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取向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探究

2019-04-12陈婉琳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职业需求英语教育

【摘要】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相比,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基于此,本文结合肇庆学院实际情况,先分析了实践取向融入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价值需求,然后提出基于实践取向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原则,最后提出具体设置方法。希望对优化我国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实践取向;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职业需求

【作者简介】陈婉琳(1973-),女,广东新兴人,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市教育发展研究基金(项目编号ZQJYY2018081)。

引言

英語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英语基础教育及其管理工作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普通教学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但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过程中主要以学术取向为主,课程设置的目标、内容、结构等都以英语这门学科的逻辑为主,不但背离了英语教育硕士的理念,而且不利于专业性和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而基于实践取向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需要打破传统课程设置原则,构建突出实践性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但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结合肇庆学院实际情况,对实践取向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做了如下探究。

一、实践取向融入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价值需求

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在设置时主要套用教育学硕士课程的模式,课程设置以学术取向为核心,按照硕士学位学习的英语来设置英语教育硕士课程,此种设计理念比较重视英语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虽然可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但缺乏实践性,难以满足教育硕士培养目的的需求。但如果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融入实践取向,以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主,构件更加符合教育硕士学位特点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才能培养学生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既能帮助学生获得教学知识,又能提升实践中相关问题的处理能力。将理论性教师转向专家型教师,也符合目前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需求。

二、基于实践取向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原则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系统性和创新性,需要以职业特征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合理处理学生、社会、学科之间的关系。和专业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并非要学生以自身知识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要培养学生处理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做一名合格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因此,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融入教师教学的现实需求。对未来教师教学中可能用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并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特点需求,其核心宗旨培养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实践能力。此外,在课程设置时还要确保课程内容表述的开放性,注重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2.以实践知识为主体。基于实践取向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内容包括:本位类课程、学科类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其作用、特点、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设置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实践知识为主体的原则。比如:在本位内课程设置时,需要根据教学任务计划进行合理划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实践知识和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技能,需要实践教学情景提取到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实用性知识,并融入教学课程。并不是通过情景化教学为学生灌输单纯的英语教学知识。而学科类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教学问题的实践性知识。因此,学科类课程设置时,不能一味的的强调英语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要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解决英语教学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时,要从以锻炼学习综合的实践能力为主,要通过开展活动、情景再现的方法,为学生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类课程的学习。

3.以实践课程为核心。在课程结构设置时要以实践课程为核心,英语教育硕士课程结构设置的逻辑起点为:教学实践过程和实践知识的掌握,即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英语教学理论知识。而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时,仍然需要以本位类课程为主,占总课程的60%左右;增加几门学科类课程,占总课程的15%左右;综合专业实践占总课程的25%左右。具体设置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本位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同时开课,此后再进行综合专业实践课;另一种是将综合专业实践课程穿插到另外两类课程中。从中观的角度而言,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时,各类课程占比,需要该课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来定,比如:本位课程在设置时要以教学工作展开的顺序为依据。学科类课程在设置时则要以知识的适用性为主要依据,即先进行公共理论课程,再进行专业理论课程。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在本位类课程设置时,要以教学是实践任务和核心,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整合,按照教学任务、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实践联系的顺序来设置。在学科类课程设置时,课程的内容则要以英语学科自身逻辑为中心进行设置。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在设置时,要尽量以活动的形式为主,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设置。

三、基于实践取向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方法分析

基于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和基于学术取向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差别,基于学术取向的课程在设置时主要以学习英语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实践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系统性知识。但实践取向课程设置主要以课程的逻辑为核心,理论知识为实践需求所服务,因此,基于实践取向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具有更强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为实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入手:

1.结合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强化实践能力。实践客体的具体现实性。实践客体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始终会受到实践客体的影响和制约,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要充分结合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做法为:以实践取向为主要指导,设置“会做”课程目标指向。也就是以英语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教学工作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在具体设置过程中,要融入和教学实践相关的实践性知识,确保学生将来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总而言之,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时,要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方法和全新的理念,以及实践性知识,促使学生将来能完成英语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所需的专业实践能力。

2.注重实践知识,依附于实践过程。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必须格外注重实践知识的课程内容,无论何种教学课程内容,都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和所持的知识观来对经验进行选择和组织的内容。而不同学者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认知也不相同,因此,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时,课程内容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也千变万化。而基于实践取向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所以,在具体设置中,必须以确保教学实践过程顺利开展为为主,但在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已经逐渐被淘汰,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但需要教师有充分的知识储备量,也需要教师具有解决教学遇到实践问题能力,并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比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情景教学法,需要教师具有设置教学环节、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步骤的实践性能力。总而言之,在新时期教学背景下,理论知识在课程中并步具有核心地位,需要按照实践教学需求来选取,并服务和依附于整个实践过程。

3.课程体系重构,以工作本位为主体。英语教育硕士课程体系重构,是实践取向背景下,教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时,不能在原来学科逻辑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基础上,简单的加入实践环节,或者添加几节实践活动课程。而是要彻底打破传统以学术取向为核心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理念和架构。而是要对整个课程体系重新构件,建立起一套以本位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为辅、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作为提升实践能力的新型英语教育硕士课程。其中本位课程主要以实际课程作为设置依据,包括: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术等内容,在整个英语教育硕士课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然后在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以学科自身逻辑为主基础理论课程,比如:教学法课程、教学心理学课程等。最后根据前两项课程中短板设置手动课程、活动课程、见习课程、实习课程,以便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综合训练教学能力。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还要融入一些真实的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教学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书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上就可以全面掌握,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升成长为一个综合型人才。在实践过程中可通过专题讨论、实际案例教学、师生关系转换等方法, 逐步提升学生了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突破大学课堂的局限性,深入到中学、小学。组织学生对实践教学进行观摩和研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学氛围,并书写感受,如果让自己来教学,会采用各种方式,如何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再通过相互交流商讨的方法,集思广益,找寻最佳的处理方法,从而不断训练他们的教学能力,以便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后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5.做好课程评价,检验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实践导向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评价,并不是只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知识进行评价,而是以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目标“做”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在课程评价过程中,要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指的是通过对学生完善实践教学任务、解决实践问题时的具体表现为主。因此,在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每个章节后都要设置一节课程评价,以考量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修解决,可以通过说课、模拟教学任务、微格教学等方法对学生教学的实践能力进修全面系统的评价。同时,突出实践目的的反思和创造性,一方面,实践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的改造;另一方面,实践的过程也是理论的证实或证伪的过程,检验着自己的主观目的、愿望、意图和计划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理论实践,探究了实践取向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探究结果表明,合理科学的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既能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又能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教学以学术取向的课程设置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而基于实践取向的英語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既能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又能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对学生未来在教学事业中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具体设置中需要从结合英语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实践知识,依附于实践过程、课程体系重构,以工作本位为主体、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综合训练教学能力、做好课程评价,检验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同时入手,才能充分发挥出实践取向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文燕,刘明涵.美国M.Tesol与我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培养过程的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2018(01):182-184.

[2]唐莉瑶.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计的影响因素[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5):134-136.

[3]韩慧,陈军.对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的分析——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2):19-21.

[4]韦启卫.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研究生流动教学实践模式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6(02):45-50.

猜你喜欢

职业需求英语教育
职业需求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中职英语教学中对交互式英语口语的巧妙应用
五年制高职教育英语教育专业文化建设探索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