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设计
2019-04-13邬晓莉
邬晓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讨论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核心素养也成为教师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高频词。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究竟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树立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核心素养被专家称为“课程发展的DNA”,是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显性化。专家指出:在“全面发展的人”的核心价值中,学生应当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素养,这也是国家对未来人才发展的要求。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学科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理解了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涵义与关系后,再次树立教师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教师对“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习培训、专题讲座等加强对“核心素养”教学的深入理解,帮助教师理解“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涵义、目的及培养途径等,让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设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精研教材,围绕数学核心素养设计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发展的依托。教材的编写过程凝聚着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也是经过编者反复推敲和论证的结果,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精研教材,同时还要研读新课标,将教材和课程标准相结合,深入推敲、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效能。教材的研读要深入而细致,不要脱离教材,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每一个主题情境,每一组人物的对话,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提示语等。根据新课标数学核心素养不同阶段的目的要求,定好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形式的活动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借助教材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意义”教学,老師先设计具体的有单位的教学,利用元、角、分之间,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得出小数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十分之几也就是小数零点几。再设计无单位的教学:先将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7份用小数0.7表示,再到抽象文字小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反过来,一位小数也可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这样培养了学生对小数的数感、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积极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注重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有充足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卡纸面积的大小(老师手拿两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卡纸),学生会根据卡纸积极思考,有回答用重叠法、裁剪法,但效果都不理想。教师一步一步引出测量的标准——借用不同的学具:小圆片、小正方形、小长方形。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组讨论选用哪个标准进行拼摆测量,并动手操作实践,最后根据大家的合作实践,得出必须统一面积单位。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得出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精神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课堂时间有限,受教学环境、条件的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和发展,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有意多创设动手操作活动和机会,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动手选用学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拼摆测量,得出必须选用同一种学具才能比较出大小,而且选用正方形是最方便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动手操作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科学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理解核心素养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关系,精研教材,根据新课标中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深挖教材,设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