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形与弧形切口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9-04-15张春兰
张春兰
(自贡市富顺县妇幼保健院 四川 自贡 643200)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得高危妊娠产妇的数量逐年递增,为有效的保障母子安全,提高剖宫产手术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降低手术风险,且可降低产妇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基于此,本文对该手术实施过程中行横形切口与行弧形切口的临床效果资料进行了搜集与分析,详情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选取我院的3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而后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150例,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为(35.7±10.3)岁;研究组150例,年龄24~48岁,平均年龄为(35.8±10.4)岁,上述一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进行单剂量腰丛麻醉,而后由手术技术较为娴熟的医生使用改良新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在产妇的子宫下段行横形切口或弧形切口。对照组产妇于其子宫下段先横切3~5cm左右的切口,而后在两侧锐性位置横行一定的切口长度,分娩成功后,缝合手术切口。研究组于其子宫下段横行3~5cm左右的切口,而后在两侧锐形弧形位置行一定长度的切口,保持与弧形上行30°左右的角度,待成功分娩出胎儿及取出辅助物后,缝合其子宫切口。
1.3 观察指标
首先,观察各项手术治疗指标,包括有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胎儿分娩时间;其次,观察新生儿窒息及切口延裂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均以通过SPSS22.0软件的计算,计数资料表示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用t进行检验,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项手术治疗指标比较
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指标差异不大,P>0.05,研究组产妇的手术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研究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及胎儿分娩时间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各项手术治疗指标比较
2.2 新生儿窒息及切口延裂发生率比较
两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指标并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产妇切口延裂发生率的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P<0.05,见表2。
表2 新生儿窒息及切口延裂发生率比较
3.讨论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在临床产科中属于挽救母婴安全的重要性手术方式,该手术的实施要求相对较为严格,若有不慎,将有可能直接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及预后情况[1]。目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的细节得到了明显的完善与改进,使得该手术在产科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该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以及减少腹腔粘连性等特点,使之可有效的降低产妇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提高其身体恢复正常的机率[2]。子宫下段横行切口术后,产妇发生阔韧带血肿、分娩困难以及切口开裂的机率较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产妇手术时机、切口、胎儿大小等因素密切相关,加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实施情况复杂多变,所以,要求术中应根据产妇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娴熟应对,并积极总结手术经验对其进行推广。当前,临床上普遍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的手术方式,但是由于子宫下段内血管分布较多,加之胎儿分娩情况的多样化,致使在实施该手术的过程中易出现胎头分娩困难、盆腔血肿等不良并发症的出现,本文中为有效的改善这一问题,结合临床经验发现,在产妇子宫下段行弧形切口,即在产妇的子宫下段先行长度股为3~5cm左右的横行切口,而后再行弧形切口,此种切口方式可有利于胎儿的顺利分娩,降低产妇发生切口开裂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与横形切口切开子宫下段相比,弧形切口切开子宫下段可减少产妇的术中出血量,缩短胎儿分娩时间,降低产妇术后发生切口延裂的机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