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的童年小事
2019-04-12柳苏凌
文/柳苏凌
每一位音乐家都是从童年成长起来的,聆听他们的童年音乐故事,或许对今天的家长有很多教子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家有琴童的家庭,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怎样正确引导孩子的音乐学习之路,家长应该如何担当起第一任“音乐老师”的角色,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傅红
傅红:在万人剧场的特别演出
傅红,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学院。1996年以最高分数毕业音乐会获取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博士及钢琴室内乐艺术家文凭。傅红先后任教于德国五所音乐学院,2007年3月正式受聘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担任附中、本科、研究生钢琴主课的教学工作。
傅红5岁就不上幼儿园了,每天被妈妈锁在家里练习钢琴。那时候她最羡慕的就是会玩各种游戏的小朋友。她说道:“小孩子练琴多少会偷懒,我那时练琴也经常偷懒,而母亲对我的严格教育却是出了名的。小朋友经常想约我出来玩一玩,都因为练琴被妈妈拒之门外。我妈妈是一位歌唱演员,所以家里有台钢琴。妈妈觉得既然有琴就不要浪费,天天把我锁在家里练琴。妈妈是我的启蒙老师。我家的琴是红木色的,用指甲轻轻一划便会有道划痕。我贪玩就在琴上划道道,我妈妈却说我恨钢琴,其实我是有点冤枉的。不过小时候我是真的不爱练琴。就像现在的大多数琴童一样,每天练琴就是‘执行公务’。”
由于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件,改变了傅红“厌学”的情绪,激发了她对钢琴的兴趣。
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世界级指挥大师卡拉扬曾经到北京演出。当时北京几乎没有能承办世界级乐团演奏的高档音乐厅。后来卡拉扬终于在当时的国家体委相中了北京体育馆,虽然不是专业音乐厅,但那是当时北京最适合的场地了。这是一个四面环抱式的剧场,观众可以360度地欣赏演出,而且座位很多。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演出。当时卡拉扬刚刚在这座场馆演完没多久,因为父亲单位搞了一场文艺活动,其中有我一个钢琴独奏的节目。我当时演奏的是《牧童短笛》。演奏时,舞台被四面的观众包围,在指挥大师卡拉扬指挥过的舞台演出,感觉特别自豪。能在那么多观众面前展示,我心里是小小的得意了一下。经过那次演出,我对练琴的兴趣也浓厚了。”
谢元演奏
谢元:音乐让童年幸福快乐
谢元,钢琴教育家、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理事,天津市钢琴专业委员会会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天津音乐学院键盘系主任。1959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小,1961年升入初中,先后师从章民瞻、郭淑瑜老师。1977年文革结束后,谢元考入天津音乐学院攻读大学,师从黄雅老师。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她多次受邀出任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等的全国钢琴比赛评委。自2006年至今连续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音乐会及论文答辩委员会评审委员。
谢元的琴童生活,是在新中国刚刚建成的时代,尽管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有很多现在父母值得借鉴的地方。
她说:“我是1948年出生,虽然出生在战火年代,却成长在了和平年代,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我自小生活在天津五大道街区,这里是个文化氛围很浓的地方,接触的都是正统文化教育。我幼儿园的同班是刘诗昆的妹妹,中国的钢琴教育家应诗真也住在我家附近,可以说我周围的文化氛围是很好的。我的母亲是搞教育的,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家庭培养。因为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对子女还都是‘散养’,我妈妈看我身体不好又喜欢安静,就让我学习钢琴。我的钢琴启蒙老师是一位小学音乐老师。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总是表扬我,让我演奏练习曲,此外还总是给我布置一些好听、欢快的曲子。记得我考音乐小学的时候,老师让弹琴,弹完一曲,又让弹一曲,老师问我你会不会抒情的曲目,我一时想不起来,还跟老师说:我弹得都是欢快的。”
“我很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她是位小学老师,特别注重发展孩子的个性,根据孩子的性格挖掘其兴趣点加以培养。我姐姐身体好又爱活动,妈妈让她学习游泳和球类。而我喜欢呆在家里,所以妈妈让我学钢琴。她的很多学生很多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
谢元说:“在练琴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爱护孩子积极性。钢琴能陪伴人的一生,从钢琴中获得快乐。现在钢琴圈里,都知道80多岁的资中筠老师,就是一位老乐迷。她小时候学过钢琴,老了以后又恢复起来,开独奏音乐会,参加比赛并获得大奖,就是因为她有童年的学琴基础。现在的家长们一定不要为了一纸证书在苦练,最后考完十级彻底放弃。”
“现在,我们的国家的艺术专业训练是沿袭了苏联传统,比较早地就开始专业化训练。这个各有利弊。但我还是认为给孩子很多学习的机会。尊重孩子选择是家长应该注意的。”
陈敏:钢琴是孩子不能少的一门课
陈敏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一级钢琴演奏家,后进入中国爱乐乐团担任钢琴演奏。
上世纪50年代,在广州有一位“钢琴神童”,她就是陈敏。陈敏3岁起跟随著名钢琴教育家李素心教授学琴。在上世纪50年代,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欢迎波兰总理访华的晚会中,她作为最小的演员受到接见,一时间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钢琴小神童”。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曾经为她拍摄过专题纪录片《今日中国》,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
陈敏
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们兄妹三人都是音乐家。妹妹是享誉世界的作曲家陈怡,弟弟是著名小提琴家陈允,兄妹三人同为音乐家的传奇故事在音乐圈里流传广泛。
陈敏和弟弟陈允(小提琴家)和大提琴家马友友
陈敏说:“父母都是医生,家庭环境还可以。我父母都喜欢音乐,所以我们兄妹三人都学了音乐。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没有这么小的孩子学琴的。我妈妈具备中等钢琴水平,爸爸会拉小提琴,常常参加当地艺术家的音乐沙龙,他和小提琴家马思聪就很熟。为了让我学琴,妈妈找到了当时广东省钢琴学会会长李素心教授。后来李老师给我讲述了妈妈求她收下我的这段经过。她当时从来没教过3岁的孩子,因为年龄太小,与其说教倒不如说是哄,只能试着教。她从最简单的儿歌和民歌开始教我,课后我妈妈就用她掌握的知识在钢琴上帮我找音,完成作业。尽管妈妈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她坚持天天陪我练琴。而且我们兄妹三个人都是她一个个地盯着练的。”
孩子的成长有几个方面。用百分比来说,初学琴的孩子,20%是靠孩子,20%靠老师,剩下的60%靠家长。显然,家长的责任更多更大。
“别看我现在搞了钢琴专业,但小时候我很不爱练琴的。有一次我晚上贪玩没好好练,早晨妈妈检查我作业,我弹不出来,结果妈妈罚我不许吃早饭。那天我直接逃学了,妈妈知道后一顿狠揍。那次挨揍,把我弟弟妹妹吓坏了。妈妈经常一边打毛活,一边陪我练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妈妈的耳朵好,在厨房做饭都能听出我弹错了,时不时地从厨房传来一句‘错了!’为了偷懒,我练就了一些‘本事’。比如,我能够分辨出妈妈、爸爸还有保姆的钥匙声。我一只手弹琴,一只手跟妹妹玩扑克。门口传来一串钥匙声。我一听钥匙的声音就知道是谁回来了。妹妹赶紧‘撤退’,我佯装继续弹琴。但是妈妈总是能识破我的小伎俩。为了躲避练琴,我放学去同学家玩。但不知道妈妈是怎么打听出来我的两位好朋友家的位置,我被我家保姆无数次地从同学家揪回家练琴。甚至有时候同学到我家找我玩,都被保姆轰出来说‘陈敏该练琴了,你回家吧。’我还常把钟表拨快一小时,然后告诉保姆说已练琴一小时了”。
陈敏教女儿练琴
“妈妈对我们的严格教育是绝对不容商量。因为我是家里的姐姐,所以妈妈经常‘杀鸡给猴’看,打了我一人,震慑不听话的那个。在妈妈严格的教育下,我的钢琴演奏很快就有了不错的成绩。那时我最开心的就是到处演出和比赛。有时候,家里来客人,妈妈发号指令‘弹一个’,就让我或者妹妹弟弟给客人演奏。演好了妈妈没有过多的表扬,但是弹错了一定会在客人走后招致一顿毫不留情的批评。”
姜克美:父亲的 “戏匣子”
姜克美
姜克美,著名胡琴演奏家,其先后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李恒教授、徐世隆教授,同时得到南北胡琴名家的指导,学习板胡、二胡、高胡、中胡、京胡。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名誉首席,国家一级演员,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十大杰出青年”、第六届华乐论坛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等称号。全国“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被誉为“胡琴才女”
姜克美从小就爱好文艺,喜欢唱歌跳舞,在上小学之前她总是参加各种慰问演出,并且都是主要演员。上了小学后,姜克美发现学校里有学生会演奏乐器,她特别羡慕。回到家后,小姜克美就跟父母提出也想学一门乐器。她说道:“那时候家里有一个‘戏匣子’,整天就放着京剧、评剧、二人转等各种地方戏曲。上学后我很羡慕会乐器的同学,就央求爸爸带我学习一件乐器。我爸爸那时特别喜欢听京剧,索性就让我学京胡。我想,可能是家里熏陶的缘故,爸爸的‘戏匣子’播放的那些民歌、戏曲,我也逐渐喜欢上民乐和戏曲音乐,拉琴从来不烦。后来上附中、大学我们还学习唱民歌、戏曲,我喜欢唱,有时候还自己拉着胡琴给自己伴唱,特别有意思。”
初学音乐,姜克美很快就被深深吸引,小小年纪就知道刻苦努力。她说道:“我8、9岁的时候,我的第一个京胡老师常叔叔对我说京胡不容易学,而且那时的教材也不像现在这么循序渐进。他告诉我说两个星期能练下来就不错了,我心里不服输,结果一个星期就拉下来了。等下次再上课,常叔叔又说,这次作业也不简单要一个星期才能拉会。大人越说难,我就越要使劲练,几乎每次我都提前完成作业,老师家长对我鼓励有加,我练琴的兴致持续高涨。不久,我又随秦博文老师开始学习传统京剧曲牌的演奏,进步很快,在练琴方面我从来不用老师家长监督,全都靠自觉。尽管家里那时条件有限,但父母在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帮助和支持我。”
父母对姜克美的鼓励和付出,给了她投身艺术的决心,也给了她一个坚强的后盾。那时候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没有京胡专业,姜克美便改学板胡。开始随毛文忠老师学习板胡,为了节省开销,父亲为姜克美自制板胡。从筛选椰子壳,制造琴杆,琴轴、上弦每道工序都是仔细研究、反复推敲,慎重完成。拉着父亲亲手制作的板胡,姜克美的心里美滋滋的。
姜克美从小就瘦,但板胡演奏需要有力量。于是父亲就给姜克美又自制了哑铃和握力器,专门训练她的臂力和手劲。虽然家里没有人搞音乐,但父亲懂得学习的道理。有一次姜克美演奏《云雀》,父亲就专门跑到树林用录音机录下各种鸟叫播放给姜克美听。并告诉她,要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最终,姜克美不负众望,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附中,真正地走上了艺术道路。那年,姜克美1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