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中对教师角色的再思考
2019-04-12孙成丽陆亭
孙成丽 陆亭
【摘要】本文论述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中,幼儿教师应践行“孩子在前”的教育思想,蹲下身子,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研究者、评价者,做孩子生活、游戏的好伙伴。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幼儿教师 角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019-03
有人说我们是“高级保姆”,有人说我们是看孩子的“孩子王”……每天,我们扮演着“教师”“妈妈”“护理员”等多种角色。但是,我们有一个不变的身份,那就是幼儿教师——孩子成长的专业陪伴者。幼儿教师应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应如何看待幼儿?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
一、传统幼儿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传统幼儿教育以“灌输式”的集体教学为主要方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教材备课、写教案,每天上完两节课就认为教育任务完成了,很少考虑孩子是否喜欢、需要。教师每天加班加点,包办代替地为孩子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教师眼中恰恰是没有孩子的,或者说教师眼中的孩子是无能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被动地成长。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中对教师角色的再思考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课程游戏化就是要把游戏理念和精神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让幼儿课程更加适合幼儿,使之更生动、丰富、有趣。但这些都需要教师能看到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提供适宜的支持。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突破传统的儿童观,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一)我们是观察者,不是旁观者
“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教师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明白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应资源的支持,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为了更好地读懂孩子,我们学着做好一名观察者,逐步看见、看懂孩子的行为。
其实做一个专业的观察者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看什么?听什么?观察什么?记录什么?我们得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竖起耳。活动中,我们通过陪伴、倾听、拍摄、便签记录等不同方式,从白描入手,客观地记录幼儿活动中的典型性行为(含语言、动作、表情等),然后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尝试分析和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結果发现,没有了教师的束缚,孩子玩得更自由、尽兴了!
在观察中,我们的思路渐渐地打开了,逐步看见了孩子,看懂了孩子的游戏行为,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进而不自觉地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分享孩子在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学习状态。
(二)我们是支持者,不是支配者
为了给孩子的自主游戏提供更好的支架,我们努力做好一名支持者,为孩子的游戏、学习提供支持。当孩子不需要我们介入时,我们是观察者;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们就是他们在游戏中的支持者。
1.创设适宜的环境
为了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我园整改游戏环境、更新游戏材料、调整作息时间,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把真正的自由还给孩子。
以前,我园的户外环境都是用来观赏的,自从开展课程游戏化建设以来,我园就从户外环境打造开始。现在,这里是一个融攀爬、骑行等为一体的、开放的、可以供孩子探索的学习场所。以前,活动室都是采取小学式课桌椅摆放形式,空间布局不够合理,游戏材料不够,也没有开展游戏的氛围。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园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进行了多次调试。在调整的过程中,统一主色调,尽量地贴近生活。
2.及时调整计划
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应时,我们会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教育行为,使之更好地适应幼儿的学习。有时,我们也会根据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偶发事件,发现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支持。
如早餐后,孩子到种植园散步时,发现瓜苗挡住了小路,他们用手把瓜苗往两边拨一拨,但等到他们走完小路,发现瓜苗又倒在小路上。回到教室,他们围绕这个话题讨论不休。于是,教师改变自己之前的活动计划,围绕孩子当下的兴趣开展活动,组织孩子讨论如何解决“瓜苗挡住小路”这个问题。然后,他们自选竹竿、绳子、木头等材料,与同伴合作,来到种植园里,分工合作,学习结实地捆扎、固定等。这些对孩子来说就是来自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学习,这些在动手实践中主动获取的经验对孩子来说才更有意义,更具发展价值。生活处处有教育,学习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和真正地放手。让我们记住虞永平教授的一句话: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3.生活即教育
一日活动皆课程。生活中蕴含着怎样的教育价值?我们从课程的角度去思考,重新审视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安排,摸索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我们在入园、餐点、午休等环节充分放手,反复探索、实践,为幼儿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理能力及服务他人的意识。提被子入园、整理床铺、按需吃水果、轮流值日……我们尽可能地放手,力求每个孩子有自主学习、动手的机会,更好地支持孩子建构多方面的经验,使幼儿园课程更生活化、游戏化。在这一系列自主生活体验中,幼儿逐步学会了遵守约定,学会了自我管理。
如,在实行自主取餐的过程中,我们多次调整取餐的空间及工具(如勺子、保温桶),讨论操作的方法,尽量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保证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取餐,力求为孩子的自主操作提供更加适宜的支持。又如,小班的孩子吃圣女果的环节,教师在水果牌上出示有五个点的卡片,孩子就要取五个圣女果来吃。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发现每个孩子数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是一个一个地点数,有的是通过目测一把或两把抓取,有的是取的数量不对。这样,教师就知道了哪些孩子掌握了五以内的点数,哪些孩子掌握了目测的方法,然后对数不清楚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三)我们是合作者,不是干预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其实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師在上、幼儿在下”的这样一种师生关系。于是,在课程改革中,为了践行“孩子在前”的教育思想,我们蹲下身子,努力成为一名合作者、陪伴者,做孩子生活、游戏的好伙伴。
我们与孩子一起在阅读区读书,在建构区建房子,在沙池里堆城堡,在水池里打水枪,在表演区跟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幼儿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动、惊喜与意外,我们深深地被吸引到他们的游戏中。我们成为他们忠实的、有能力的伙伴,与他们一起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促进学习成效。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慢慢地与幼儿建立起一种伙伴式的新型师幼关系。
(四)我们是引导者,不是决定者
为了更好地助推孩子的自主学习,我们努力地探寻适宜的引导策略,构筑有效的发展支架,引领孩子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当他们向教师寻求帮助的时候,教师就要当好一个引导者,及时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把握机会引导孩子,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向更高层次。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尺度。教师要在幼儿动了脑筋而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再行启发,给予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如大班孩子在用砖头和木板搭桥的过程中出现了桥板不稳固的状况,教师及时引导孩子:“想一想为什么不稳固?怎样才能稳固?”于是,我们看到孩子在后来搭建过程中通过反复比较、调整,努力寻找适合的木板,并不停地用脚去踩一踩、用手去摁一摁,想办法让木板桥搭得更稳固。然后,几个孩子又用木板和砖头玩起了跷跷板的游戏,教师发现并试图用手机记录孩子的探究,但是,当教师后来看到随着木板被重重压下,飞起的砖头可能会有安全隐患时,对孩子说了一句话:“你们觉得这样安全吗?”结果,这个探索活动就因此戛然而止了。同一个游戏场地、同一批孩子、同一位教师,却因教师不同的“引导语”引发了截然不同的活动状态。
(五)我们是研究者,不是灌输者
我们立足实际、边学边试、边试边研究、边研究边改进,借助实实在在的研究历程,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不断蜕变。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我们发现在实践中跟不上孩子的节奏,不能为孩子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从读《儿童发展心理学》开始,结合自己的观察案例,尝试进行理解、分析,进行自主阅读、小组共读、大组研讨,在提升自己内涵的同时,逐渐了解幼儿、走近幼儿并且支持幼儿,为实践寻找理论支撑。
以前的教研活动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现在我们的教研活动立足于活动现场,当发现问题时,在现场进行即时教研。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会再次梳理并发给专家,寻求最直接有效的帮助。然后依据专家的反馈建议分层进行学习、尝试、反思与调整,逐渐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研路径。
在集体备课方面,我们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幼儿如何学”,尝试不依赖教材,结合本地资源、季节及幼儿当下的经验和需要,贯穿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以游戏、小组合作等幼儿喜欢的多种形式进行。现在,我们在备课中备幼儿的已有经验,备环境和材料,备教师的知识储备,预设幼儿的活动情况。慢慢地,我们发现了孩子是如何在玩的过程中发展和积累各种能力、经验的,我们也成为“儿童是主动的、积极的、有能力的学习者”理念的坚定拥护者。
为了更好地读懂、支持孩子,我们还借助网络群的力量,开展互动交流与网络教研,不断补充经验,有效地开展教科研活动,不断更新、重塑我们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与课程观。
(六)我们是评价者,不是裁决者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进程中,孩子真正成为了游戏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充分的话语权,为此,我们不断改进评价方式、方法,试图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
以前,我们以小红花、评比栏等形式评价幼儿,看重的是发展结果。现在,我们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以多种主体和方式进行评价,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我们用小便签、拍照片、录视频等形式记录幼儿的典型行为,每月进行阶段性评价,并及时调整下一步的观察重点,这时我们是评价者。幼儿签到、做记录,检查自己是否完成小任务,幼儿是自己的评价者。活动中,幼儿之间会分享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也变成评价者。从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反馈中,他们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他们也是评价者。通过教师、同伴、家长和幼儿自己,我们全面了解了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启发幼儿参与游戏,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我们也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我们从开始的迷茫、困惑到后来的大胆尝试,再到现在的充满信心、享受幸福,不断地体会到了研究的意义和乐趣。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