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 创建“慈善城市”
2019-04-15
从2008年 的4000多 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2.78亿元,郑州市以创建国家“慈善城市”为动力,以“慈善日”为载体,以募捐救助为平台,以慈善项目为抓手,推动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募捐总额年均增加3000多万元,累计救助困难群众300多万人次,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奖、中国政府推动奖、全国七星级慈善城市等十一项荣誉称号。
丰富慈善救助项目。一是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推动政府社会救助资源与慈善资源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中的作用。设立“精准扶贫,健康中原”慈善基金、“互联网+慈善”捐助基金,十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86亿元,开展九大类慈善扶贫项目。二是开展系列慈善项目。围绕群众在生活、上学、就医等方面的需求,开展“传递温暖、呵护夕阳”大学生担任养老护理员项目,打破传统慈善单项救助模式,引领为老服务;举行“磨心励志”夏令营活动,让贫困学子学会独立生活;指导荥阳市、二七区、登封市开展富有特色的慈善项目,形成了“温暖二七”“慈善郑州”品牌;聋艺画廊——聋人创业脱贫慈善项目和“全国聋人相亲节”在全国引起反响。三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郑州志愿者数量已经达到本市人口的15%,与郑州慈善合作的医疗、环保、助残、助学、助老等各个领域的慈善服务队伍近百支,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千余次,参与志愿者达数万人次。
营造全民慈善氛围。一是依托活动搞宣传。自2014年起,郑州市于每年9月都开展“全民慈善一小时”活动,号召市民拿出一小时参与慈善,温暖身边的人。慈善法颁布后,每年举办“中华慈善日”系列活动,举行大型广场宣传,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广泛号召市民开展“冠名捐”“生日捐”“结婚捐”等特色捐助活动,提高公众对慈善活动的参与度。二是依托媒体搞宣传。在郑州电视台开办“爱满绿城”慈善节目,每周开播一期;定期在《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发表慈善活动的相关报道,开展“社会各界谈慈善”专题访谈;通过郑州电视台对每年的“郑州慈善日”进行全程直播。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使慈善成为“热门版块”“焦点话题”。三是依托项目搞宣传。在举办慈善活动和实施慈善救助时,主动邀请多家媒体参与现场,对捐助项目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在实施慈善救助或举办慈善募捐活动中,邀请本地的慈善之星或爱心企业家积极参与,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价值的实现,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成为慈善家。
打造阳光慈善环境。一是注重加强制度建设。慈善事业发展要想赢得社会信任,必须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自律机制,确保工作规范、协调、高效。郑州慈善总会高度重视内部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资金募集管理办法》《救助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有序,使善款善物安全有效、妥善安置,从制度上保证了慈善机构良好运作。二是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为加强全市慈善工作者队伍的建设,郑州市通过举办培训班、加强慈善监事会的建设、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对慈善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慈善志愿者等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提高慈善从业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三是注重接受社会监督。坚持“开门办慈善,透明对公众”的原则,把慈善救助项目做成“玻璃缸”事业,定期在市慈善网站和有关媒体公开慈善募捐及使用情况,并对重大募捐活动和救助项目即时公开,让群众心服口服。组成郑州慈善总会监事会,强化监管。在慈善项目运作过程中,对每个项目制定详细工作标准、运作方式、救助金发放程序及监督验收的方法,实施全过程监督审计,确保了慈善救助资金的透明使用,实现“阳光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