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考官的艺考奇葩说
2019-04-12安宁
安宁
一
每年艺考,从报名那天起,昔日安静的校园便开始变得喧哗。一个考生至少有一位家长陪同,于是上万人便在北风呼啸的凌晨黑压压地聚集在校园里。
艺考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更是一场命运与命运的残酷竞争。有些人成功突围,自此走上星光大道;有些人则销声匿迹,成为一粒尘埃。
虽然艺考是一场辛苦战,但在成千上万的考生中,总有形形色色的奇葩考生给考官们带来乐趣。也因为如此,在做了6年的艺考考官之后,我对这年复一年以艺术之名进行的考试充满了思考。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考生们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尤其是站在我们考官面前的那一刻。
一个考生一上台就深情地说:“知道老师们都累了,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放松一下吧。”
我只想说:“你后面还有几百号人等着累老师呢,求求你还是放过我们吧。我们从早晨8点坐到晚上10点,其间盒饭都是站着在10分钟之内吃完的,跟你们考生一样不容易呢。”
另一个考生讲完故事后,对主考官们说:“老师,我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你们,如果我考不上这个专业,10年以后我就和这个故事里的男主角一样成了疯子!”我惊恐:“原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还能成为杀人之凶器!”
又一个考生讲:“小时候我们家是无产阶级,别人都欺负我,所以我很自卑。自从高中学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我的性格就开朗了,生活也变得快乐了。”
我惊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原来还有这样神奇的功能!”
有一年艺考,我出了一道题:“你认为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
抽到此题的学生100%都回答人生是一出喜剧,因为生活多么幸福快乐,而且每天都有开心的事!本来以为会有一两个学生能够体会到人之一生孤独来去的悲剧感,最后我承认我错了,不该出这道题目为难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孩子们。
二
对于中学时很少上过戏剧课程的中学生来说,表演大多是临考前一年的现学现卖。除了部分“演二代”或者真正有兴趣做演员的学生,大多数填报表演专业的学生都只是有点唱歌、跳舞、表演等兴趣爱好,而文化课成绩都算不上太好。
为了提高升学率,有的学校将班里成绩排名后20名学生全部赶去学艺术,好像学艺术完全不需要有文化一样。于是,在集体小品环节,这些读书不多又被影视剧深深影响的一代人,制造矛盾冲突的方法基本上都是“突发车祸或心脏病,爹死娘死孩子死”。
有一个男生颇有马景涛的风范,一上来就悲痛地跪在考官面前,对着空气大吼大叫、连哭带喊,吓得老师们心生惊悚。
因为想象力匮乏,他们编的小品故事里80%的主人公都会被叫作“小明”,不知道英语教科书里的“小明”会不会听到不耐烦,愤然跳出书本。若问他们读过什么书,被师兄师姐一个模式培训出来的考生们又会千篇一律地回答:“四大名著。”但若具体问到这四大名著的内容,他们的脑子非急得卡殼不可。有一个女生被问:“为何喜欢林黛玉?”答曰:“因为她有气质又长得好看。”稍微看点书的考生最爱提及的就是郭敬明,只是考官们一听到郭敬明,集体反应就是该考生没文化。都马上奔大学了,求求你们,小四同学的阅读群不都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吗?另一个考生被问:“最喜欢看的文学书是什么?”答曰:“成语词典。”
无疑,改变命运后成为光鲜亮丽的明星,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填报表演专业时的初衷。
有一个摆摊卖衣服的女人攒了很多年的钱,一心一意要送漂亮女儿考表演专业。问及原因时,女人的回答是为了让女儿将来可以嫁个富贵人家,进入上流社会,而不是像她这样在社会底层混到死也还是一个摆摊卖衣服的。
三
只要考试时间不冲突,大多数考生都会同时兼报播音主持和影视表演两个专业。相比起来,编剧专业倒是更为纯粹,因为写作不好的学生是没有胆量来报考这个对文笔有着严格要求的专业的。所以,编剧专业较好筛选,考官只要问几个读书上的问题,就能大致看出学生所具备的真实水平。
倒是考表演的,美女帅哥看上去花花绿绿的一群,但具有很好文化功底和专业功底的学生很稀缺,所以需要百里挑一,这真是很为难考官。真正专业好的学生要么飞进了北影、上戏,要么被文化课卡住,与大学失之交臂,所以最终闯过高考的考生大多数专业成绩较为中庸,主要是凭借文化课的优势跨过了艺考的大门。而这些人在大学毕业后,很快就将所学的专业放弃了,据统计,一个30人的班毕业后能从事表演专业的学生不超过5人。
从调查来看,所有报考表演专业的学生因兴趣而报考的比例只有1/3,另外2/3要么为了走高考捷径,要么不想违背父母意愿,要么稀里糊涂,要么认为演员只需颜值即可……于是,常常在一组测试结束后,作为考官的我们看到或许整容或许原装的他们容颜光鲜地站在面前,被问及稍有点深刻的人生话题时就喊口号“要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不在少数。
一个女生被问平时是否喜欢读书,她诚实回答不喜欢;被问是否热爱电影,她又老实回答不爱。老师当场很无奈地问她:“什么都不爱,来这里干什么?”该女生慢悠悠、嗲嗲地回复:“老师,我觉得我挺爱玩的。”
报考编剧专业的学生在被问及“五岳”常识时,脱口而出“岳飞”的也大有人在,更有考生敢于直言“进谏”,当场指责我们考官考其对《诗经》的认识是变态行为。
有一次,我们要求用邮票、鱼缸、金鱼编个故事。一个考生编道:“金鱼跳出了鱼缸,与邮票商量在书桌上编写一个故事,莫言爷爷半夜起床后看到这个故事很受触动,就写了一篇论文,于是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故事真是令考官无话可说。
而在考前培训班的应急指南里,一定让他们提前备好一个精妙的小品构思,这样不管抽到的题目是“一张假钞”还是“意外事故”,再或者是“汽车站”,万变不离其宗,他们都能生搬硬套进故事框架里,以至于有时候他们背诵了同样一个故事框架,考官们听到开头就立刻喊停,告诉他们已经猜到结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