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压留置针在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19-04-15刘艳娟
刘艳娟
(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 广西 桂林 541001)
正压留置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无针封闭式输液方案于上世纪末引入国内,主要应用于危重疾病患者的血管通路维持中,而在感染性疾病的应用中较为少见[1-2]。传染性疾病作为临床特殊类别疾病,很多传染性疾病需接受长期输液治疗,常规输液针头属于一次性医疗器械,患者在治疗中需接受多次静脉穿刺,长此以往对患者静脉血管造成严重损伤,另外传染性疾病中很多为血液传播,常规输液针在输液过程中很可能发生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等情况,而正压留置针属于无针静脉接头,能够充分减少针头使用次数,患者在治疗中减少疼痛,提升输液效果[3-4]。我院在传染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正压留置针干预,效果理想,特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88例传染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4例,男44例,女50例,年龄2~70岁,平均年龄(42.3±2.5)岁,其中肝病患者40例,恙虫病患者30例,水痘10例,肺结核10例,艾滋病4例,研究组94例,男45例,女49例,年龄2~71岁,平均年龄(42.5±2.7)岁,其中肝病患者39例,恙虫病患者29例,水痘11例,肺结核11例,艾滋病4例,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应知情同意文件。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留置针,研究组患者均行正压留置针,具体步骤如下:
1.2.1 患者行正压留置针前需正确选择血管,穿刺血管需位于健侧肢体,肢体位置需满足丰富血流、良好的弹性,血管粗直。另外穿刺过程中需要避开静脉瓣和关节部位,多取手背后正中静脉[5]。
1.2.2.穿刺时需使用留置针常规穿刺,将穿刺点点位轴心,使用茂康复合碘行常规消毒,需消毒2次面积为8×8cm。打开留置针装置,连接延长管后与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注射器内预先抽吸10ml生理盐水,完成排气操作后将护帽去除,针芯左右晃动后恢复原位。在枕芯松动时不可上下松动,另外需提防钢针刺破,左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于穿刺点上方15~40°角度轻轻缓慢的直刺入对应粗直血管中,发现有回血时将角度提升5°再次进针2mm后,确定导管在血管中稳定放置,左手拇指将Y型接口固定后,右手逐步撤出枕芯约5mm[6-7]。右手再次将皮肤绷紧,左手将导管推入静脉血管中。右手将止血带松开后患者松开拳头,对患者穿刺位置进行观察,如未出现各种不良情况或不适感,推送保持正常时,右手退出针芯,丢掉钢针,使用无菌敷料以穿刺点为轴心加以固定,需保持无张力模式后安装白色离塞[8]。使用U型固定方案对延长管加以固定,血管与正压装置之间需平行保持180°交叉,注意与导管尖端对比,正压装置管需略低,白色端帽向外固定。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输液情况对比、发生不良事件概率,输液情况有输液流畅、穿刺部位红肿、血管损伤、置留时间及所需费用方面进行对比,不良事件则需对患者出现回血、堵塞、红肿、外渗、护士针刺、职业暴露方面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液情况对比
研究组输液流畅、穿刺部位红肿、血管损伤、留置时间、所需费用等输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液情况对比(例)
2.2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概率对比
研究组发生回血、静脉炎、堵管、红肿、护士针刺伤及职业暴露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概率对比(例)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治疗中又称为套管针,是一种新型静脉穿刺技术,与传统静脉输液对比发现,静脉留置针可更好的保护血管,减少患者重复穿刺的痛苦,随时保持静脉通路畅通,减少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及急救时效性,静脉留置针在临床输液中广泛使用成为输液历史性和标志性突破,因效果理想受到医患双方广泛推崇[9-10]。但是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也伴随各种不足,首先长时间置于主静脉会增加静脉炎发生几率,另外需要使用肝素盐水重复的冲洗导管并完成挤压、封闭操作,无形中增加传染性疾病与护理人员的接触,护理人员面临较为严峻的职业暴露风险的同时增加患者治疗成本[11-12]。
正压留置针作为静脉留置针的增强版本,主要是指拔除注射器时自身会产生压力,将原液封管,不需要重复冲管,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降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13-14]。正压留置针适用范围更为广泛,目前已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科室,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中[15]。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输液流畅、穿刺部位红肿、血管损伤、留置时间、所需费用等输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正压留置针损伤小,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便于急救和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提升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逐步成为传染性疾病首选穿刺治疗方案[16]。
临床中治疗与护理是相辅相成的,因传染性疾病具有特殊性,为了保证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对护理人员的危害,需给予对应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3.1 并发症预防及对应护理工作,对所有持有留置针患者均行并发症预防知道,告知患者因肢体持有留置针不得前后甩手或用力运动,需动作缓慢,轻松,尽可能保持血管与正压装置之间平行或略高于导管尖端位置,白色端帽应向外固定,规避肢体下垂状态,另外重力也可能导致血液回流,需予以规避[17]。
3.2 液体外渗预防及对应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未输液时需将置管肢体尽可能略高或平齐于心脏位置,穿宽松衣物,减少穿刺位上方衣物过紧[18]。
3.3 静脉炎预防及对应护理措施。静脉炎作为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导管材质、穿刺位置及留置时间、刺激性液体、刺激性药物均是引发静脉炎的因素,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确保患者输液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小号正压留置针,减少留置导管对患者血管的刺激,减少因机械损伤引起的静脉炎,另外还需要及时使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后及时顺利连接液体。使用脂肪乳、甘露醇、血液制品氧氟沙星注射液及参麦注射液等浓度较高或者具有刺激性药物时,先行输注,如不能保持优先原则时需给予生理盐水冲管操作[19]。
3.4 置管宣教。因传染性疾病自身具有复杂性,患者与护理人员接触过程中很可能因造成血液传染,这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沟通,明确正压留置针具备的优势,告知注意事项。宣教与心理疏导交叉进行,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完成宣教工作,提升患者治疗积极性和置管护理主动性。
3.5 穿刺部位护理对策,强化重点时段巡视工作,观察导管固定是否牢固,是否存在脱管、漏液等隐患,引流袋中液体超过100ml时需立刻倾倒。观察引流管穿刺位置是否出现渗血,如果渗血或渗液导致敷料潮湿需及时换药并替换辅料。查看引流管是否通畅,无菌透明敷贴需依照要求每隔3d更换1次,使用茂康复合碘皮肤消毒液对穿刺位置进行皮肤消毒处理,干燥后再次贴好新的敷贴[20]。
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发生回血、静脉炎、堵管、红肿、护士针刺伤及职业暴露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正压留置针可避免护士针刺伤及职业暴露的发生几率,正压留置针输液属于无针静脉接头,可完全消除有针输液连接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留置针,常规留置针在使用时需每隔4h进行一次冲管,反复操作时可能发生针刺伤,正压留置针不输液时自行关闭输液通道,不需多次护理,确保常规使用要求的同时减少护士针刺伤及职业暴露的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正压留置针具备较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几率,在感染性传染病患者的使用中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在保证血管通路得到有效维持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护理人员安全,应在临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