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导,构建灵性课堂
2019-04-12冯月娥
冯月娥
[摘 要]“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学而导,让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如呼吸一样顺畅,犹如生长一样自然。
[关键词]轴对称图形;顺学而导;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35-01
“顺学而导”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即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求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适时地在学生的思维障碍处、冲突处和升华处进行导入、导学和导思,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会”为“会学”,让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等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顺学而导,巧妙地铺路搭桥,引发学生思维碰撞,促进学生真正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和内涵,构建灵性课堂。
一、关注认知,导在分歧时
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短板,不能掌握知识的本质。面对学生的短板乃至错误,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训练进行修正,而应让他们经历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过程,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自我认知的不足。
例如,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相关概念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然后微笑着对学生说:“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有学生说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也有学生认为上述几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没有立即做出评判,而是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正方: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对折,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一样,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反方:虽然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图形完全一样,但并没有完全重合,因此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了肯定,并指出:对折后必须“完全重合”才是軸对称图形。
上述教学中,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出现分歧时,教师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深思和表达中完善了认知。
二、聚焦矛盾,导在突破时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发展和延伸出来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智慧加工,最终实现新旧知识融合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记忆中起固定作用的经验、观念、知识点会牵制学生的思维,与新知意义的建构产生矛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如上述题目出示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定平行四边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发达,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感性经验在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学习中,他们还未能真正分清“一样”和“重合”,就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只要两个图形完全一样就一定可以完全重合,这与轴对称图形意义的建构形成矛盾。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沿着折痕剪开,将其中的一个图形倒过来,就实现完全重合了,但拼起来的图形形状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了。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认知由模糊走向清晰,促使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进行深度思考,打破了学生认知上的僵局。
三、拓展延伸,导在升华时
在教学中,教师应跳出传统教学“师讲生听”的狭隘框框,让学生主动发问;教师应耐心倾听,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碰撞出精彩,促进学生深化体验,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和温度。
在探索这道题目的结果时,有学生说自己还有新的发现,站起来自信满满地说:“平行四边形仅仅通过对折,是无法实现完全重合的,需要剪开并倒转开来,才能实现完全重合,而真正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就可以实现完全重合。”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轴对称性不是图形对称中的唯一范畴,与之密切相关的是中心对称。于是,教师调整了教学设计,向学生适当渗透了中心对称的有关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需要沿“轴”翻转180[°],两边图形要完全重合才行。教师将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闪光点”进行激活、放大,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远,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上述环节中,在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后,教师灵活调整教学设计,适当延伸,为学生引入中心对称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了轴对称性的内涵,建构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顺学而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涵,从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智慧和生命力。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