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活动,灵动数学课堂

2019-04-12邢海兵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兴趣小学数学活动

邢海兵

[摘 要]活动是课堂的主旋律,也是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保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设计游戏、操作、辩论、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从而积淀丰富的活动经验,延伸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89-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活动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拉近与数学的距离,就得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历练学生的思维,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然而,当前多数数学教师仍沿用封闭式教学,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玩数学”“ 做数学”,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深刻性。

一、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难以产生兴趣,但是对游戏活动却十分热衷。教师将深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内驱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所教新知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游戏活动,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教学“小数的简便运算”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男女生比赛的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下计算题。

女生:8.8+1.2+8.65    7.8-(4.5-2.5)    11.5-1.5+4.37

男生:5.9+9.8+8.65  7.8-(4.57-2.59)  11.5-7.9+4.37

题目出示后,学生立即投入到游戏中,谁都不甘示弱,都想为自己的团队争光。尽管男学生很努力,但结果还是输了,女学生却轻松获胜。不一会儿,男学生集体发出了“抗议”:“这个游戏不公平。”教师微笑说:“这个游戏为什么不公平呢?”男学生给出了理由:女生的3道题目,都可以有“凑整”的情況,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而男生做的3道题目,都没有出现“凑整”的情况,并且都需要进行列竖式计算,耗时比较长,所以游戏不公平。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小数的简算上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上述案例,教师巧妙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引出本课所学习的内容,为学生的新知学习注入了动力。

二、设计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探究

数学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进行深入地探究,这些知识就会变成学习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动手操作活动,将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和可视化,让学生手脑并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教材的编排设计是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是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而来的,知识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因此,梯形的面积教学可以立足于这样的编排顺序,在知识的生长处为学生设计问题:①你觉得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②动手拼一拼,拼成的图形和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关系?③所拼图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联系?它们的高又有着怎样的关系?④所拼图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梯形的面积怎么求?

上述案例,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顺利地内化了新知,并将所学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设计辩论活动,触及知识本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被知识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认知上的困惑,甚至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现行教材所要求的层次。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睿智者,精心捕捉学生认知上的困惑点,让学生进行辩论,并在辩论中掌握知识的本质,真正让学生从疑惑走向释惑,使课堂学习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教学“小数除以整数”时,教师出示算式30.4÷4,学生在点商的环节出现了困惑,教师并没有一语点破,而是设立了正方和反方,让学生进行辩论。

学生1(正方):被除数整数部分的除结束,就要点上小数点,也就是在算的过程中就点上小数点。

学生2(反方):全部算结束后,再点小数点。也就是根据被除数有几位小数,商就有几位小数,最后点上小数点。

学生3(正方):30.4÷4先算什么?

学生4(反方):30÷4=7……2。

学生5(正方):余数2与0.4合起来等于2.4,也就是24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4份,1份是多少?和7合起来是多少?

学生6(反方):0.6,它和7合起来是7.6,和我们的结论是一致的。

学生7(正方):以30.4÷5为例,按照反方的理解,这道算式的商应该是一位小数,但它的商却是两位小数,因此反方的做法是不对的。

……

经过辩论,学生充分肯定了在算的过程中就点上小数点的做法,强化了学生的理解。

上述案例,面对学生的认知困惑点,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为学生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对知识的模糊认知逐步走向清晰,做到对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设计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拓展思维、实现活学活用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后,应以数学知识为起点,以生活为背景,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还应提炼数学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统计图”后,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机械单一的练习,而是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开展调查活动,然后制作成统计图,在班级进行展览。这样的实践活动没有限制固定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个性化的设计。有的学生发现班里近视的学生比较多,所以对班级和年级近视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然后计算出全班近视人数占年级近视总人数的百分比,制作成了扇形统计图。有学生将班级女生50米跑测试成绩进行了统计,然后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还有学生对白天各整点数的温度进行了统计,然后制作成了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统计图的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完相应的内容后,没有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认知,而是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活动,将课堂自然地从课内引向课外,延伸了学生学习的宽度,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总之,活动是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融入学习,增强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从不同的层次、角度设计多元化的活动,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浪花”,荡起思维的“涟漪”,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考和表达,让课堂绽放活力和精彩。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兴趣小学数学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