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
2019-04-13张萌张江花
张萌 张江花
摘 要:广义上的艺术派或现代派,包括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派。其中,新感觉派是代表。本文主要从新感觉派的定义及代表作家、前人研究综述这两方面入手,对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对川端康成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雪国》《伊豆舞女》和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
关键词:新感觉派;文学;川端康成;研究现状
一、 新感觉派的定义及代表作家
徐明真(2007)指出“新感覚派は、つまり関東大震災後の虚無感に伴うモダン的な風潮の中で誕生してきた文学の形式上、技法上の革新運動であった。その誕生のシンボルは文芸誌『文芸時代』の創刊である。”(新感觉派即伴随关东大地震后的虚无感、在现代潮流中诞生的在文学形式和技法上的革新运动。其诞生的标志是文艺杂志《文艺时代》的创刊。)肖霞(2008)指出“新感覚派は、大震災の廃墟の中から生まれ、西欧の前衛的な美術や演劇などの影響を受け、在来の私小説的な現実主義を超えてゆこうとする動きであった。”(新感觉派诞生于大地震的废墟中,受到西欧前卫美术和戏剧等的影响,目的是超越原有私小说的现实主义。)
综上,新感觉派是在西欧前卫运动的触动下、于日本大地震后兴起的文学上的革命运动。目的是超越以往的写实主义,创造精神上崭新的表达美。以杂志《文艺时代》为基准进行创作活动。其特征是否定自然主义、遵循自我感觉;比起文学内容更加重视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追求新奇的视点、色彩的交换和旋律的张弛。
新感觉派的同人主要是在菊池宽周围的年轻作家们。以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为首,包括片冈铁兵、中河与一、金东光、佐佐木茂索、加宫贵一等在内共十四人。川端康成原本是与传统的连接很紧密的人,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容都流淌着一脉相和的日式情感。作为新感觉派的一员,川端康成虽然偶尔有西洋风格的作品,在表达上具有新奇的色彩,但并没有深刻地融入到其他文学的骨髓中。代表作品有《伊豆舞女》《雪国》《古都》《千羽鹤》等。
二、 新感觉派文学研究现状
中国的CNKI和日本的CINII中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均是围绕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及其代表作品展开的。本文主要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对2018年5月以前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
国内的CNKI(中国知网)网站上有许多对川端康成的研究,论文总数超过两千篇,本文选取论文下载量超过200的论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分析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八个方面。其中,《雪国》《伊豆舞女》和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是研究的重点。
(1)对川端康成作品的研究(439篇)
Ⅰ对《雪国》的研究(240篇)
[1]杨星.虚无的哀歌─论川端康成与《雪国》[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
[2]曾春燕.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悲观主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2.
Ⅱ对《伊豆舞女》的研究(105篇)
[1]叶渭渠.创造美的抒情世界——《评伊豆的舞女》[J].日本研究,1985.
[2]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
Ⅲ对《古都》的研究(49篇)
[1]沈洪泉.浅谈川端康成《古都》中的虚无思想和审美情趣[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2]刘青梅.一树紫花轻摇曳——读川端康成的《古都》[J].日语知识,2003.
Ⅳ对川端康成其他作品的研究(45篇)
[1]孟庆枢.川端康成《睡美人》解味[J].日本学论坛,2002.
[2]宋琛.川端康成《千羽鹤》论[D].吉林大学,2005.
[3]马朝红.川端康成小说《禽兽》中的时空探讨[J].外语研究,2005.
[4]冯千.关于《山音》中的自然要素[D].四川外语学院,2006.
(2)对川端康成美学意识的研究(91篇)
[1]张石.川端康成的美意识与东方思想[J].外国问题研究,1991.
[2]王艳凤.论川端康成文學的美学意蕴[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
[3]蒋茂柏.川端康成的唯美与殉美[J].怀化学院学报,2010.
(3)对川端康成笔下女性形象的研究(59篇)
[1]龚北方.论川端康成前期创作中的下层女性群象[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
[2]周密.川端康成“中间小说”女性意识解读[J].日本研究,2010.
(4)比较研究(57篇)
[1]梁香伟.比较沈从文与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何春兰.《我在美丽的日本》与《我在暧昧的日本》——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之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5)对川端康成作品的文体及创作特征的研究(51篇)
[1]何乃英.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2]邵祥瑞.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特征[J].大众文艺,2011.
(6)对川端康成“自杀与死亡”意识的研究(47篇)
[1]郑忠信.黑色乐章——川端康成死亡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7.
[2]闫保平.论战后川端康成创作中的自杀意识[J].长江学术,2007.
(7)对川端康成“物哀”思想的研究(41篇)
[1]沐学坤.川端康成与“物哀”[J].玉溪师专学报,1996.
[2]周倩.《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J].文学教育(下),2015.
(8)对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化和佛教禅宗的研究(22篇)
[1]陆喜培.川端康成与日本民族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2]肖霞.论川端康成文学的佛教精神与宗教情怀[J].山东社会科学,2011.
三、 结语
国内关于川端康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八个方面。其中,《雪国》《伊豆舞女》和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是研究的重点。在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国内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对川端康成代表作品的研究,对其他作品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仅分析了国内关于川端康成创作的研究现状,还不够充分。今后会阅读更多的文献,对国内关于新感觉派另一代表人物——横光利一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
参考文献:
[1]徐明真.简明日本近现代文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2]肖霞.日本文学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萌,张江花,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