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是“洗”出来的
2019-04-12刘元玉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语文课堂的三种常见类型,提出把课“洗”干净再上的观点,即“洗”去语文特点以外的教学目标,“洗”去“蜻蜓点水”的内容,“洗”去传统的总结方式等主张,从而把课上得简洁、有效。
【关键词】“洗课” 删繁就简 合理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021-02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有人认为理想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要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有时我们会看到一节公开课被上成了一堂表演课,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是“演练”过无数遍的,为的是回答到教师的“点”上,而其实学生的课堂疑惑根本没有得到解答;有人认为理想的课堂应该注重提问和分析,因而课堂呈现的是“读的少、感悟少,提问多、分析多”,学生少了一分自己的领悟和思考的过程;也有人认为理想的课堂应该体现学科课程的特点,然而,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科特点与拓展整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有时会过分关注学科课程的拓展,甚至为了综合而综合,让课堂变成了“大杂烩”。笔者认为,理想的课堂是“洗”出来的。笔者在此结合当前常见的语文课堂类型,谈谈“洗”课的教学经验。
一、当前语文课堂的常见类型
(一)热热闹闹型
这类课堂,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语文课上成了“体验课”。很多教师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说感受、谈体验;或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各种教具,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片中享受美、感受美。许多时候,课堂表演也會是这类课堂的“杀手锏”,以为这样做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让课堂的气氛和活动看起来形式更加多样,更能体现学生的参与度。但实质上,有些学生并不能从别人的表演中感受课文内容与文字本身的魅力。往往这样的课上下来,很多同学是“走马观花”,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目标高大上型
这类课堂往往会制订过于笼统的教学目标。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有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猛、缓”等十个生字,会写“创造”这两个字。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3.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想象,并能根据文本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实际上,教师对这个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即没有对语言训练点做出准确的定位。要想上好这一课,应该把教学目标修改为注重让学生掌握如下重难点:1.能正确认读“混沌、猛劈、缓缓、逐渐、四肢、肌肤、滋润、血液、创造、祖宗”这十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献身精神。3.初步感知对偶和排比的句式特点,能展开想象,用“他的 变成了 的 ”进行仿说、仿写。
(三)大杂烩型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应注重学科渗透,以及各门学科的资源整合。一些教师在一堂课上想要将方方面面都进行训练,结果没有抓住文本的语言特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因为没有教学重点而杂乱无章。仍以《盘古开天辟地》这篇课文为例,这篇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课文语言符合神话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课文的语言特点来训练。但是,某教师既让学生进行:“他的_______ 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他的_______变成了_______的_______……”排比对偶的句式训练,又让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还让学生通过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而培养自身的想象力,一节课下来,似乎什么内容都讲授了,但是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其实,教师只要抓住其中一两个训练点让学生体会排比的强烈气势及神话特点,这样的语言训练就很有效,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让语文课更有实效的“洗课”策略
我们倡导的本色语文,即主张“把语文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既是对高效语文课堂的追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洗”干净再上,使语文课更加简洁、有效。
(一)“洗”去语文特点以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教师这节课“教什么”。教学目标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介绍骆驼生理特点的科学童话。起初,笔者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懂得脚掌、驼峰、睫毛的特殊用处”,把难点确定为“懂得判断事物的美与丑,不光要看外表,还要看内在的道理”,突出文章内容和隐含的道理,而忽略了语文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钻研教材,再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笔者把这节课的语文教学目标改为:1.能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脚掌、驼峰和睫毛在沙漠中有哪些用途。2.能生动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讲故事。这样,修改后的教学难点就是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讲故事了,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这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把故事讲清楚、说通顺,对学生进行说一段话的表达训练,目标十分明确。
(二)“洗”去“蜻蜓点水”的内容
有些教师备课上课都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把所有能讲的内容和训练点都聚集起来,这种课往往过于繁琐,学生收获也不见得丰富。例如,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这篇童话故事中说话练习是课堂的一个训练点,在第一次磨课时,笔者抓住文中的两组关联词训练学生说话:一是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用“没有……也没有……”“只要……就……”练习说话;二是想象青蛙登上山顶之后,看见了什么,练习说话;三是如果是你,登上山顶你会说什么?四是松鼠面对青蛙又会说些什么。课后,笔者反思这四次说话训练,其看似内容很多实则杂乱无章,学生一会想象大海的美景,一会想象面对大海的自己,一会又是面对青蛙的松鼠,这样角色不断转换,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反复推敲之后,笔者决定把这四次的说话练习整合起来,扎实说话训练,让学生逐步提高:先让学生以小青蛙和小松鼠的身份用上“没有……也没有……”“只要……就……”复述课文的原话;再让学生想象小青蛙和小松鼠登上山顶之后会说什么,同样用上刚才的句式,而且要两句话连起来说;最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用同样的句式,把学到的道理讲给父母听。这样,三次说话虽然都用上了相同的句式,但是说话的内容不断加深,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以提升,训练目标十分明确。
(三)“洗”去传统的总结方式
理想的语文课堂,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所收获。不少语文教师总结课堂时往往偏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文,有许多教师在总结时往往偏重于课文的思想内容。笔者认为,这些体会和收获当然也需要总结,但是语文课的总结应该体现在语文知识和方法上的收获。因此,这篇课文应该是总结“细节描写的阅读方法”。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言”“意”兼得,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体会课文思想内容,彰显语文课堂特点。一堂课如果教师只能总结出思想内容方面的认识和体会,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课文”;反之,如果教师能清楚地总结这节课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什么体会或进步,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综上所述,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目标明确、具体,设计合理紧密,形式简洁深入,总结“言”“意”兼得。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洗”去杂质,“洗”去偏向,“洗”去繁琐,留下精华。“洗课”最重要的是一种意识,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让我们树立“洗课”观,关注学生,研读教材,明确目标,合理设计,正在做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幸福教育的样子[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2]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薛法根.现在开始上语文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刘元玉(1984— ),女,汉族,江苏人,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