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 大胆表达
2019-04-13王丽林
王丽林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要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堂中总会躲藏着这样一些小朋友,他们喜欢默默坐在那里,聆听别人的回答,欣赏别人的表演,而自己总是羞于开口,无奈之下才支支吾吾,表情僵硬,声音细小。久而久之,这些小朋友就成了课堂中的“小观众”。
这些“小观众”都有这样的特点:文静、自律,但内向、胆小,遵守纪律,作业认真。造成他们成为“小观众”固然有自身性格的因素,但如果对这类学生没有必要的关注,忽视他们的课堂参与,就会消解他们参与对话与交流的欲望,十分不利于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有效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勇敢迈出大胆表达的步伐。
一、小组合作,为“小观众”创设舒适表达氛围
基于已有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类害羞文静的“小观众”,在面对家人时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表情放松而自然,声音响亮而富有活力。在家人面前,他们感到很安全,完全放下了戒备,露出了最为真实的状态。与之相反,在课堂上他们往往表现胆怯,不敢发言,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一般由4到6人组成,人员相对固定,在安排小组成员时,有意识地将“小观众”和她的好朋友安排在一个小组。这样合作中,组内有了她的亲密伙伴,能找到课间和朋友玩乐时的熟悉感、舒适感,会表现得更放松,也更有参与交流、表达自身的倾向,不会因为太拘谨而闭口不言。小组合作学习,还因为人数少,减少了表达错误带来的当众出丑的风险,能帮助“小观众”在心理上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因此,这样小组合作学习,为“小观众”敢开口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二、规则培训,将“小观众”卷入交流、表达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般安排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有序组织,汇报时能体现人人参与交流后的成果。在开学初,就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培训。如接到任务后,每人必须先在座位上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不可一说合作,就聚拢在一起七嘴八舌。交流发言时,小组成员依次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不可插嘴打断,等发言者发言完毕,方可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或进行适当补充。小组汇报时,尽可能全员参加,展示合作成果,也可以一人做代表,将小组讨论情况集中汇报。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外界刺激。在合作规则下,“小观众”就找不到再当“观众”的土壤,当接到合作学习任务时,每位学生在小组长的有序组织下,都被卷入到学习任务中来,让“发言”成为了必须,不可逃避。经过训练,这样的“必须”也渐渐变得自然,“小观众”的胆子在合作学习中慢慢变大,不知不觉表达交流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组间评比,同伴做好“小观众”表达的坚强后盾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个人的进步离不开团体成员的帮助。在小组内,运用小集体的力量相互鼓励、帮助、督促,共同完成任务,通过组间评比,將小组成员的集体凝聚力充分调动起来。在评比竞争中,“小观众”的主动意识渐强,同时,同伴的帮助、激励会让他感到踏实,提供了强大的后援助力。这学期里,一直坚持写小组循环日记,每节课课前三分钟,任意抽两个小组进行评比,每组派出昨晚写循环日记的同学到讲台前说日记,其他学生听后进行点评。由昨晚的“写”,到今天的“说”,因为是自己的“脚本”,所以不会出现无话可说、局促不安的现象。学生依照学校《口才与表现》的要求,()对展示的两位同学进行评价,获胜同学所在小组,每位组员将有加分奖励。因为有了这样的奖励机制,将小组成员很好地捆绑在一起,小组凝聚力超强。在此种机制的激励下,课间常能看到一个小组,小组扎堆在一起,对他们今天要派出的选手进行训练、辅导。有的主动将选手的日记进行修改、加工;有的提醒选手注意体态;有的提醒注意语气。课堂铃声响起,选手带着小组成员的期望和鼓励,走上讲台说说自己的日记,于“小观众”来说,这是特别宝贵的一步。
四、正性强化,增强“小观众”的自我效能感
在心理学中有正性强化法,即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对这个行为进行正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这个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小观众”自我效能感往往比较低,这就需要不断给以正性刺激,增强信心。组间评比时,获胜选手得到组内同伴由衷的赞美,这能给“小观众”大大的能量。教师的当众表扬,能使“小观众”收获满满的信心。定期开展“我有一双慧眼”活动,让每位同学来找一找,这段时间里哪些同学在言语表达上有进步,听到别人眼中的自己有了进步,对自己会更认同。有了这些积极的能量在身上聚集,“小观众”渐渐会由封闭、沉默、聆听,走向开放、参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