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尉犁县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今后防治思考

2019-04-14肉孜汗尼牙孜热西旦买合木提

新疆农业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棉叶棉蚜棉铃虫

肉孜汗·尼牙孜,热西旦·买合木提

尉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尉犁县,新疆巴州 841500

2019 年尉犁县棉花播种面积68 580 hm2,较上年减少620 hm2。棉花病、虫害发生面积46 000 hm2,发生程度2 级。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的67%,较上年减少2.89%,其中:虫害发生面积44 000 hm2,占总播种面积的64%,较上年减少3 000 hm2;病害发生面积2 000 hm2,占播种面积的2.9%,与上年持平。

1 病虫害现状及发生原因分析

1.1 棉蚜

棉蚜以刺吸式口器插入棉花叶片背面或嫩头部分,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向背面卷缩,叶片表面有蚜虫排泄蜜露,易滋生霉菌。棉株受害后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变少、现蕾迟、蕾铃减少等症状。

棉蚜在尉犁县1 年发生关系30 多代,以越冬卵在杂草根基部或住宅花卉上及温室大棚内越冬,越冬蚜虫于5 月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开始点片发生危害,以后慢慢向周围扩散蔓延。为害棉花的棉蚜有苗蚜和伏蚜之分。苗蚜发生在出苗期到现蕾期以前,6 月上旬进入卵孵化高峰期,6 月白天气温在30℃以上,傍晚刮干热风,利于棉蚜扩散和发育繁殖。伏蚜主要发生在7 月中、下旬至8 月,7 月中旬、下旬是伏蚜大量发生时期。

1.1.1 发生特点

(1)始见期晚于去年。棉蚜5 月15 日在棉田首次发现,较去年(4月27日)晚18 d。

(2)发生面积有所减少。发生面积19 700 hm2,较去年 20 000 hm2减少 300 hm2。

(3)局部危害重,高峰期推后。高峰期在7 月20 日(2018 年为6 月28 日)较去年晚了22 d,当天有蚜株率100%较去年93.5%增加6.5%,百株蚜量76 612.29 头较去年20 085 头增加了56 527.29头。

表1 2018、2019年棉蚜发生情况的比较

1.1.2 发生原因分析

从今年的气象情况来分析,由于6 月下旬到7上旬平均气温26.8℃,(棉蚜的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4~27℃)较去年25.7℃高1.1℃,有利于棉蚜的繁殖导致棉蚜高峰期延后22 d。

1.1.3 防治措施

(1)越冬期防治。室内花卉加强冬春室内灭蚜工作,10 月下旬~11 月上旬、中旬和春季 3 月中旬,全面彻底消灭住宅卉上的蚜虫;每盆埋施3~5 g,埋深3~4 cm,埋后立即灌水。药剂用量因大小而定。

(2)温室大棚内喷药防治。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喷雾可以有效防治蚜虫、烟雾剂熏蒸防治按每次300~400 g/666.7m2的用量,于傍晚在温室内均匀布点点燃,然后密闭熏烟,于第2 d上午通风,每个大棚至少2~3次。

(3)农业防治。秋翻冬灌是防治棉蚜的最有效途径,除此之外,还可在早春清理干净棉田四周围渠埂上的杂草,以减少虫源。

(4)物理防治。据多年调查情况,尉犁县蚜虫一般在4 月下旬开始迁入田间。因此,早期可利用棉蚜趋黄性特点进行黄板诱蚜。当地有翅蚜开始迁飞,并往中间寄主扩散转移,此时应及时准确预报虫害发生情状况,以指导棉蚜防治工作。

(5)点片挑治。涂茎和滴心主要针对中心株,用阿维菌素、啶虫脒等药剂,按1:5比例配成药液,在棉茎红绿相间处涂抹;按1:200 倍液配药在生长点滴2~3滴药液。

(6)洗尿合剂防治。点片发生时可用1:1:100的洗尿合剂喷雾防治。要求涂抹病株茎部和叶片背面喷洒防治。

(7)化学防治。加强田间调查,对达到防治指标的棉田(卷叶株率达到6%)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3%啶虫脒1 000 倍液、10%烯啶虫胺3 000 倍液或25%吡蚜酮3 000 倍液。年初室内花卉进行药剂处理、温室大棚普遍进行药剂熏蒸、秋翻冬灌和春季大棚熏蒸,有效降低了越冬基数。使尉犁县蚜虫的发生轻于去年。

1.2 棉叶螨

棉叶螨一年发 10~13 代,5 月上,中旬开始进入棉田,6月底至7月初在棉花上出现第一个发生高峰期,7月下旬到8月上旬出现第二个高峰期,8月下旬棉叶螨数量开始下降,9 月下旬后随气温的下降,棉株枯萎,棉叶螨逐渐转移到秋季作物或杂草上,然后越冬。

成、若、幼螨均危害棉花叶片,从幼苗到蕾铃期,都受到叶螨的危害。叶螨常聚在棉花叶背,用口针刺吸叶片内棚状和海绵细胞汁液,破坏细胞中的叶绿体。受害叶片正面出现黄白斑,后变红。戴形叶螨危害棉叶仅表现黄白斑,不出现红色斑。叶螨多时,叶背有细丝网,网下聚集虫体。受害叶干枯脱落,棉株枯死。中后期发生时,中下部叶片,花蕾和小铃脱落。

1.2.1 发生特点

(1)始见期晚。棉叶螨6 月10 日在棉田首次发现,较去年(5月3日)晚37 d。

(2)发生面积减少。发生面积19 700 hm2,占播种面积的28.67%,较去年20 300 hm2减少600 hm2。

(3)危害减轻。7 月5 日(2018 年为7 月4 日)达到高峰期,当日有螨株率6.5%较去年30.5%减少24%,百株螨量70.8 头较去年2 310.9 头减少2 240.1头。

表2 2018、2019年棉叶螨发生情况的比较

1.2.2 原因分析

从今年的气象情况分析:6 月上旬到7月下旬平均气温26.1℃,(棉叶螨适宜的繁殖温度是27~30℃)较去年26.4℃降低0.3℃,这种气温不利于棉叶螨的发生,导致发生始期延后。高峰期达不到最适宜的繁殖温度,有效的减轻了棉叶螨的危害。

1.2.3 防治措施

(1)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及时灌水、施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其发生危害,促进棉花生长,提高棉花抗虫能力。

(2)农业防治。及时拔除田间及渠埂杂草,对有棉叶螨的红老叶摘除后集中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处理,压低虫源基数,减轻田间危害程度。

(3)生物防治。棉叶螨的自然天敌较多,比如瓢虫、草蛉、捕食螨、小花蝽、蜘蛛等,棉田前期不用广谱性农药,而应选用选择性药剂,保护自然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4)药剂方法。加强监测,及时对棉叶螨发生地块进行药剂防治,其中果棉间作田红蜘蛛防治要同步进行,防止螨类传播蔓延、减少交叉危害。可使用药剂有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3 000~4 000 倍(禁止在香梨上使用),或20%螨克(双甲脒)乳油1 000~1 500倍液、15%哒螨灵(扫螨净)乳油2 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1.3 棉蓟马

棉蓟马是苗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无头棉株及多头棉株。在棉苗出土后,当子叶的生长点被棉蓟马侵害,主茎不能向上生长,就形成“无头棉”,当棉苗长出1~2 片真叶时生长点被棉蓟马侵害,由腋芽长出2~4 个侧枝,就形成了“多头棉”。“无头棉”及“多头棉”的形成是由于棉铃虫、棉蓟马、棉盲蝽蟓等害虫危害所致。但由于一直种植抗虫棉,棉铃虫对棉花没有造成大的威胁,因此分析,棉花“无头棉”及“多头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棉蓟马和棉盲蝽蟓危害造成。

1.3.1 发生特点

(1)始见期早。棉蓟马4 月23 日在棉田首次发现无头株率0.2%,较去年(5 月7 日无头株率4.6%)早14 d,无头株率减少3.6%。

(2)危害减轻。最高无头株率1.5%(5 月20日),较去年最高无头株率4.6%,减少4.4%。

表3 2018、2019年棉蓟马发生情况的比较

1.3.2 原因分析

从今年的气象情况分析:由于4月下旬到5月下旬平均气温19.3℃,(棉蓟马的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5~25℃)较去年20.6℃降低1.3℃。今年4 月中旬连续10 d 左右平均气温22.5℃,较去年同期平均气温18.7℃相比,升高3.8℃,有利于棉蓟马的危害,导致棉蓟马的危害比去年早14 d。上年秋翻冬灌和清除棉田周边的枯枝、落叶、杂草降低了越冬基数,减轻了危害。

1.3.3 防治措施

(1)气象因素:4 月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降水量略偏少。这种干旱温暖的气候条件极有利于棉蓟马、盲蝽的发肓和繁殖。

(2)结合间苗、定苗,拔除“无头棉”和“多头棉”。

(3)化学防治:棉田播种后在田边地头喷撒杀虫剂形成封闭,控制害虫向棉田迁移。若种子没用含杀虫剂种衣剂拌种的棉田,在棉花显行时及时喷施吡虫啉或者阿维菌素防治棉蓟马危害。1周施药1次,连续用药2次效果更好。

1.4 棉铃虫

棉铃虫是危害棉花和其他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棉铃虫的繁殖力最快,因为它产下更多的卵,并且产下的卵越多,棉田的生长就越少。现蕾初期,棉铃虫的主要产卵部位为果枝上的嫩叶正面和背面;现蕾期后,棉花长势好,果枝数和蕾数多,逐渐转移到其他部位危害。孵出的幼虫首先吃掉卵壳以后,慢慢就转移到叶背,第1 d 一动不动,第2 d 有的转移到其他生长点,有的转移到果枝上,但危害不明显;第3 d 开始脱皮,此过程中不危害;第4 d由生长点转移到幼蕾为害。3龄幼虫开始钻入蕾铃,幼虫通过苞叶和钻入蕾铃中为害,被危害钻孔直径大约4~5 mm 左右,被为害的苞叶逐渐变黄而脱落。在开花期,害虫转入中雌和花取食,这种花儿不能结果。在结铃期时,害虫直接从铃脱落,直接影响产量。

棉铃虫一年发生3 代,有些年发生4 代,第一代卵高峰期在6 月上旬,主要在蔬菜,玉米上第二代高峰期在7 月上旬,主要产在玉米,棉花,番茄,西葫芦等作物上。第三代卵高峰期在8 月,主要产在玉米,棉花,晚番茄等作物上。棉铃虫在棉花上产卵,主要在有嫩枝头和花蕾,苞叶上。当气温25~28℃,相对湿度在70%以上,有利于棉铃虫发生。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第一代棉铃虫羽化的早晚和产卵动态。气温连续4~5 d 保持20℃以上时,成虫开始成卵。

1.4.1 发生特点

(1)在玉米和蔬菜上发生面积有所增加。属于轻发生,发生面积200 hm2,占播种面积的0.1%(其中:玉米发生面积66.67 hm2、蔬菜发生面积133.33 hm2),去年棉铃虫在这县玉米蔬菜上只是零星点片发生,在棉花上未发现棉铃虫的危害。

(2)成虫量大、基数高。从测报灯诱到的成虫来看,全年单台灯诱成虫三代、四代总量是去年的3 倍多。(详见表4:2018、2019 年频振式杀虫灯对棉铃虫成虫的诱虫量情况)从表4:频振式杀虫灯诱虫的情况分析来看,在测报灯下诱杀的第一代棉铃虫总量 143 头,较去年 361 头减少 218 头,高峰期为 6 月 9 日(较去年 5 月 19 日晚 21 d)诱到 3头成虫,较去年39 头减少36 头;第二代棉铃虫总量 428 头,较去年 460 头减少 32 头,高峰期为 7 月8日(较去年7月16日早8 d)诱到40头成虫,较去年67 头减少27 头;第三代棉铃虫总量1 294 头,较去年493头增加801头,高峰期为8月6日(较去年 8 月 12 日早 7 d)诱到 83 头成虫,较去年 86 头减少3 头;第四代棉铃虫总量1 594 头,较去年440 头增加 1 154 头,高峰期为 9 月 4 日(较去年 8月 29 日晚 6 d)诱到 100 头成虫,较去年 0 头增加100头。

表4 2018、2019年频振式杀虫灯对棉铃虫成虫的诱虫量情况表

1.4.2 原因分析

从今年的种植情况分析:玉米面积1 200 hm2,较去年增加了380 hm2。蔬菜面积186.67 hm2,较去年增加了10 000 hm2,玉米和蔬菜种植面积的增加,增加了棉铃虫的取食场所,导致棉铃虫发生量增加在玉米和蔬菜上有了一定的危害。

1.4.3 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成本最低,最实用的防治方法。在棉铃虫的天敌中蜘蛛,瓢虫,草蛉的作用比较明显,因此在田间充分利用天敌资源十分重要。

(2)有条件的区域立即开灯诱杀棉铃虫成虫,尽可能将其消灭在大田以外,减轻大田的防治压力。

(3)化学农药防治的关键是抓住卵孵化盛期或幼虫初阶段,进行喷药防治,隔1 周再防治1 次就能基本控制危害。

(4)选用菊酯类农药,如5%来福灵乳油、2.5%敌杀死乳油、2.5%功夫乳油2 000~3 000 倍液,或10%菊马乳油1 500 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 倍液喷雾。各种药剂要交替轮换使用,能延缓棉铃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1.5 地老虎

地老虎成地下害虫又称根部虫害。生活在土壤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植株的根部嫩茎及幼芽等。3 龄前群集在叶或茎上危害。3 龄后的幼虫可咬断主茎,常造成植株死亡,缺苗断垄。5 龄后为暴时期。成虫飞翔力很强,有趋光性,喜食带酸、甜、酒味的食物液。卵多产在低矮叶密的杂草上,以近地表的叶子上最多。给蔬菜、玉米、棉花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经农业植保部门多年来观察研究,地老虎在一年发生3 代,田间幼虫的虫口密度以第一代最为集中,不仅虫量大,发生。面积广,为害也最重。

1.5.1 发生特点

(1)发生时间晚。地老虎4月1日在测报灯下首次诱到1 头成虫,较去年(3 月26 日首次诱到2头成虫)晚6 d。

(2)发生面积有所减少。发生面积2 666.67 hm2,占播种面积的3.8%,较去年减少666.67 hm2,较去年播种面积减少1%。

1.5.2 原因分析

(1)今年全县棉花99%都使用机采棉模式种植,机采棉种植时间为3 月底到4 月中旬,出苗在4 月中下旬,到5 月中旬大部分棉苗达到4 片真叶以上,根部木质化程度较高,不是地老虎幼虫取食的对象,在5 月中旬正值一代地老虎幼虫危害的高峰期,这种早播种的农艺措施成功减轻了地老虎的危害。

(2)土地流转整地、田间杂草铲除,有效降低了地老虎越冬基数,从而发生面积减少。

1.5.3 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田内及棉田四周围的杂草。

(2)被害株达5%时,及时喷洒溴氰菊酯10 ml均匀喷雾或用40%毒死蜱乳油800~1 000 倍液浇灌植株基部、50%二嗪农乳油1 000~1 500 倍液灌根。

(3)用90%晶体敌百虫1 kg 兑水5~10 kg,喷在100 kg 碾碎后朝香的籽棉饼或油渣上拌匀,傍晚把毒饵撒在游戏幼苗四周,用10~20 kg/666.7m2诱杀幼虫。

(4)人工捕杀。早上8 点前发现有受害幼苗,可在期周围拔土捉虫。

(5)地老虎的防治以傍晚用药效果为好。糖醋诱杀春季成虫出现时,糖醋诱杀。糖:醋:白酒:水:90敌百虫=6:3:1:10:1。

2 对今后防治技术的思考

随着新生产要素的不断引入和应用,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环境,人们对有害生活的认识已逐渐改变,植物保护的策略已从“杀灭害虫”变为“中等耐受性”。在控制过程中通过综合使用各种措施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在合理的经济损失水平下控制尉犁县的灾害。应该说,化学农药的长期连续使用给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环境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施用量增加,防治效果降低,农药残留过多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政策,对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且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生物检测技术被用于加强农业抗生素和微生物电杀真菌剂的开发和利用。种植天敌,充分发挥其他防治措施的作用,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预防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造成污染,改变病虫害防治的基本观念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棉叶棉蚜棉铃虫
Hap1型棉蚜在5种春季杂草上的生长发育情况
低剂量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对棉蚜茧蜂寄生功能的影响
棉蚜取食被棉长管蚜危害棉花后其相关酶的活性
不同棉花品种棉叶螨的发生动态
棉叶螨无公害防治技术
不同诱芯、诱捕器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
高效低毒新型药剂防治棉铃虫试验
棉蚜田间药效试验筛选
棉铃虫几种常见药剂大田试验筛选
棉叶螨的研究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