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后养猪路漫漫,且行且思
2019-04-15吴指挥湖南优久农牧有限公司
吴指挥/湖南优久农牧有限公司
2018年,对于中国养猪业是并不平坦或者说是风云突起的一年。上半年的猪价走跌、中美贸易摩擦,下半年的非洲猪瘟、生猪跨省禁运,加之AI养猪、南猪北养兴起……
这带给相当一部分业界人士更多的是恐惧、担忧!自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行业谈“瘟”色变,养殖户、饲料厂、兽药厂、供应商、经销商……无不“哀鸿一片”。一部分人心存侥幸,拒绝果断采取措施;一部分从业者不愿捆绑一起联防联控,各家“自扫门前雪”;一些地方瞒报、谎报、迟报、漏报疫情,违规调运生猪及生猪产品,屡禁不止,以致于疫情短期内快速扩散,防不胜防。过去,我们控制疾病往往依赖所谓的“灵丹妙药”或者疫苗,但现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非洲猪瘟,却无计可施,因为截至目前该病没有药物或者疫苗可以预防治疗。一旦被传染,致死率可高达100%,可谓是灭顶之灾。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其实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告诫大家对疫病的控制应从对疫苗药物的依赖转向对生物安全的管理,加强平时的基础工作,如通过免疫营养,提高猪只自身免疫力;联防联控,确保生物安全体系完整、健康有效。
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行业人士开始悲观,对养猪失去信心,因为他们看不透、理不清未来养猪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需求,特别是当过去对行业的认知、经验和体系在非洲猪瘟疫情来临后变得不堪一击时,这种茫然和无助表现得更加突出。难道养猪行业真的没有希望了吗?并不是,其实每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比较大的坎儿,非洲猪瘟就是目前横在养猪行业前面的一道坎儿。但是坎儿总会迈过去的,非洲猪瘟也不例外。无论多么严重的疫情也很难对一个物种造成灭绝,非洲猪瘟已经在世界上流行近百年,家猪和野猪不照样生活在地球上吗?因此,应坚定信心,只不过问题从出现到被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罢了。而这个时间和过程或许很短,也可能很长,最难熬的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如前几年暴发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致使行业损失惨重,很多养殖场户因此黯然离开,但也有部分养殖场户挺住了并最终在行情转好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非洲猪瘟终究是不可怕的,它毁灭不了中国养猪业,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非洲猪瘟的防控需要时间,需要对现在作出改变。我们不妨将非洲猪瘟看作是引发行业变革的导火线,它引发我们认真思考今后如何去养猪?一味模仿国外工业化养猪、拿来主义的养猪模式是否真的可取?以前靠规模、靠补贴、靠体量优势去养猪,最近几年大行其道的禁养限养、“南猪北养”的做法能否经得起行业发展的考验?伴随上述因素而来的频繁的生猪引种、调运,由于局部供需失衡、猪价区域分化而来的猪肉走私,是否在助长疫情扩散的风险?
未来从事养猪这个行业,我们需要具备清晰的认知,洞察行业的变化,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我们需要明白:猪是有生命的动物,而不是工业化产品。既然它有生命,我们就应该尊重生命规律,在饲养的过程中充分满足它的基本需求,保障它的生长福利,而不是一味地规模化、工业化,压抑猪的天性。我们需要反思,前脚在学习国外的规模化、工业化养猪,后脚就发现国外已经在施行自然养猪和福利养猪,这样学得过来吗?因此,学习不能总是拿来主义,我们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一套养猪体系。种养结合的家庭养猪模式在我国已生生不息数千年,适度规模、农牧结合将是未来中国养猪业的发展方向。
非洲猪瘟疫情在全国多个地方发生,发病不分南方、北方,不分主产区、主销区、也不分规模场、散养户,给我们上了教训极为深刻的一课。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是确保养殖业成功的保障,生物安全不管对于什么主体任何时候都不能马虎。空有管理制度却不遵守,随意出入猪场;运送饲料或出售猪只不经彻底消毒;免疫接种时,一个针头打一圈甚至几圈猪,如黑龙江明水县非洲猪瘟疫情所在的7万头规模养猪场所为,这样的猪场还能安全吗?生物安全体系不是给业内、给同行、给管理机构看的,而是实实在在保护猪场不断发展的利器,对待生物安全千万不能心存侥幸。
自非洲猪瘟疫情后,国内养猪业将进入一个分水岭,政府近期可能密集出台系列政策,来保障整个养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现在作任何谋划和战略,未来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但毫无疑问,养猪行业还是大有希望的,只不过机会已不再属于所有人,而仅属于那些能在复杂的调整期提前洞察变化,并正确应变和整合,从而满足变化需求的组织和个人。这就要求我们付出足够的精力、时间和成本去更新自己的认知体系。养猪路漫漫,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