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2019-04-13杨国平
杨国平
为了更加全面落实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教育部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品德教育等相关措施。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诸多的素质教育内容常常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确保师生关系的正常化发展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的主体性便会受到抑制,甚至极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故而教师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增强学生对课堂、对教师的信任感。构建正常化的师生关系,是有效缓解这一现象的重要举措。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当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凸显,继而便会对课堂知识有更加主动地认知,自主表达想法。如此一来,师生之间对于课堂内容的沟通交流便会更加频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活动主动融入学生之中,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问题。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需要实施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
教学的主体不仅只有教师,还有班级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教材为重要资源实施教学活动。以往的小学品德教学,常常是教师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继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最终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如此做法,难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来,所以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借助这一资源,将品德教学的三维目标清晰地展示在大屏幕上。为了避免纯文字可能带来的视觉疲劳,教师还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动画中插入各种动画形象。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也应该进行转变,教师需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平台,例如开展小组辩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学生的主动发言行为,对其思维意识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判断能力。及时交流,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学生能够通过倾听他人的发言从而完善自己在认知方面的不足,而且对其心理素质的增强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学生的分析、总结、概述能力均会有所提高。
三、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养的提升,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包括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非智力性的能力提升等。通常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會被忽视,教师常会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常常忽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除此之外,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意志力培养也极少涉及。事实上,非智力性因素其实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由此可知,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为有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于新鲜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故而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显著特征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与此同时,为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可借助典型人物事例实施教育,例如“感动中国人物”,或者是班级里的优秀学生。借助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意志力的不足继而主动提升自我意志。
除此之外,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允许学生之间存在智力以及个性的差异。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因人而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学生多样的兴趣、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力等,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因素,从而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均得到尊重。
四、重视素质教育,要做到“尊生”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也得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生是否喜欢一个教师,并不是一定得有超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是需要一个会尊重学生的老师,因而,“尊生”也是“重教”的表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际交往,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做好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综合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所急需的人才,为了确保学生的价值能够得以实现,教师必须积极对其综合素养进行培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加强素质教育的相关举措,不仅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益,而且对整个国家的综合能力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