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通识教育理念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2019-04-12梁月倩

关键词:国际视野通识教育价值观

摘    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相对应试教育和专业教学,通识教育能恰当培育系统思维、国际视野、国际化能力的国际创新人才,能够承担国际交流合作的任务。

关键词:通识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国际视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3-0060-02

一、问题背景

201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1]。意见首次提出“高校承担国际交流合作”这一使命,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化教育的大趋势,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承担的这一新任务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技术革新创新的需要,是人口构成变化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需要。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时,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高校承担国际交流合作”是从更加长远的目标把教育的目的设定为首先要培养一个人,包括要有完整的人格、有独立的个性、有开阔的眼界、有犀利的视野、有高远的志向,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发展。这种发展不能依靠单纯的应试教育和专业教学,而更应该依靠通识教育。

二、问题根源

为什么“高校承担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依靠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教育本身的科学上,大学通识教育与高中以前的基础教育相比,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情怀。

科学态度指的是能够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能够不以个人的自我评价为衡量准则,而是客观地去认识去分析,去超越某种学科的一家之言,去超越自我主观意愿地工作。做事能遵照实事求是的标准,反复推敲,并且能够对反向问题的可能性也不断斟酌、不断自我批判、不断创新。

人文情怀是保证学生毕业后即使从事的不是研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也能因循大学传授的科学态度,学会推理、判断、比较、鉴赏和分析,有独立判断力,不人云亦云,不断自我成长、自我拓展、自我批判、自我创新,在社会建设中从容优雅、灵活、有带动力。

通识教育培育的科学态度和人文情怀能够担当拓展学生思路、迈向国际化的基石。如要开展“高校承担国际交流合作”的任务,其核心正是围绕着“国际化”。国际化的转型,指的是从一个国家内的高等教育向国际的高等教育转型,从而在国内一系列教育中都能获得教育质量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国际化需要对他者文化的得体欣赏,与外域文化来客的互动。国际化代表着对国际大环境的熟悉,又能历新不乱,在完成国际经历时深刻反思催进创新。

“通识教育的内涵在于不期待获得具体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不限制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健全的人格,修习人文素养,能够博学雅量,具有必备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国际化能力与通识教育的内涵有很多相通之处:具有开放的思维,能够积极寻求理解文化规范及他者期待,并利用已获得的知识与外部人士进行互动、交流以及有效工作的能力。国家创办的双一流大学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如此才能担负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

三、解决方法

通识教育能恰当地解决高等教育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任务所要面临的几种问题。

(一)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涵盖在普遍人类价值观念之中,如信任、尊重、责任、公平、关怀、正义。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修正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在教育法内增设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这一要求就是在探讨如何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正确价值观在大学阶段表现为正确的学术态度。例如毕业论文,它关乎技术、关乎道德,保证学术论文的真实性和大国“工匠精神”是正确价值观的外在体现。

高校学生的价值观,需要对如何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职业选择进行基本的判定,通过自我的不断发展,在全球多元的环境中达到专业水平,从而从事国际交流合作。通识教育并非以专业培训的角度而是以多元人文化的角度去培养人的个性,所以能更为广博地培养学生敢于冒险、思想开放、尊重多样性、了解世界史和本国史、全球意识、跨文化能力、交流技巧等国际化需求的价值观。

(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自古以来,伟大的先贤们一直在思索人类自身具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得一部分人变得崇高伟大,而使得另一部分人自我毁灭。这种内力有很多名字——道、仁,西方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其为潜意识,这是人类的某种本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国际交流合作需求强烈的时候,“独善其身”并非恰当的人格标准,而“兼济天下”才是正确的选择。

通识教育该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呢?通识教育的目的应该保证专业技术是建立在道德意识的教育上。荀子认为:“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4]道德的树立,可以规约规矩,健全人格。通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遵循规律,在社会的责任担当方面表现出良性循环的特征。

通识教育学科广泛,并非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因此从多种复合角度教会学生倾听、反思、认知、调解、适应、谦逊得体等能力,盡管其中某些能力看上去过于理想化,或者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通识教育最基础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二者使得学生能够读懂复杂的思想并理解其内涵,从而使学生具有洞察力和自我意识,能在无形中引导学生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方式去发挥创造力和才艺。通识教育帮助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些人具有洞察力,并理解全人类共有的激情、希望和理想,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而这就是健全人格产生的基础。

(三)开拓大学生思维方式

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入学之初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转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思维问题。国际交流合作需要的人才绝不可能是“被动式思维”的。通识教育在博采众长的多学科交叉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和独创性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未来,各行各业应用技术的复杂性会不断增加,未来社会面临的挑战可能会是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科技与人类社会如何互相包容、不同国家政策之间的交点等,通识教育启发的独创实践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识教育能启迪广泛的跨学科知识和整合式思维,融会贯通发明、创新、创造性思维以及文化艺术,转变被动思维为创造力思维。

(四)提升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创新的思维模式,因此需要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识教育在多学科交汇融通时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展望远大的前景,从而激励学生建立始终如一的学习动力和高远目标。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于自我内心的调整,终身学习的达成,不能只强调“他者敦促”,要自省,要多以自身内在动力为契机。

国际交流合作敦促人们意识到从现在到2050年的挑战一定会是更加复杂和相互依存的[5],人工智能旨在解决问题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全球各个国家都存在复杂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大学生将更需要活力、灵活性和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将不再只依靠某种特定的知识就能生存下去,而是需要快速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在新问题和新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任何人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仅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变

化,还因为人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轨迹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方向。

国际交流合作是在国际舞台上大规模大范围的业务能力的比拼,因此学生必须不断学习,所学习的不仅是单纯专业内容,还有历史、政治、商务、文化等多方面。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学生在通识教育启迪下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结论

高校在承担“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着眼国际标准,培养出具有突出能力、素质、品格、技术和管理才能的毕业生。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是能够深入思考并具有批判性思维,与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通识教育在纵深、尺度、思辨、比较等思维培养方面占有优势,它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将设想变成现实进而改变世界,提升整体思维训练方式,提高学生对自身和周遭社会的思考深度、广度,这是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国际视野、国际化能力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教育方式。通过通识教育去塑造更多能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新人才是当今时代的必需,是高校应予以密切重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的意见[R]. 2017.

[2]梁月倩.通识教育与社会责任感[N].光明日报,2016-12-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修正稿.[N/OL]. [2018-03-     08].http://www.moe.edu.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     _619/201512/t20151228_226196.html.

[4]荀子[M].北京:中華书局,2015:30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EB/OL].[2018-06-20].http://www.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国际视野通识教育价值观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