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2019-04-12苏丽卿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

苏丽卿

[摘 要]合情推理是从具体问题和情境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结合经验进行推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推理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逐渐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9-0031-02

一、问题的提出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命题得出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通常把已有的命题叫作条件,把新命题叫作结论。推理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中的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合情推理两种形式。演绎推理是从一般的原理、已有的事实和确定的规则出发,推到一定特殊场合做出结论的判断。简言之,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以一些特殊的对象为前提,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别等途径,推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也就是说,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是合情推理。

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是不断发展、不断增强的过程。同时,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即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知识比较缺乏,数学思考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探究,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创新思维及数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情推理的思维过程

数学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地图四色猜想、歌尼斯堡七巧猜想等,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为之努力、奋斗,有的甚至耗费毕生精力进行钻研。那么,合情推理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哥德巴赫猜想是如何提出的。据说,哥德巴赫无意中观察到3+7=10、3+17=20、13+17=30,当他把这些式子写成10=3+7、20=3+17、30=13+17时,发现其中反映了一个规律,即偶数=质基数+质基数。于是,他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其他的偶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对于偶数6,显然有6=3+3,接着有8=3+5、10=5+5、12=5+7、14=7+7、16=5+11……1000=29+971、1002=139+863……最后,哥德巴赫大胆猜想:“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等于两个质基数之和。”这是正确的吗?一直以来,不少数学家都在努力地证明这个猜想。由此可以看出,合情推理是从具体问题和情境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结合经验进行推理。合情推理的思维过程可表示如下:

合情推理首先要有具体的情境,既包括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又包括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联系的数学情境,然后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经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归纳推理形成命题或猜想,最后证明或证伪。例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它涉及无理数[π],而[π]是一个不可度量的数,因而小学阶段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只能进行合情推理。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采用拼图的方式把圆转化为其他图形并进行想象和归纳,即通过合情推理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合情推理的常见形式

在形式逻辑中,推理有不同的表示形式。通常把一个推理表示为“条件[p]→结论[q]”,或表示为“[pq][↓]”。在演绎推理中,三段论结构是常见形式,它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构成。如下:

归纳推理与类别推理是常见的合情推理形式,但归纳推理中的完全归纳法是一种严格的论证方法,不属于合情推理的范畴。合情推理的形式多样,波利亚较早地研究了数学中的合情推理,并提出了一些常见的模式。就数学归纳推理而言,波利亚认为基本的模式为“若[A]蕴含[B],B为真,则[A]更可靠;若[B]蕴含[A],[B]为假,则[A]较不可靠”。可用上属形式表示如下:

四、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合情推理是通过经验和直觉、归纳和类比等活动推断出某些结果,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波利亚认为:“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是论证推理,即证明,但这个证明是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发现的;数学学习要反映数学发明的过程,就得让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史宁中教授也指出:“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主要弱在了归纳能力的训练上,给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带来了严重障碍。演绎的方法只能验证真理,而不能发现真理,运用演绎方法培养起来的演绎思维,只能进行模仿,而难以进行创造。”小学阶段是学生习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及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时期,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相对薄弱,因此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尤为重要。

1.鼓励观察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好奇心强,但这种好奇是自发的、无序的,也是无法系统、准确地发现数学问题的,有时甚至是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反的。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通过计算48+73=73+48,发现48+73=84+37,这与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不一致的。但是,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发现进行否定,而要顺着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探究交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2.鼓励归纳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认识斐波那契数列时,引导学生探索其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在《找规律》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末尾有0的个数与因数中有0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应从具体问题和情境入手,注重设计与学生生活、知识背景密切相關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鼓励猜想

数学猜想是指人们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识的手段和策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直观表征的内容,教师可以先不给出结论,而是引发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尽可能地从中得出结论。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大胆猜想。数学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猜想、探究,获得新知。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合情推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
学生写话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