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笔记引导方法
2019-04-12黎丹
黎丹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的策略:笔记内容要关注文本重点、难点,体现实用性;笔记形式要清晰、明了,体现条理性;笔记方法要精确、灵活,体现多元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笔记 内容 形式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112-0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小组讨论等环节,都要求学生能够做笔记,会做笔记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培养要求。但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很难养成记笔记的主动意识,即使教师再三强调,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做做样子,其课堂笔记品质不高,实用性很低。学生为什么拒绝记笔记呢?教师指导要求不到位、学生没有掌握记笔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课堂笔记没有统一格式和要求,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技巧与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写课堂笔记的积极性,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帮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一、笔记内容要关注重点、难点,体现实用性
课堂笔记究竟要记录什么内容,需要作出准确判断。一般而言,语文积累部分,需要关注生字、作者、作品、修辞等;阅读部分,需要关注段意、重点语段赏析、主题、写作特色、选材、结构特点等内容。笔记的目标是辅助学习,每一名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时,都要有筛选意识。已经掌握的内容,没有做笔记的必要,不需要记录下来;而生疏的内容,即使没有太大难度,也需要做笔记,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笔记内容不可统一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筛选,以实用性为选择标准,加强笔记内容的针对性。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在预习阶段,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自主阅读文本,圈出生字词,在难懂的语句旁打上问号,用横线画出描写得很生动的地方,如果这些描写运用了修辞手法,请在旁边写下相应的修辞手法。”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在文中圈出“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等生字词,在自己不明白的语句旁打上问号,标注学习的难点,并用横线画出写得很生动的地方。比如有学生画出“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一句,在旁边批注“人格化、拟人修辞”;有学生画出“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在旁边批注“色彩互衬、映衬”;有学生画出“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在旁边批注“以动写静”……学生预习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笔记成果,相互交流,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入课堂讲解后,当概括出课文写了“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山村卧雪图”“玲珑水晶图”四幅图后,教师请学生做好笔记,在相应的段落后用括号写上这四幅图的名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与主体内容,关注学习重点。
二、笔记形式要清晰、明了,体现条理性
课堂笔记没有固定格式,但不是说笔记不要格式,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还是要给出一些格式供学生选择,以体现笔记的条理性,便于学生复习运用。图表式是比较常见的笔记形式,这种笔记分门别类地展开记录,直观性强,可以提升记忆效果;框架式笔记利用框架形式展开记录,也能够给人带来清晰的印象,能够体现层次感和包含关系,便于知识的整合;点记式笔记随手记录重要内容,也许只是一个或几个词语,却能够代表丰富的内涵,它简单便捷、运用广泛,操作性很强。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背影》是一篇描写父子情深的记叙性散文。人物形象分析是现代记叙性散文的重点学习内容,鉴于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的刻画比较简洁,没有面面俱到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从分析与人物相关的事件着手,概括让作者四次流泪的事件,其后让学生画出作者四次流泪的主事件及相应的情感的框架图(如右图)。学生这样做笔记,对作者流泪的四次场景分别进行概括,可以发现无论作者因何流泪,父亲的背影都无处不在,这样更容易理解父与子之间最真实的感情,解读父亲质朴、平凡而又爱子情深的形象。学生这样做笔记,将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一目了然,体现了条理性。
笔记形式有很多,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没有必要过分强调笔记的形式,只要能够将应该记录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便值得肯定。语文课堂教学涉及诸多内容,需要记录的东西也非常多,如果监督不够,学生会漏掉很多东西。因此,教师要注意时常提醒学生拿起笔来记录,甚至可以直接要求学生记录重要内容。笔记形式需要创新,教师要给出必要的引导,让学生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笔记形式不拘一格,学生做笔记会更为活跃。
三、笔记方法要精确、灵活,体现多元化
笔记方法和笔记形式不是一回事,笔记方法说的是记笔记的技巧,主要包括:在做笔记时,有时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因此记录不可太密集,不妨预留一些空白,过后再完善和补充;記录语言要简洁浓缩,可以使用特殊符号;书写要快速,能看清即可;可以直接在原文上批注,而且是不同颜色的笔混合使用,便于查找和复习;笔记是即时操作,难免出现一些错别字、病句等疏漏之处,过后要及时进行校对和修改,促使笔记趋于完美;课堂笔记比较零散,课后要对相关记录信息进行整合,梳理出认知体系。
在一开始进入课文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做笔记的技巧,并约定一些笔记符号,供学生参考、使用。学习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一篇课文《春》时,教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要求学生利用特定符号记笔记:~~表示描写得精彩或论述得好;——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表示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表示打算摘录的内容;……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表示有疑惑需进行认真思考之处;×表示否定;!!表示精辟、赞赏;△△表示应注意的地方;★★表示应熟记、背诵的地方;[ ]表示要注解的地方;○表示需疏通的生字词。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些符号记录在课本封面的背面,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学完这一课,学生的课文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符号占据,教师让学生自己解读这些符号,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做笔记的方法。
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力基础不同,笔记内容也会不同。学生选择笔记方法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需要,也要考虑个人喜好,教师不可硬性要求。为提高做笔记的质量,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展开创新实践,让学生自由选择做笔记的方式。课堂笔记是学生个体学习行为,教师要多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内容。记录什么内容,什么时候该记笔记,运用什么方式记笔记,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并监督学生展开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增强记笔记的自觉性,将记笔记从一种学习要求变为一种主动学习行为。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