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音乐学院:培育音乐英才,奏响时代强音

2019-04-12庄周梦蝶

小演奏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四重奏室内乐

庄周梦蝶

1927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有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其办学宗旨为“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自此,中国自己的音乐之声如一江春潮,如沧海横流,润民心、传世界,并在新世纪继续坚定自信地前行。

作为中国最早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办学九十余年来,逐步形成了以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研究为核心,以音乐表演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应用音乐为延伸的音乐艺术学科综合体系,进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艺术人才,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如今,上海音乐学院秉承“和毅庄诚”的校训精神,以“双一流”为鞭策,立“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在民族崛起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奏响着时代强音。

一所音乐学院的国家使命

在国立音乐院首任院长蔡元培、首任教务主任萧友梅的带领下,学校借鉴欧美音乐教育的体制和专业设置,结合我国实际,创立了中国近现代高等音乐教育的规格和建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创院之初的学科分类除乐理、器乐、声乐外,另设国文、英文、法文、体育、诗词、词曲、国音、文化史、文学史等,其建校意旨之高、涵义之丰,由此可见一斑。

以我清音荐轩辕,乐心雕龙度春秋

从1927 年到1937 年,学校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统,如聘请一批高水平的中外师资,采用国际通行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标准,推行学分制,以中外经典性的优秀音乐遗产作为主要教学材料,逐步形成了重视基础课目、坚持严格训练、勤于艺术实践和具备全面修养的学风和教风,在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术研究、创作表演方面,对当时的中国音乐建设和音乐运动做出了贡献,并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如李献敏、裘复生、喻宜萱、丁善德、劳景贤、陈又新、刘雪庵、谭小麟、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冼星海、张曙、吕骥等。

烽火连三月,正声抵万金。“九一八”事变后,国立音专(1929 年更名)师生创作了大量抗日救亡主题的作品,引领了救亡音乐大潮的兴起。1935 年,学校结束了九次搬迁租房办学的日子,第一次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办学场所——江湾校区。1937 年“八一三”事变,日寇进犯上海,音专江湾校舍被炸,学校被迫迁入租界,“孤岛”时期依然坚持办学。1942 年,汪伪政府改组国立音专,许多师生不甘受辱,或远赴重庆创办国立音乐院分院,或另辟蹊径兴办私立音乐专科学校,更有贺绿汀、向隅、吕骥、冼星海、唐荣枚等一批师生奔赴延安,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抗日洪流。抗战胜利后,重庆音分院于次年归沪复校。

萧友梅在《音乐月刊》发刊词中曾提出:“在此非常时期,必须注意如何利用音乐唤醒民族意识与加强民众爱国心。”诚如萧君所望,从《国难歌》《国民革命歌》到《抗敌歌》《从军歌》,从《长城谣》《游击队歌》到《黄河大合唱》《新四军军歌》《八路军军歌》,国士独清嘉,斯音永不朽。解放战争时期,音专师生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发起参与了大量进步活动,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先后参加上海学生反美抗暴运动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声援抗议活动,音乐学习社还出版了油印地下刊物《音乐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

近代史的每一处转身,上音人未尝缺位,剑胆琴心,风骨凛凛。

十年摧折,不可摇撼音魂根本;政治冲击,岂能干扰赤子诚心;一俟神州春回,学府锦音依旧。1978 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之后上音陆续恢复附中、附小以及大学部六个系,并对专业和系科做出了调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学校群星璀璨,师生并肩,在国内外斩获无数荣誉和奖项,无愧其“音乐家摇篮”之称。

今朝扬帆破浪,唯愿不辱使命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发展迅速。在专业办学上,我国第一个以中国音乐的创作、研究、推广为其宗旨目标的高等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成立,国内第一个民族乐队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成立,“上音-英皇联合学院”和“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院”两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相继成立。在学科建设上,上海音乐学院坐拥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三个一级学科点的博士(硕士)授予权,以及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专业音乐学院。在学术研究上,上海音乐学院探索发展、笔耕不辍,先后成立了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上海市高校社科研究基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另获国家级、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的重要课题立项,成果产出量高质优。在艺术实践上,上海音乐学院强调走出校园,兼合服务社会,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

2017 年9 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音乐学院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书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谚云行百里者,其半九十。当此海晏河清之世,伟大复兴之际,有国家厚爱,人民重托,须趁东风便,启万里航,我上音人,敢不奋勉?”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为建校九十年校庆纪念画册作序,道尽全体上音人的共同心声:今朝扬帆破浪,唯愿不辱使命。

热忱且专注的上音精神

谈及上音的历史责任感、上音精神的实质,林在勇院长胸中别有洞天:“我学过中文、历史、哲学,涉足了一些大文化研究的领域,觉得对自己今天的工作有很大帮助。我们要突破思维桎梏,追求一种‘通,比如缺乏普世情怀、历史深度、哲学思考的音乐,或许有其存在的理由,但绝不能代表音乐的最高峰。”

问及为什么说创办上音非常了不起,此举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林在勇院长说:“首先是蔡、萧二公在风起云涌、救亡图存,经历过五四运动、呼唤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引进世界优秀文化加以吸收,让国人的心智与情感更加充沛。他们并未‘跪倒在西方面前、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试图彻底颠覆国人的文化认知、审美趣味,他们想用西洋的音乐语言阐释好中国的精神。所以,学校开宗明义,实际上一直在挖掘弘扬民族的、东方的音乐文化。我最佩服的是建院之初,我们就把易韦斋、龙榆生先生这样的国文大家、诗词大家请来——国学的素养是成才的基石,学校五育并举,这也是上音的根。第二,学校培养的首批学生成长于抗战救国时期,他们用音乐为民族解放做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在贺老的带领下欣欣向荣,把蓬勃茁壮、持续发展的格局奠定了下来。即便经历‘文革浩劫,上音人一样扎扎实实、全心全意把音乐工作做好。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了新的业绩,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勿为乱花迷眼,勿要脱离人民,勿念贪名争利。第三,高等教育办久了,就跟一个人一样年龄渐长,固然经验累积,但难免为其所困,这是财富,也是锁套。我们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关心本质性的问题,别被过多枝节性的东西牵绊。学校专业学科的设置将来要走的路,得多倾听时代的聲音、社会的声音、艺术的声音。”

雅乐清音,流芳百世,一所音乐学院的国家使命是恒久、仁爱,是弘毅、典雅,是不浮夸、不张狂,是兼容并包的自信,是向往真理与卓越的诚意,是专业、学术上的坚贞,是不断创造、不断探索、不断期盼的永无止息。浪花飞溅,喷雨嘘云,在国家民族崛起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上海音乐学院也定将奏响世界最强音。

(阙 政)

上音的民族文化自信

海纳百川、力争上游的上海历来被公认为中国最开放文明的摩登城市之标准范本。而上海音乐学院的奠基者既然明确了“迎西风,理国乐,趋大同”的气度与伟志,那么一代代继承者就没有理由不心甘情愿地在前辈们指定的路径上共谱华章。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花落颜色改。九十余年过去了,上音未显疲态,依然壮心不已。不忘初衷,不畏将来,西京东都的南腔北调欣然笑纳,西风东风的南来北往皆为我用,上音汩汩音符流淌的无尽活力源于海派与洋派兼收并蓄的广度与高度。

创办伊始,上音就有西洋音乐与国乐并重交融的坚持。教师队伍中既可见中式传统端方君子,亦可见高鼻深目的外国友人,同学们有幸在课堂上接受不同音乐形式的有机统一,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出胸怀天下的宽阔视野,孕育出累累硕果。

1934 年,美籍俄裔音乐家齐尔品在上海自费设立“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比赛,在当时的国立音专举行,优胜者能够得到免费出国求学资格,另有奖金鼓励。需要强调的是,此次比赛首次明确提出“中国风味”的音乐创作要求,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可称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大事之一。

正是这场赛事,让年轻的国立音专学生贺绿汀崭露头角,一鸣惊人。他夜以继日地创作,最后以《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参加比赛。彼时,国家风雨飘摇,《牧童短笛》安宁秀丽的情境恰与狼烟四起的残酷现实对比鲜明,其反战的立场、忧患的意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穿于作品积极的主旋律之中,传达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信念与乐观,一举摘得比赛桂冠。齐尔品将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从此《牧童短笛》蜚声中外,成为各国钢琴家们的常备曲目,也成为音乐会上最常演奏的中国作品之一。

《牧童短笛》是惊艳的开头,上音人对西洋乐器的民族化探索远远没有画上句号。上世纪五十年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旖旎传说如泣如诉,何占豪、陈钢、俞丽拿的名字随着彩蝶翩翩起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钢琴协奏曲《黄河》问世,殷承宗、刘庄等人在曲式结构上融入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磅礴大气,再次令世界乐坛刮目相看……这是音乐传播的互联互通和艺术资源的共享共荣,至今脍炙人口。

迎进来,走出去,上音的师生们扎根民族文化土壤,又在开眼看世界后反哺传统。同时,上音也对留学生们张开怀抱,并先后与境外知名音乐院校建立巩固合作关系,学术交流、高峰论坛、人才引进……平台越做越大,只为同一个音乐梦。

东方的经典与西方的启示、传统的积淀与现代的技术在上音这口“音乐染缸”里缓缓发酵,酝酿出具备全新艺术表征与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近年来,从采用中国现代歌剧形式创排的歌剧版《梦临汤显祖》,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创排的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等,都是上音步履不停、展翼高飞的表现。

作为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院校,上音的使命是“把中国自己的音乐搞上去,让其屹立于世界音樂之林”。在上音民族音乐系副主任张文禄看来,中国民乐的传承一是呵护原汁原味的传统,二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时代节奏越来越快,如何让以往的优雅融入当今的审美,确实是考验民乐人的挑战,张文禄说:“什么是中国音乐?就是风韵独特、鲜明通透,所有人皆可捕获那份属于中国的质感。不过,咱们中国太大了,从江南到塞北选谁做代表合适呢?作为中国的音乐人,我们得尽量掌握各地音乐的风格,然后萃取、提升、设计,这样将来走到国际舞台上,大家才会服气。弘扬国乐,民乐人理所应当冲在前头,要有这样的觉悟、这样的信心。”

(孔冰欣)

上音室内乐的传承

室内乐演奏是西方音乐中最重要的音乐形式和专业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室内乐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代人的奠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其中,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专业高等西方音乐教育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开展室内乐教育最早的院校,尤其在室内乐的组建、研究、教学方面一直走在中国专业室内乐教育的前列。

女子重奏组

早在1960年,上海音乐学院就创立了由俞丽拿、丁芷诺、吴菲菲、林应荣四位老一代演奏家组成的中国第一个女子室内乐组合——上海音乐学院女子重奏组。作为中国弦乐四重奏领域的先驱和开创者,当年她们在柏林举行的第二届舒曼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弦乐四重奏第四名,作为来自中国的组合,打破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女性难以诠释好弦乐四重奏的偏见。

回国之后,女子重奏组尽管因遭遇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时断时续,但她们仍坚持室内乐的表演形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她们分别在澳大利亚、菲律宾、加拿大等地巡演,曲目量不断积累,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演出了相当一部分由中国作曲家创作和改编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旱天雷》以及林华、王建中等作曲家的新作品。

上海四重奏

1983年,上海四重奏诞生于上海音乐学院,以李伟刚、李宏刚、王征、马新桦四位演奏家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在1985年便获得英国第三届朴茨茅斯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第二名。

三十余年过去了,如今由李伟刚、李宏刚、蒋逸文、尼古拉斯·萨瓦拉斯重组的上海四重奏以其充满激情的演奏、惊人的技巧和跨文化的创造力,成为当今世界乐坛最具号召力的四重奏团体之一。他们的演奏糅合了东方音乐的细腻与西方作品在情感上的广度,不论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还是西方古典乐名作,抑或是现代先锋作品都游刃有余。

汉四重奏

汉四重奏成立于2011年,当时成员为郑炜珉、吴淑婷、刘念和王再颂。汉四重奏几度在欧洲重要的室内乐音乐节上实现中国室内乐零的突破,并在国内每年举办全国高校巡演音乐会和大师班讲学。

2011年,受阿尔班·贝尔格重奏创始人哈托·拜尔勒教授邀请,汉四重奏参加了奥地利K&K国际室内乐音乐节,成为首个在艺术节上成功举办多场音乐会的亚洲四重奏组。2014年,应丹麦“夜巡人”室内乐协会的邀请,汉四重奏赴哥本哈根举办了该协会第3511期弦乐四重奏专场音乐会,这也是该协会历史上首个登台的中国四重奏组,而汉四重奏更是成为被欧洲室内乐联盟学院唯一承认的来自亚洲的四重奏。汉四重奏还非常注重国内室内乐的传播与教学,曾赴北京、甘肃、黑龙江、四川、贵州、江苏等地举办专场音乐会和公开大师班讲学,他们的唱片也已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和Naxos唱片公司发行。

新魄力四重奏

2008年,新魄力四重奏成立于上海,2009年荣获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邀请赛一等奖,2011年荣获北京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特别奖,2017年荣获第七届海顿国际室内乐大赛弦乐四重奏冠军,同时获得最佳委约作品演奏奖和最佳海顿诠释奖,2018年获得“舒伯特与现代音乐”国际室内乐大奖弦乐四重奏组第一名,这些都是中国选手在同类比赛中获得的最好成绩。

作为一组年轻的四重奏,新魄力四重奏频繁活跃于世界各个重要的艺术节,如施蒂利亚室内音乐节、Allegro Vivo音乐节、Haydn Region海顿音乐协会、葡萄牙哈莫什音乐节、法国卡萨尔斯音乐节、比利时根特音乐节等。

(吴淑婷)

笙声乐韵风雅颂,在上音传承最美华章

上海的汾阳路在法租界时期叫毕勋路,路旁的法国梧桐郁郁葱葱、苍翠挺拔,颇具欧洲风情,而上海音乐学院就坐落在这里。八十多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学府,其雄厚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吸引着来自各地的莘莘学子前来求学,而古朴优美的校园风景和敦实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一代又一代上音人忘我地沉浸在艺术的广阔天空中。

校园里的老建筑坐落于参天古树间,宁静安详,美不胜收,它们默默地传承着上海音乐学院华丽的音乐之脉。曾经的荣辱毁誉、曾经的起落沉浮、曾经的迁徙漂泊、曾经的沧桑变故,这一切都深深地珍藏于一代又一代上音人的心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上音的校训“和毅庄诚”所昭示的是上音人追求尽善尽美的艺术佳境、完美人格的至高理想以及发展健全精神、优美人格,修己立人,化民成俗,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改良社会风气的大教育观。

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学的是民族乐器笙,笙是中国民族管乐器中唯一一件可以固定音高演奏的复调乐器,也是世界上唯一能演奏开放式和声的吹管乐器。儿时,每当听到笙歌响起,我就会觉得这乐音很熟悉、很耐听,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婴儿时期就接受过父亲笙乐洗礼的缘故吧。

自从我认识并接触笙这件乐器开始,我就十分喜欢它,从未产生过抵触情绪。由于父亲爱笙,他将自己对笙的情感言传身教于我,进而使我也对笙萌生了热爱之情,我觉得这就好像冥冥之中注定我与笙红线牵系一样,十分有趣。在诸多的笙乐作品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首《达姆达姆》,它也是我第一首接触并学习的独奏曲,可以说正是由于这首作品,我才萌生了要专业学习笙演奏的想法。

除了笙,我还学习了竹笛、箫、埙、巴乌、葫芦丝、钢琴、长号等十多种中西乐器。我之所以学习如此多的乐器是因为我喜欢管乐器,而且在古代道教的音乐中,笙师都是擅长十多种乐器的,因此我也想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音乐是相通的,乐器亦是如此,它们在演奏技法、对作品的处理、音乐的感悟等方面有着或多或少的相通之处。

不同的民族管乐器也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地方,這种一脉相承体现在气上。我对气的理解不单是指气息的运用,即一位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好气息,用不同的气息演奏出有区别的声音,气更是指一种精神、一种气魄。民族音乐是有魂的,同样,一位优秀的演奏者要将这种气场、这种民乐的灵魂演绎出来,不单单让听众听到纯粹的音乐,更要让听众感受到民乐所能带给人们的震撼。乐器演奏的技巧完全可以靠后天的训练来丰富和完善,但最为重要的气的把握是习乐之人必须要明白且谨记的。

上音一场现代派音乐会点燃了我的作曲梦,我自学了所有作曲知识并开始创作。从第一首三十七簧笙独奏曲《玄烟》获奖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创作灵感不断迸发,接着又创作了民族室内乐作品《荒寂》 ,并依靠这首作品参加“民音杯”民族室内乐比赛获得了优秀奖。除了给笙等民族乐器作曲,我还涉及了不同领域的音乐风格,尝试创作新的音乐。

笙艺术的发展需要好的作品,我希望自己和父辈深爱多年的笙能在当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并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我会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在笙的演奏形式、笙曲的题材和风格等方面探索出更多新的可能,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作曲家能为笙创作出既能体现笙优秀传统特色又能体现传统乐器现代化的好作品,那样笙艺术的复兴和传承就会如虎添翼。

(喵 喵 张 梦)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四重奏室内乐
四重奏
东平路上的秋日盛事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名单
乡村振兴“四重奏”唱响美丽新农村
我国民族室内乐演奏形态分析
上海四重奏组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民国时期西文乐谱文献存佚考略
跨国、跨时空的交融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