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及术后1年复发率分析
2019-04-15马琳娜
马琳娜
(玉溪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 云南 玉溪 653100)
众所周知,子宫内膜息肉是35周岁之上妇女出现阴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这一疾病的发病率也越高。宫腔镜电切手术是当前进行子宫内膜息肉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一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定位相对较为准确,可以对异常子宫出血等患者进行治疗,但是也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复发率甚至高达10%以上[1]。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60例患者为对象,对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应用疗效及术后1年复发率进行评价和对比。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了子宫内膜息肉治疗的60例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例数为30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23~57岁,平均(32.47±2.68)岁。观察组中患者年龄25~53岁,平均(30.41±2.59)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经检查均符合子宫内膜息肉的基本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对这一研究项目知情且签署了同意书,该研究亦经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批。
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者、肺部感染者、精神疾病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者;其他严重合并症者。
1.3 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主要采取宫腔镜电切手术进行治疗,在患者月经结束后的3至5天进行手术,让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的体位,使用宫腔镜并且应用环状电极对患者息肉基底部进行电切,同时对患者进行负压吸宫处理[2]。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加入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宫腔镜电切手术的治疗方式与对照组一致,并在患者完成手术之后对患者使用米非司酮,服用每天一次,每次服用10毫克,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月经恢复规律率以及术后一年后复发率进行分析对比。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月经恢复规律率的对比
对照组中患者的月经恢复规律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月经恢复规律率的对比 [n(%)]
2.2 两组患者手术一年后复发率的对比
对照组中患者在手术之后一年的复发概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一年后复发率的对比[n(%)]
3.讨论
一般来说,患者子宫内膜表面突出和出现的良性结节为子宫内膜息肉,主要包含有内膜、间质以及腺体三个主要部分[3]。宫腔镜电切手术能够将息肉以及周围的增生内膜完整地进行切除,降低患者发生复发的情况[4]。米非司酮则是孕激素受体相关拮抗剂药物的一类,可以有效阻止患者孕酮以及相应受体的结合,抑制患者子宫内膜的促生长效果,避免雌激素以及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以及萎缩产生促进作用[5]。在本文研究中,选择了60例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例数为30例。对比患者月经恢复规律率以及术后一年后复发率后发现,对照组中患者的月经恢复规律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患者在手术之后一年的复发概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进行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治疗时,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率,降低患者复发率,值得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