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作训练须具备几种意识
2019-04-12朱震国
朱震国
[摘 要]微习作作为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语用训练形式,是从写的角度出发来观照文本内容的。教师要善于从素材意识、构思意识、表达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锤炼,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基。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习作;素材意识;构思意识;表达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9-0017-01
“微习作”,顾名思义,就是指短小的习作。微习作有多种形态,有基于生活运用方面的,有基于解决问题方面的,有基于应试指导方面的,等等。目前,微习作因其耗时少,效率高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那么,微习作训练指导中需要具备哪些意识呢?
一、素材意识:理解言之有物
何谓“素材”?素材主要是指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在叙事性文章中,经常会看到要求“写亲身经历或者印象深刻的事”的习作要求,怎样的事情才能算印象深刻呢?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素材进行甄选,以便更好地体悟出“选材的典型与独特”。在甄选素材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微习作训练,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言之有物的习作特点。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主要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在文章素材的选取上,作者主要选取了“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拥”四件事情。在鲁迅的一生中,曾经经历过许多事情,作者在写伯父时为什么只选取了这几件事情呢?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品读,并说说这些事情为什么让作者印象深刻,从而培养学生的选材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为素材,进行微习作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选材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单纯对学生进行选材概念化的讲解,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洞开学生的习作认知。教师借助名家名篇对学生进行典型性、代表性、独特性等选材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选材能力的提升。
二、构思意识:聚焦言之有序
素材是内容,构思是形式。一些名家名篇之所以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就是因为他们实现了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的时候,不光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本是怎样写的,并据此引领学生进行微习作训练,以使学生从中习得构思巧妙的优势。
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文中,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就很有技巧: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饭店的情景“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乍一看,仿佛到了饭店,然而作者的目标却是饭店旁边的书店。这样的开头形式与我们常见的不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状态,促进学生深入阅读。另外,作者之所以选择饭店作为比较对象,还有着另一层意思,“吃饭和读书都是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恰好与课文结尾处的“你们是吃饭长大的,我是吃书长大的”形成了首尾呼应,令人印象深刻。在学生对这种开头结尾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微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构思意识,以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
对于学生的习作来说,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思路不清。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不能仅仅依赖习作教学,而应以文本内容为参照,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篇章构思,使学生在习作样本的参照下,逐渐提升习作能力。
三、表达意识:聚焦言之有法
习作是言语表达的艺术。怎样才能将选好的素材通过巧妙的构思,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一内容一练”的微习作专用训练形式引领学生练习,以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言之有法的习作特点。
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第一自然段中写了“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个花园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第三自然段讲了这个花园以前的样子;第四、第五自然段主要讲了“我”跟在祖父后面栽花、铲地……这些文字看似啰唆,其实,作者是想借花、鸟、虫的苏醒与随性,表明自己在园子里自由的生活。这样的表达方式符合儿童的天性,很容易被儿童所习得。教师可以从文本语言入手,鼓励学生以这种形式进行微习作训练:可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暑假生活等。这样的表达形式新颖有趣,学生在仿写的时候也自然能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教学实践证明,多写未必能够真正提升學生的写作水平。如果没有新鲜语言的注入,学生的习作可能就会在原地打转转,而一些陌生化、非常规化的语言表达,犹如一股清泉,犹如新鲜的血液,能激活学生的言语潜能,有效加深学生的语言功底。
总之,教师要以文本教材为依托,借助微习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素材意识、构思意识、表达意识。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极大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