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斑纹全限性家蚕新品种“锦·绣×潇·湘”的夏秋季试繁*

2019-04-15艾均文任立志刘明萱

蚕学通讯 2019年4期
关键词:蚕期潇湘杂交种

薛 宏 艾均文 任立志 刘明萱 刘 勇 李 强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7)

“锦·绣×潇·湘”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苏州大学“十二五”期间选育的一对四元杂交斑纹全限性夏秋用新品种,该品种于2012年10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适合在湖南省等长江中下游蚕区的夏秋季饲养[1],在该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对新组配材料于混合育选择世代进行了血液型脓病病毒添食,进行抗性筛选[1]。“锦·绣×潇·湘”于2015~2017年参加了国家桑蚕品种试验A组秋季的实验室与农村区试鉴定,其实验室鉴定成绩中的茧丝长、解舒率、洁净与农村生产鉴定成绩中的盒种产茧量、健蛹率等反映家蚕品种高产稳产、丝质性状的关键性指标均优于对照品种“秋丰×白玉”,并在同批比试新品种中有多项鉴定指标位列前茅[2],体现了稳产基础上高产、高产前提下稳产、高产稳产条件下优质的育种目标。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新品种更多的特点,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蚕种繁育室于2019年夏、秋二季连续开展了新品种的一代杂交种试验试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原种锦绣A、锦绣B、潇湘A和潇湘B均由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蚕品种研究室提供。

1.2 试验地点

新品种的试繁在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澧县试验试繁基地进行,该基地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澧阳平原、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地下水位高,介于东经111°12′30″至112°0′5″与北纬29°16′至29°57′之间,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常年夏初多雨,桑叶偏嫩、含水量高;夏末至秋末多持续高温干旱,桑叶易老化、含水率低。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蚁量育,每区收蚁1 g。夏季锦绣A饲养9 g、锦绣B饲养10 g、潇湘A饲养5 g、潇湘B饲养15 g。秋季锦绣A、锦绣B各饲养10 g,潇湘A、潇湘B各饲养9 g。

根据该品种春季繁育试验,潇湘A、潇湘B提前2 d收蚁[1]。1~2龄全防干育,3龄半防干育,4~5龄普通育。1~3龄采用切叶机切叶,切叶标准根据各龄蚕体大小决定。整个幼虫期采用1日3回育。1~3龄用叶品种为育71-1,4~5龄用叶为农桑14。上蔟后以60 h为中心早采茧,上蔟6 d后按原种生产要求开展茧质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性状

2.1.1 中系原种

锦绣A、锦绣B(中·中)系中系二化性四眠杂交原种,卵色灰绿色,卵壳白色,蚁蚕黑褐色,孵化齐一。锦绣A的克蚁头数2 400头左右,锦绣B的克蚁头数2 300头左右,稚蚕趋性不明显。壮蚕行动活泼,食桑快、食量大,体型粗壮、体色青白。花蚕(眼状纹和半月纹明显,星状纹处有浅瘤状突起,蚕体后半部密被细麻纹)为雌性,白蚕为雄,雌雄个体无显著差异。各龄眠起齐一,雄蚕老熟略早,雌蚕略迟,但整体较为齐涌。喜营中上层茧,茧形短椭圆型,茧色洁白,缩皱中等。蛾体白色,发蛾集中,克卵粒数1 650粒左右,产附平整。

2.1.2 日系原种

潇湘A、潇湘B(日·日)是日系二化性四眠杂交原种,卵色灰紫色,卵壳白色,蚁蚕黑褐色,孵化齐一。潇湘A的克蚁头数为2 300头左右,潇湘B的克蚁头数为2 200头左右,稚蚕趋性不明显。壮蚕行动活泼,食桑略慢,体型中等,体色青白。花蚕(眼状纹和半月纹明显,星状纹处有浅瘤状突起,蚕体后半部密被细麻纹)为雌性,白蚕为雄,雌雄个体无显著差异。各龄眠起齐一,老熟一致。茧形长筒浅束腰,茧色洁白,缩皱中等。深色花翅,发蛾不太集中,交配性能好,克卵粒数1 750粒左右,个别卵圈有少数叠卵现象。

2.2 各季发育经过

在夏季饲养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而秋季幼虫期高温,上蔟后温度降低,因此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发育特点。

表1 新品种原种夏秋季发育经过调查

日系原种应比中系原种早2 d出库,5龄饷食时的期差应保持至少1 d以上,日系原蚕应比中系原蚕早1 d上蔟,不然就应及时蛹期调节(表1)。

2.3 原种收茧量与茧质

新品种夏季繁育的种茧收茧量高于秋蚕繁育的收茧量,夏秋各季日系原种的抗逆性较中系原种抗逆性均低(表2)。

2.4 一代杂交种繁育系数

通过对夏、秋季繁育的一代杂交种进行数据统计,得到试繁的结果(表3):新品种秋季的一代杂交种繁育系数高于夏季,但低于春季[1]。

3 试养和繁育体会

3.1 新品种发育与大小整齐度高

在2019年夏、秋二季新品种的连续试养试繁的过程中,发现该品种1~3龄小蚕与其它原种相比,在气候条件、技术处理、桑叶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发育更整齐;4~5龄雌雄壮蚕个体大小一致、上蔟齐一、雌雄茧形匀整。这与控制该品种同系统的原原母种血缘差异性大小有关[1,3]。以中系原原母种“锦”和“绣”为例,它们同时都以“7521”为定型亲本,均含有不低于50%的“7521”血缘,相较于湖南蚕桑科学研究所“八五”期间育成的“洞·庭×碧·波”同系统的中系原原母种血缘差异更小[4]。

表2 夏、秋季原种收茧量与茧质调查

表3 新品种夏、秋季一代杂交种繁育系数调查

注:装盒量为2.5万粒±500粒/盒。

3.2 新品种原蚕抗逆性强

在2019年秋季的一代杂交种试繁过程中,1~3龄幼虫经过了连续超过33 ℃以上的高温考验,大蚕期经历了长期干旱,叶质老化,但大蚕期除沙时仍发现极少死蚕,也未发现血液型脓病(NPV)感染个体,在同蚕室同批饲养的其它品种中,却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脓病蚕。秋季中系原种蚕茧的健蛹率为98%以上,日系原种蚕茧的健蛹率为97%以上。在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新材料经过了连续多年的夏秋季不同环境的交替培育,又经过多代添食一定浓度血液型脓病多角体病毒的筛选,对逆性环境与血液型脓病病毒的抵抗力得到了不断加强与逐步巩固。2019年一代杂交种夏、秋季试繁的种茧成绩表明夏季的死笼茧率略高于秋季,制种效果也略低于秋季,这可能与夏季大蚕期连续阴雨,用叶量大,桑叶又难以完全晾干,原蚕摄入了雨水叶后导致细菌病等蚕病发生有关。

3.3 新品种好养易繁

虽经历了夏季高温多湿、秋季高温干旱,同期同生产区蚕品种研究室进行添毒(NPV)选育,在大蚕期后期病毒不易控制等恶劣环境与条件下,仍取得了繁育的成功,表明新品种原蚕强健好养。新品种中、日系原种均为斑纹限性,在大蚕期或上蔟期即可实现雌雄分离,节约了传统的鉴蛹用工、提高了制种效率。用幼虫斑纹鉴别取代蛹期雌雄鉴别,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所繁育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得到了极大地保证,提高了蚕种质量和种场的经济效益。

3.4 发蛾调节需要贯穿繁育始终

从蚕种出库开始,需要注意发育期开差。锦绣A、锦绣B原种要比潇湘A、潇湘B原种要迟2 d出库、迟1 d上蔟为宜。为避免在老熟和蛹期出现较大偏差,在各龄眠期需要关注对交原种之间预期开差。应将调节工作尽早往前推,尽量避免在后期被动采取温度控制发蛾的措施。

新品种原种发蛾齐涌,从见苗蛾后,中、日系发蛾在2 d内结束。因此在大批量蚕种繁育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人力和制种物资的准备。如有必要,还可提前分批收蚁,避免发蛾制种过于集中。

3.5 新品种繁育的关键技术

根据2019年夏、秋季的连续试养试繁,要做好新品种一代杂交种繁育,注意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新品种原蚕发育快、个体大,小蚕期需要坚持每天扩座、匀座1~2次,以避免因食桑不匀而导致蚕体间的发育开差。二是准确把握桑叶适熟程度,做好调桑工作,以确保同一批原蚕所食桑叶老嫩一致、营养优良。三是眠期处理细致,适时止桑提青。四是预防蚕病,虽然新品种抵御血液型脓病多角体病毒能力很强,但还是会有感染细菌病、真菌病等状况的发生,仍应继续采用常规蚕种繁育技术措施加以防范。

猜你喜欢

蚕期潇湘杂交种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多举措促玉米杂交种制提质增产
人间最美是潇湘
粗皮桉杂交种无性系在雷州半岛的生长特点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一水成潇湘
杂交种子为什么不能留种
潇湘花月谣
潇湘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