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助力研究型人才培养
2019-04-15许文苑徐晨曦何斌鸿侯朝辉
陈 梁,许文苑,徐晨曦,何斌鸿,侯朝辉
(1.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2.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人才,尤其是研究型人才对于整个社会的建设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高等教育的本质职能即是培养人才。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极有挑战的课题[1-2]。
近些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教育部门实行急剧扩招,明显导致培养的研究型人才质量下滑。究其根本,主要在于教研设施相对落后,人才培养与导师指导模式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大多高校中,是高校培养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阻碍,但当前尚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在地方高校中,一般都存在不同类别和格局的科研团队,且通常以5~10人规模存在。在这些科研团队中,个体角色定位清晰,并且个体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都相对较高[3-4]。依托高校科研团队作为人才培养平台,以科研训练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切入点,再根据团队内部合理分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科研素养,有望成为一种具有特色和前景的人才培养模式[5-6]。在此,本文拟就我国人才培养现状,并结合地方高校校情,系统探究如何依托高校科研团队,助力推进研究型人才培养。
1 依托科研团队,完善科研软硬件设施
1.1 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通常指从事科研活动所需的场地、仪器与和设备等条件。国内除部分重点高校外,大多地方普通高校的硬件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这种资源的匮乏必将导致学生科研实践受阻。除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保障科研实践的基础条件外,还可通过将交叉学科方向的科研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达到硬件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1.2 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主要指从事教研的师资力量。不管在任何时代和教育体制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只有构建结构完善、梯次分明、专业全面的师资队伍,才有利于全方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比如,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适当减少教学任务,尽可能发挥其科研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同时,加强不同专业(如化工、材料和计算机等)之间的交叉融合,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还可通过引进一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或聘请企业高工等途径,为学生科研实践提供更好的平台。
2 依托科研团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生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其培养质量决定着整个国家科研创新水平的高低。尽管如此,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不应局限于研究生期间对学生的培养,完全可从本科期间抓起。当前,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逐渐意识到自我能力提升(尤其是科研实践能力)的必要性。部分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就期望能参与到教师科研团队的实践当中,并依托科研团队平台,开展相关科研训练,以此提升自身科研素养,争取为毕业就业或深造做准备。高校科研团队可吸收部分优秀本科生,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对象,引导他们尽早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实践。通过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或其它类型的科研竞赛等形式,结合导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培养模式,从本科期间就开始培养学生对科研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养,为将来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7-8]。
3 依托科研团队,改良导师指导机制
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科研过程往往比较枯燥无味,若要得到具有一定创新度的科研成果并非易事,通常需要科研人员反复探索。一旦没有兴趣和意志作为支撑,学生在科研道路上难以坚持下去。因而,导师首先应当加强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尤其是在科研初期,学生对科研认知层次较浅,导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做科研必须戒骄戒躁、脚踏实地,明白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聪慧思辨的逻辑能力、敢想敢做的实践精神。
此外,导师在具体指导过程过程,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应用研究型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同时,导师应指导学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了解科研并非简单地重复和模仿,要学会不盲从、不随大流;并应鼓励学生不畏艰险,敢于探索别人未踏及的学科领域,勇于接受挑战,努力创造科研新天地[9-10]。
研究型人才培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高校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依托高校科研团队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科研软硬件设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改良导师指导机制,有望实现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