巨大。因此,“炕”+阳光间是较好的选择。
1.火炕
火炕采暖在我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实用性强。针对藏族传统民居楼房居住的情况,将厨房和底层专用燃池产生的燃烟通过井道引入居住楼层地板下的“满铺炕”,加热地板实现采暖。
图6 藏式民居内部火炕
2.太阳能附加阳光间
附加阳光间是利用阳光间的温室效应加热空气,供应室内空间,实现采暖的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措施。形式上往往与阳台、花房等建筑功能结合起来使用。附加阳光间采暖效果受天气影响较大,效果不稳定,辅助以燃烧生物质的火炕取暖,弥补太阳能采暖的不足,提高居住舒适度。
3.太阳能光伏发电
以此技术缓解用电紧张,供电不稳定的问题。
4.被动式太阳能集热墙+生物燃池
将被动式太阳能集热墙和生物燃池结合起来做采暖设施。
5.科学选材
建筑选材应符合建筑安全、建筑功能等要求,木材、石材、砖、混凝土以及保温材料等对建筑主体的建造和装饰是十分可贵的建筑材料。
(二)节水设计建议
伴随着生活方式改变,生活用水需求量增加。综合考虑家庭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措施,补充日常生活冲厕。
1.家用中水回用
藏族居住分散,当地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现代中水系统适用性较差。因此考虑对生活污水中水质较好的盥洗淋浴水进行简单的过滤、沉淀、消毒处理,使之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用于冲厕使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雨水收集系统
藏族地区降雨较为充沛,收集较为清洁的屋顶雨水,通过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后可做生活杂用使用。经过深度净化后,也可补充生活饮用水。
(三)环境保护设计
1.垃圾资源化
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是发挥垃圾价值、减少废弃物污染的重要手段。其措施一般是将垃圾分类收集后,将有机垃圾经过发酵后制作堆肥或者用于制作农业饲料,将金属、玻璃、塑料等物质进行回收,将无机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
2.生活污水综合处理技术
藏族民居改用水厕后,卫生条件有所提高,但日常生活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常常未经处理就通过排水渠直排江河,对生态环境和下游饮用水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三格化粪池是我国推广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乡村厕所污水处理形式,一般与水冲式厕所配套。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于农业施肥。为避免污染,考虑在三格化粪池之后建一个土壤渗滤工艺过滤池,土壤渗滤池的地上植物可以选用景观植物或者可食用蔬菜,一举多得。
(四)抗震技术优化
在现代民居改建与新建的过程中,应积极采用抗震技术,保障民居安全。甘南藏族民居整治与改建建议如下:
① 继承藏族传统民居墙体收分、十字形内墙、墙体砌筑两边升起的做法。
② 运用现代石砌体抗震加强措施:使用构造柱、地圈梁、中圈梁、上圈梁及砌体配筋组成的多重抗震防线,提高藏族民居的抗震性能。
传统民居建筑承载着地域历史及文化传统。甘南传统藏族院落民居建筑是当地特殊的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及宗教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推力作用下,居民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藏式院落民居应在满足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传承民族历史及文化的同时,应用乡土的材料,结合新技术、新能源提升其基于自然环境的舒适性及安全性,促使地域及民族文化在民居更新中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