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
2019-04-13周春
周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一直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朗读,但朗读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朗读时采用的形式简单化,对教师布置的阅读活动缺乏积极性。从教学实践来看,朗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技能提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兴趣,提升学生阅读技能
朗读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伴着音乐朗诵。如显示古筝优美的声音,像流淌的泉水叮咚,以及老师的情感展示,很快就会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可以采用读插图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练习。
例如,在《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教学中,小松鼠找花生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科学童话。这个童话讲述了一只小松鼠寻找花生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对花生长在地下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个童话故事非常簡单,只有五个自然的段落,整个情节以一只小松鼠寻找花生作为故事的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对这幅画进行描述。在观察画作的过程中,学生看清楚了画中花生地的面貌,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可以拿出预先准备的花生叶子和花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求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这一案例表明,学生的朗读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的,教师通过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描述的具体物体,有利于创设生动有趣和活跃的语文课堂。
二、把握词句,提升学生阅读技能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应注意学生朗读的活泼性。在朗读时,教师应选择经典的句子或词汇作为重点,告诉学生其用法的含义和相关的背景,并通过语调、速度、发音进行朗读演示,使学生掌握表达不同情感的表达方法。
例如,在朗读《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老师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背景,即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动力。为了让学生大声朗读,展示长征艰难时期的不怕牺牲精神,老师应该详细介绍文章的关键词和句子,让学生明白这些单词和句子是如何在主题的不断深化和阅读的基础上发生变化的。如,彭德怀深情地注视着远处的大黑骡,平静地说:“军队现在连野菜都吃不下了,只能杀动物来喂食,这也许会让更多的人从草原出来。”这段话反映出彭德怀悲伤和冷静的背后,有一种无畏的精神。彭德怀回过头来看,枪没有响声,没有人想开枪,整个悲伤的情绪传来的是低沉的声音。通过介绍这些关键句子,学生们通过朗读明白了文章的基本感情倾向。
三、训练技巧,提升学生阅读技能
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关键章节或段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许多刚入学的学生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在课堂上纠正他们的发音。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教师需要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和解释,并关注语音和语言的音乐美。如果盲目地纠正发音,学生可能对整篇文章的韵味、语言的特色等无从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阅读技巧的培养,以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实现以点带面和见微知著的效果。
例如,《军神》这篇课文,在朗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朗读当作一种需要,读出自己对军神刘伯承崇敬和敬仰之情,快乐地朗读,更好地理解博大精深的母语。再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读出不同父母评价“我”的语言,朗读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父亲和母亲的角色,运用对比法激发学生思维,理解节奏,辨别重音和轻音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水平。
四、微信朗读,提升学生阅读技能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平台的迅速普及,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微信是目前人们最常用的交流和互动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的竞争和喜欢展示自己的心理,借助于微信平台,组织各种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活动,自觉、主动地进行朗读练习,从而有效地开展朗读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老师可以组织一个竞赛,让学生间开展“小小朗诵家”活动,且给学生一周时间准备。他们朗读的材料,教师可以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和经典的内容。经过反复的练习准备,每个学生大声朗读他最喜欢的一篇文章,然后发送给微信群。学生、家长和教师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学生朗读情感把握的准确性、流畅性和适当性进行评判。学生在朗读中得到良好的锻炼,通过反复朗读,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活动提供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朗诵,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的端正和技能的提升。情感朗读往往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因此学生能否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文章,就是看他们是否理解了文章。朗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部分,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