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2019-04-15于志远林卫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19年6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腰椎膝关节

于志远 林卫(通讯作者)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 上海 201505)

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常见的骨科疾病,遗传、腰骶骨先天性异常、腰椎长期遭受外力伤害以及退行性改变等,是主要的致病原因[1]。下肢放射痛、马尾神经症状、腰部疼痛是临床上患者主要症状表现。对于较多患者而言,一般情况下,选择非手术方式治疗,病情可显著缓解或者能够痊愈,但是当没有取得理想治疗效果时,则需选择手术方式[2]。尽管有效根治方式是手术,但之后患者的疗效难以巩固,术后康复护理极为关键。此次研究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康复护理,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进行治疗,两组各48例,取康复护理的是观察组,择常规护理的是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情况及恢复效果。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严重器质性、出血|生疾病者;不具备正常语言交流能力、患精神性疾病者。纳入标准:具备以下手术指征之一:经保守治疗有效或无效,但是疼痛较重且经常复发;病程>3个月;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首次发作即下肢症状特别明显,疼痛剧烈,处于强迫体位。其中观察组年龄为(24~85)岁,平均(50.2±4.6)岁,男26例,女22例,病程2~9年,平均(6.1±2.1)年;(23~86)岁之间是对照组患者年龄,平均(52.1±4.2)岁,男29例,女19例,病程1~10年,平均(6.2±2.2)年。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择常规护理。严格遵医嘱在住院期间实施宣教指导、基础护理、心理干预等,以及物理及药物治疗。

1.2.2 观察组 取康复护理。第一阶段护理:为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根粘连出现,需指导患者行创伤训练,以术后4h~3d为主。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膝关节维持伸直位状态,正确的被动抬腿方式,停留时间10~20 S,协助其被动抬腿保持30°~60°,配合踝关节强化运动,行双下肢相互练习,以转、跖屈、背伸为踝关节主要运动[3]。为了实现主动抬腿后动,需于术后积极缓解及改善患者的疼痛,经小幅度实现向大幅度训练过渡,20次/组,每次耐受≥30°,双下肢交替训练,且连续行6h。

第二阶段:需适时增加训练强度,于术后第4~14天。可通过佩戴腰围贴墙、背靠墙等,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腰背部柔韧性进,墙面及、臀、头、双肩等保持贴近状态,且3次/组,维持时间大概是5min左右,两组/d[4]。叮嘱患者在行伸背运动时,小腹无需与床面分离,保持俯卧位,上半身后仰保持抬头状,且下肘撑床,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维持10~20s的时间,双手保持直臂平升的状态,于抬头后仰时。叮嘱患者在行伸曲髋膝运动中,主要实现对髋、膝关节屈伸,保持仰卧位,单侧膝关节以手抱住,维持5s时间,渐渐靠近于胸部。单膝关节为其一,之后变为双膝关节,3次/d,且5次/组。

第三阶段:为了增强腰背部肌肉强度,需适当行下床活动,在术后第2周进行。要求患者在行五点式腰背部肌运动训练时,屈髋、肘、膝,保持仰卧位,将腰背部抬高,支持双足及枕骨、双肘的支持作用,3组/d,20~30s/组。双脚和肩同宽分开状态,进行伸腰运动训练,坚持20~30s放松,腰部保持后伸[5]。行飞燕式背肌运动训练,叮嘱患者抬头挺胸,保持去枕平卧俯卧位,双手放于背部,头、胸、双腿三者在膝关节伸直后同时用力,脱离3-5 S床面后放松。在出院之后患者需再连续进行3个月的上述康复操作训练。出院后需纠正患者不良姿势,监督指导是否坚持康复运动训练,为了降低复发率,需做好腰背部保护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生活质量情况及恢复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疼痛、腰椎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相较于对照组,经不同方式护理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JOA、SF-36评分显著较高,但是VAS评分显著较低,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疼痛、腰椎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s,分)

表1 对比两组疼痛、腰椎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s,分)

组别例数时间JOAVASSF-36观察组48干预前13.5±2.28.3±0.170.5±18.2干预后27.7±3.32.5±0.2124.9±15.7对照组48干预前13.2±2.48.2±0.272.5±20.3干预后21.6±2.83.3±0.2103.5±32.6

2.2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32例(66.67%),观察组患者的腰椎功能优良率45例(93.75%)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n(%)]

3.讨论

在临床骨科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常见及多发病,功能发生异常及腰椎外源性稳定因素转变之后,会发生腰椎生物力学变化。在治疗患者的疾病中,手术为常用方法,但是可能复发。近些年在临床上早期康复护理获得广泛应用,积极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够提升康复效果,并减轻患者的疼痛。循序渐进的进行伸腰、飞燕式背肌、五点式腰背部肌运动训练,可松解粘连,改善术后炎症反应,活动灵便无疼痛,腰背部肌肉功能增强,且降低复发率。此次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经不同方式护理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JOA、SF-36评分显著较高,但是VAS评分显著较低;相较于对照组32例(66.67%),观察组患者的腰椎功能优良率45例(93.75%)较为优异。经此次研究证实,功能康复训练能够防止肌肉萎缩性改变的发生,增加患者肌强度及耐力。良好改善腰椎局部血液循环,吸收局部肿胀,以及增强神经肌肉活动功能。维持脊柱平衡,同时恢复腰椎稳定性。将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能够加快疾病康复速度,且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腰椎膝关节
膝关节置换要不要做,何时做比较好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冬天来了,怎样保护膝关节?
户外徒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