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本源性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2019-04-12李晓新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深入挖掘,设计课堂教学的本源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的核心,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本源性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046-02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本源性问题是关于数学本质、核心和根源的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真问题和源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成为课堂教学的生长点。然而,本源性问题往往隐藏在显性知识的背后,具有隐蔽性、导向性和典型性,这就需要教师做足基础性研究,通过挖掘、提炼本源性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提升。如何发现、设计并利用本源性问题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和思考。

一、把握起点,课前对话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儿童的思维发展是课堂教学的起点、盲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困惑点。为此,教师要与教材展开深度对话,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起点,将学生在初学时的疑惑设计成本源性问题提出来,引领学生思考。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笔者在教学前就分析教材内容,弄清楚学生在学习时将会遇到哪些困惑。笔者先找来几个学生,然后根据教材中的例题算式深入挖掘,追问学生看到这个算式会有什么疑惑,或者是想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

102×46

=100×46+2×46

=4600+92=4692

针对这个算式,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明明是一个乘法算式,为什么要寫成两个乘法算式呢?还有几个成绩相对中等的学生提出:明明102×46只有一个乘号,为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加号呢?加号代表什么意思呢?经过课前研究和挖掘,笔者知晓了学生存在的这两个大的疑惑,并将它当作本源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提了出来,引发学生讨论。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答这两个疑惑。经过讨论,有的学生用乘法的竖式原理进行解释(如图1):

根据这个竖式,把它改写成横式,就是100×46+2×46;也有学生利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根据数形结合来解答(如图2):

还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把原来需要运用竖式计算的算式变成了简单的口算,虽然增加了步骤,但是降低了计算的难度,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样教学,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与教材展开对话,挖掘学生的困惑点,并根据学生的困惑设计出本源性问题,让学生围绕着本源性问题展开思考,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跟踪学情,课尾重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为阵地,适时跟踪学情,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使用预设的本源性问题,尤其是在课堂结尾时推出本源性问题,能够冲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推动学生进行思维重组,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结构的同化。

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学生经过推理分析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根据这一学情,笔者适时提出两个本源性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是相邻的两条边的乘积也就是长乘宽,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却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呢?为什么必须要用根本就没有出现的高去乘底边呢?将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拉一拉(如),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相等的,都是360°,周长也是相等的,为什么面积不相等呢?

通过这两个本源性问题的推动,学生重新回到面积的初始概念,热烈讨论。学生发现,原来决定面积大小的是长和宽两个要素。与此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所谓的宽实际上是图形某方向上两条外边线间的垂直距离,它与对应外边线构成一个90°的夹角,为了研究上更加方便,所以数学上将它称之为高。也就是说,高是隐藏在图形里边能够影响面积大小的一个核心要素。而另一个方向上的斜边,因为和已知边的夹角不是90°,所以不能够与已知边配成两维(即长和宽的关系),所以在计算面积的时候,不能将其直接相乘。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在头脑中牢固建立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数学模型,而且也知道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学面积公式,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善用生成,化解学习难题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智慧的生长点来源于课堂问题,有些问题来自于教师的课前预设,有些问题则源自于课堂生成。在课堂上,有的学生灵感一闪,生成了一些朴素的想法,也有一些朦胧的疑惑,这些恰恰是指向教学主题的本源和核心,教师要善加利用,及时梳理、提炼和归纳,进而生成一个个本源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产生顿悟,帮助学生化解数学难题。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这一内容时,当课堂教学进行到“总数是3个,一次可以找到次品;总数是4~9个,两次可以找到次品;总数是10~27个,三次可以找到次品……并由此归纳总结,每一次都要把物品尽量分成三份,这样能够尽快找到次品”。此时,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产生了疑惑。面对这个课堂生成,笔者灵机一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分成三份,而不是两份、四份或者五份呢?在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之后,笔者也附和该生的说法,追问道:“对呀,分的份数越多,每份个数就越少,难道不是找次品找得更快吗?”根据这个本源性问题,学生的思维立即聚焦,马上展开讨论辨析。通过小组讨论之后,学生渐渐明白,要确保找到次品,一定要排除凑巧的因素,按照全都不凑巧这个原则去进行研究。首先要分成份,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份→小份→小小份→小小小份→……再到3个→次品。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探究,从“份”到“个”要混搭起来;其次,在分成份数的时候,分成三份,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一份,天平外边还有一份,这样就可以一次淘汰两份;但是如果只分成两份,那么每一次只能淘汰一份,如果分成了四份、五份,或者是更多份,天平外边就会有两份、三份,甚至更多份,这样通过天平称两次,才能够确保淘汰三份,称三次才能够确保淘汰五份。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认为显然没有分成三份的效率高,由此,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学习难题。

教师善用课堂生成,适时抓住学生的难题所在,在追问和逼问下,将学生的困惑转变成为课堂的本源性问题,让大家展开积极探索和思考,顺利完成了课堂任务,将学生的难题变成了有效的课堂资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本源性问题是直指主题的源头问题,有些是灵感闪现,有些是厚积之后的薄发,还有一些是交流互动中的电闪,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本源性问题对于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问题的核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主动寻求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不但能够把握数学知识,更能够梳理、归纳数学概念之间的来龙去脉,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绽放。

【参考文献】

[1]张昆,张乃达.发现数学问题本源性结构的研究[J].数学通讯,2016(4)

[2]朱海荣.数学教学的本源性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6(12)

[3]洪康民.设计数学核心问题 引导高效数学思维[J].数学教学通讯,2017(13)

[4]华志远.在深度学习中构建数学核心素养[J].中国数学教育,2017(10)

作者简介:李晓新(1970—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曾获“玉林市优秀教师”“玉州区十佳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