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分析
2019-04-15梁立然莫宗永
梁立然 莫宗永
(兴业县人民医院 广西 玉林 537800)
股骨颈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随着人们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我国老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日渐升高。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畸形等,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或者治疗不当,随着疾病进展,可能造成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1]。临床通常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方式较多,不同方式可能产生不同效果,如何选择成为关键。其中骨折内固定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获得了一定治疗价值,但效果并不明显,出血量较多,对患者伤害较大,不利于病情康复[2]。随着对疾病的深入探究,临床认为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更好,安全性高,保障患者身心安全。因此我院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纳入的9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研究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70.25±1.04)岁;对照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70.68±1.1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研究组:采取髋关节置换术,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后侧进行切口,明确关节囊位置后切开,完全显露髋关节,利用斜形截取方式截取股骨头。选择髋臼锉护理髋臼软骨表面,直到血液渗出。随后植入股骨头及髋臼假体,明确髋关节活动度,采取生理盐水冲洗,缝合后结束手术。
对照组:采取骨折内固定术,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垫高患侧后,利用C形臂透视机复位骨折端,并确定复位效果。在髋部置入三枚克氏针来提高稳定性,并增加空心螺钉。利用C形臂透视机确定空心螺钉位置,采取生理盐水冲洗,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治疗后病情变化,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同时观察感染、骨不连及压疮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治疗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情况
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手术情况(±s)
表1 比较两组手术情况(±s)
组别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下床时间(d)住院时间(d)研究组(n=45)45.16±6.47116.59±10.2522.36±6.4313.04±2.58对照组(n=45)91.24±4.18223.07±12.4738.47±4.1023.55±3.90 t 40.13044.25014.17115.077 P 0.0000.0000.0000.000
2.2 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15.56%(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3.讨论
由于老年人机体各功能逐渐衰退,骨量明显减少,骨质疏松明显,加上髋关节周边肌肉萎缩,因此老年人成为股骨颈骨折产生的主要风险人群。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后,牵连股骨颈囊血管受损,股骨头因缺血后坏死,明显增加致残率,受到医疗界重点关注。若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可保障患者身心安全,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既往多采取骨折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主要对骨折端进行施压操作,从而增强股骨颈断端的稳定性,虽然能够有效减轻相关症状,但效果并不明显,术后可能造成股骨头塌陷甚至坏死现象,不利于病情康复,延长治疗时间,导致预后较差[3]。随着医疗水平的完善发展,临床提出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更好,缩短治疗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为预后提供保障[4]。本文研究结果中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15.56%,差异显著(P<0.05),提示研究组手术时间较短,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情快速恢复,减少不良反应产生,安全性高。髋关节置换术中对患者进行髋臼、股骨假体植入,有效提高髋关节的稳定性,并减轻疼痛感,防止并发症产生,促进患者快速下床,为尽早功能锻炼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病情恢复,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