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保独居老人社区照顾路径分析

2019-04-15李白羽卜长莉

关键词:社区生活服务

李白羽,卜长莉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了24090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7.3%,相比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13.31%提高了3.99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达到3%以上。吉林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92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9.05%,抚养比例为11.8%,而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为9.59%。高的抚养比意味着家庭沉重的抚养负担①吉林统计年鉴2017。。低保独居老人们往往不但经济支持不能得到保证,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笔者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长春市H社区的低保独居老人以及网格长等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无结构式访谈,分析低保独居老人的需求现状以及现有社区照顾的不足,从而探讨符合现实需求的社区照顾路径。

一、低保老人社区照顾的理论依据

笔者以社会支持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社会损害和社会重建理论为理论基点,尝试构建三位一体、相互作用的全方位社区服务模式,即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点,在社区照顾中发动低保独居老人的邻里、亲朋为他们提供支持;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点,调动社区及社会资源为低保独居老人提供支持;以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为基点,帮助老人提升自信、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一)社会支持理论融入社区照顾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在社会工作中,可以综合利用借助包括社会、邻里、亲戚等外部力量来帮助案主获得物质资源和情感支持,从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从学术角度来看社会支持理论,可从宏观、中观、微观即社会整合、社会网络和亲密关系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社会支持涵盖了不同方面的活动、人际关系和过程,是一个多方位的变量[1]。在此笔者希望在实务中可以实现一种模式,即社区为低保独居老人进行照顾的同时,其邻里、亲朋、低保独居老人群体还有社会上的志愿者、高校等力量一起参与到社区照顾服务体系中,实现非正式社会支持与社区专业的照顾相互作用。

(二)社会资本理论充分调动资源

布尔迪厄在其《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一书中提出了“场域”和“资本”的概念,他认为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联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不同的社会要素通过在场域中的不同位置发生作用[2]。布尔迪厄认为,因为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组成的社会之网,所以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社会资本是变化的动力。社会资本又分为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3]。科尔曼认为,行动者所需的资源部分或者全部被其他人掌握,而行动者受利益驱使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就会以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同他人发生各种形式的交换,这就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4]。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网络动态发展的源泉,同时通过交换的方式,社会资本又对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尝试构建一个以社区为平台的“场域”,借助一定的方式例如互助小组、经验交流会等来帮助老人们充分挖掘自身拥有的资本。

(三)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发挥老人自身能动性

社会损害理论是指老人的一些意向或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过度夸张甚至视为病兆。这就会给老人以消极的心理暗示,使老人丧失之前正常生活时的自主能动性,逐步开始对外界产生依赖感,进入一个消极的状态。社会重建理论着力改变老人现处的客观环境来帮助老人重拾自信。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告诉我们,在社区介入帮助老人的过程中,要保证解决实际问题与帮助老人增强自理能力和自决能力并举,提升老人独自生活的能力,协助老人增强自信心[5]。对笔者的研究对象来说,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并且长期受到政府、社会、公众的帮助的他们更容易对外界产生依赖心理,对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心理建设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将社会重建理论与优势视角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老人的自身能动性,引导老人通过学习重新掌握多年积累的生活技能和经验,激发自身潜力,重拾对生活和自身的信心,给予他们积极、阳光的心理暗示。

二、H社区低保独居老人照顾与需求情况

长春市H社区为政府廉租房,于2016年正式建成并开放申请。主要是为长春市低保家庭提供的政策性保障住房。H社区内的住户均为低保困难住户,符合一定条件、经由政府审批核查后方能入住。因此,H社区的住户既有大多数低保家庭面临的普遍性困难,也有个体的特殊性困难。

(一)基本情况

我们上门开展问卷调查,总共访问了246位低保人士,其中符合笔者分析的低保独居老人一共有69位,因此,笔者以这69位低保独居老人为对象,分析其社区照顾现状与需求。老人中男性有38人,女性有31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55.1%和44.9%,男性多于女性。老人中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60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60-69岁老人有46人,占总数的66.67%;70-79岁的老人有20人,占总数的28.99%;80岁及以上的老人有3人,占总数的0.43%。

表1 低保独居老人基本情况(N=69)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68.1%的老人为初中以下学历,仅有7.2%的老人有工资或养老金收入,其余92.8%的老人主要经济来源为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而我们所调查的老人中仅有14.5%的健康状况很好或较好,47.9%的老人健康状况较差甚至很差。

(二)日常收入与开支情况

1.收入情况

据调查数据分析得知,69位低保独居老人月平均收入水平为845.69元。由表2频次分析显示,16.9%的低保老人月平均收入不超过500元,69.3%的低保老人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仅有9人,其中2000元以上的仅有2人。根据吉林省民政厅公布的2017年的统计数据得出,长春市城市低保平均每月615元,结合表4中调查对象平均月支出为1077.06元对比可见,调查对象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且其主要依靠国家发放的低保收入,完全不能负担他们的生活支出。通过无结构式访谈笔者了解到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家庭关系,老人们对于子女的花费巨大,这就导致了自身的积蓄薄弱,并且老人们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导致了随着年岁的增长、体力的下降收入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家庭原因,老人们受子女或者亲戚的经济援助甚少,只依靠微薄的低保收入显然并不能够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表2 平均月收入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低保独居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分别是个人经营收入工资或养老金(6.0%)、子女抚养费(64.8%)、低保收入(65.1%)、社会救助(22.9%)、亲属或朋友帮助(1.2%)。上述情况表明:其一,低保收入是多数低保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其二,政府与社会提供的福利性救助与政策性保障是所调查的大多数老人的经济支柱;其三,来自于子女或是直系亲属的赡养和物质支持有限。笔者了解到,独居老人的子女或是直系亲属,由于自身经济水平或是自身意愿的限制,对于老人的经济支持力度并不大。

表3 主要经济来源

2.生活开支情况

根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低保独居老人的平均生活开支为1077.06元,最低的生活开支为240元,而最高的为4000元,而结合之前低保独居老人的平均月收入845.99元来看,低保独居老人的收入是不足以支撑起他们的日常花费的。其中,通过无结构式访谈我们了解到,占据调查对象生活开支很大一部比例的为看病吃药的开支。他们表示,虽然有医保的支持,但是自己依然要负担一部分医疗费用,而且有些药品并不包含在医保范围内。

(三)生活照料与精神生活情况

1.健康状况

根据调查表明,低保独居老人普遍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医疗需求不容忽视。由表5我们可以看出,33.3%的老人患有大病,34.8%的老人患有慢性病,其他还有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脑梗等问题。仅有11.6%的老人身体状况良好。这些慢性病同时会有许多并发症出现,不但影响老人的正常生活,还会给老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表4 平均生活开支

表5 患病情况

2.精神生活情况

(1)人际交往情况

家人、邻里、亲属、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长与低保独居老人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与他们关系的融洽程度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人际交往情况。表6人际关系满意率可以看出,案主对家庭关系持一般以上水平(不包含一般)的占47.6%;与邻里的关系维持在一般以上水平(不包含一般)的占30.4%;与同事和朋友关系满意度持一般以上水平(不包含一般)的占26.4%;与亲属的关系维持在一般以上水平(不包含一般)的占31.9%。这表明,低保独居老人与家人的关系最为融洽,其次与亲属和邻里的关系较为融洽,与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满意率相对前三者要低。

(2)参与社会交往的意愿

根据调查分析,仅有45.6%的独居老人比较愿意参加社区公共事务和互助服务以及邻里交往,有23.2%的老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为一般,而有30.4%的老人不太愿意参加社区公共事务和互助服务以及邻里交往。

图1 参与社会交往的意愿

(四)生活保障状况特点

首先,低保独居老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经济收入水平过低,物质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这也是影响案主生活质量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过低的经济收入直接导致了低保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就医状况等远远不及非低保独居老人。其次,由于政府仅提供低保金救助,日常生活照料问题以依靠自己与社区或者社会帮助为主。社区并未为低保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同时也没有社会志愿服务团体参与,所以造成了低保独居老人照料主体缺乏的现状。再次,低保独居老人与家人、亲属、邻里的关系较为融洽,但是如遇到问题,不愿与人倾诉,惯于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相比非低保独居老人休闲娱乐方式比较单一。

三、H社区低保独居老人社区照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面对H社区的低保独居老人的照顾需求,社区虽然有相应的网格长直接负责相应区域的住户,也在社区内开设了活动室,并且节假日会有文艺汇演,但是社区提供的照顾现状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医疗资源不足、社区精神生活较为单一、生活照料严重缺位。

表6 人际关系满意频率

(一)医疗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在医疗需求方面,笔者调查的社区内的服务人员包括网格长对医药护理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受到过相关的专业培训。笔者从多位网格长处了解到现在社区在医疗方面能够给予老人的帮助只是帮助识别和购买药品或是帮助老人预约挂号等简单的工作。同时笔者注意到H社区附近仅有一家家庭式卫生诊所,医疗环境相当简陋、医疗设施也不完备,从医人员的专业性也不强。这就造成了社区内独居老人的就医困难。同时我们调查发现,有一部分的老人在生病期间是由子女照顾,有一部分有亲友给予一些照料,极个别的老人由相熟的邻里给予一些帮助,但还有一部分老人在生病期间完全依靠自己,有些老人表示,一般情况下小病小痛就是能拖就拖,由此可见调查小区内的大部分的独居老人在生病期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

林南通过对社会网络的研究提出了社会资源这一观点,他认为一个人拥有社会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其生存机遇。这里的社会资源包括自身的体力、知识等,也包括蕴含在社会网络中的人际关系、财富等[6]。低保独居老人由于各种原因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极少,他们大多患有重疾、学历低、无劳动能力、储蓄微薄。所以当面对疾病或是重大变故时,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来承担。

(二)精神生活建设尚有不足

在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社区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年建设了社区活动室,包括健身室、棋牌室、活动室等,并同高校合作举办了多场文艺表演和健康知识讲座,并且社区还协助老人成立了自己的乐团。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独居老人的友情、亲情慰藉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因为居住在低保社区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有一部分独居老人与邻里之间并不熟悉,有些老人甚至没有相熟的朋友。探访发现,独居老人很重视同辈间的友情和亲情的交流,几乎没有老人愿意同社区工作人员倾诉生活烦心事,而同时社区内也没有对老年心理知识相对了解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老人的无结构式访谈,我们了解到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相对城市老人来说更为单一,也更为偏爱“低消费”的休闲活动。

除了外部因素,低保独居老人相比非独居老人来说,缺乏人际交往主动性,究其原因,一是患病特别是偏瘫等导致行动不便的疾病造成的社交不便,二是自身性格原因,也有可能是长期处于孤独、抑郁、社交封闭状态下导致的社交障碍。

(三)生活照料杯水车薪

对于生活照料方面,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网格长通常是一位负责几个单元的住户,社区服务人员不足,一对多的服务模式无法照顾到独居老人特别是自理困难老人的生活。而对于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社区并没有给予另外的帮扶。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全靠自理,这些老人的正常生活例如擦窗户、打扫卫生、倒垃圾等在其生病期间都是困难的。而新建成不久的H社区在与我校合作之前也并没有同相关高校与社工服务机构的合作经历或是引入志愿服务,而在独居老人特别是有重疾的独居老人的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起有偿照顾、社区工作人员无暇顾及到每位住户、同时又没有志愿者帮助的情况下,H社区的低保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堪忧。

社会支持理论运用到本文中就是指低保独居老人从社区、社会、亲属、邻居等获得的物质、精神各方面的支持。低保独居老人生活照料严重缺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支持的缺乏、社区服务人员人数少且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此之前并未借助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照顾、亲属关怀缺乏等综合作用。同时,笔者认为依据社会重建理论,在为老人们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其自身能动性,降低老人对外部力量的依赖性,帮助他们实现基本生活自理,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社会交往的积极性。

四、完善低保独居老人社区照顾的建议

针对上述H社区照顾服务的不足之处,结合H社区低保独居老人的实际照顾需求,可以借鉴引入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同时组建专业的服务团队、建立独居老人俱乐部来为社区内低保独居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推进与社工机构的合作,引入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针对社区内的低保独居老人,可以引入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专业的社工机构为主导来执行。在日常生活方面,通过先期的调查,对独居老人的日常需求情况包括家务、陪护、送餐等进行了解,并在服务过程中定期不断更新跟进老人的实时需求,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做到切实满足独居老人的最迫切、最困难的需求。

针对医疗方面的需求,社区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组建医疗卫生服务站,建立独居老人电子信息档案,将其身体状况、健康需求等情况录入,建立应急机制,针对个人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并且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普及一些常见的老年疾病的识别和预防以及日常保健措施。同时可以调动社会资源,招募具有专业医疗知识的志愿者加入,定期为老人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比如血压的监测、健康问题的回答等。还可以对独居老人建立社区网络呼叫系统,以此确保老人自己在家遇到突发状况时可以及时处理。

针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社区可以派社工或是网格长与老人沟通交流,了解老人的喜好,定期举行各种形式不同的文艺汇演和社区活动,引导鼓励老人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活动增加老人之间、老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排遣其心理上的孤寂感,让他们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二)联合高校组建专业服务团队

同当地高校合作,在社区内建立一个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培养基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其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的平台,还能够保证社区内的独居老人能够受到专业的服务,并且保证了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的稳定性。

同时与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医学专业的老师合作,对社区内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包括老年心理、老年疾病的识别、预防、护理以及一些应急措施和独居老人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服务团队。

(三)建立独居老人俱乐部,增加相互交流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独居老人参与社会交往的意愿比较强烈,因此我们建议由社区出面,建立独居老人俱乐部,旨在增强老人们的相互交流,实现互相帮助。社区调动资源为其提供场地,参与组织策划,引导老人积极参与进来。同时聘请一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指导和管理,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交流会。同时可以成立互助小组,对于自己就医或者生活有困难的老人进行结对,小组内互相帮助,例如陪伴就医、结伴散步等。

猜你喜欢

社区生活服务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