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残雪,风月无边
2019-04-11林之
林之
杭州少雪,有时甚至一个冬天都不下一场雪,所以最著名的雪景是残雪——断桥残雪。
何谓“残”?一是雪残,杭州的冬天,即使是三九仍有许多绿色,星星点点地下一点雪,染不全冬色,斑驳陆离,欲盖弥彰。二是意残,身外颓景映照心内颓风,文人墨客们好这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断桥残雪在西湖风景里名列榜首,八百年不衰。
八百年的意趣
然而,2018年的杭州,冬雪来得早,桂花正逆时而开,突然就下雪了,一时间人们都挤到了西湖边,断桥上哪里还有雪,密密麻麻的全是人。
2019年2月中旬,春雪也光临。
在断桥上赏雪,那是南宋文人的雅好。观赏雪景,一座桥上的雪景再好恐怕也不过如此了,更多的情韵是文人附会出来的。
还有人认为,古代所谓“断桥残雪”或许是指月影。断桥在白堤上,堤上遍植桃柳,树皆合抱,走在堤上,“枝叶扶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
当初,是南宋宫廷画院的西湖山水画定下了“西湖十景”,这就像是为西湖定下了标题,选好了调式。春夏秋冬,各有所好,冬天,便是这“断桥残雪”了。
或许,味道就在“断桥残雪”这四个字里,桥是断的,雪是残的,才有了流传八百年的风雅。想起一幅老照片,一百年前的断桥。桥,果然是“断”的,桥顶正中央有一座破旧的亭门,石阶低平,苔藓勾画。也许,只有在那样的老桥上,才能生出“断桥残雪”的意境。
如今,坦荡荡一马平川的大桥长堤,乌泱泱摩肩接踵的人潮汹涌,似乎再也品不出当年的“残”了。但是一下雪,人们一如既往地涌上断桥,就为看一看白茫茫的湖天,这种意趣,已经悄悄地流传了八百年。
与众不同的苍凉
位于白堤东端的断桥仿佛是西湖的门户,踏上断桥就是跨入了西湖的大门,因此,断桥常常作为西湖的LOGO出现。
其实使断桥出名的是故事。说到断桥,就会想到白娘子。某个飘着细雨的清明,白娘子和许仙邂逅在断桥,从此开始了一段千古传奇,从此断桥成了杭州最著名的一座桥。
凡人与蛇仙的爱情故事之所以被代代相传,恐怕是因为故事里包含的经典悲剧意味,在一代代人的咀嚼下,这里面的悲剧感被时间磨砺得透明而纯净。
却未曾想到,这一座桥也被抹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细品“断桥残雪”四字,一个“断”字,一个“残”字,点点滴滴地流露出一种悲怅,这在西湖景名中是少见的,是十景中的一个意外。南宋文人偏偏又将这一景定在了冬天,大约只有在凛冽的冬天,站在一座古老萧瑟的桥上,才能体会到与众不同的苍凉。
断桥位于白堤的门口,从早到晚,无论雨天晴天,这里都是熙熙攘攘的。桥边的亭子,是越剧迷聚会的地方,桥下是撩人情思的西湖水,桥畔有白许传奇的回响,有生有旦有二胡,唱上一段缠缠绵绵的“西湖山水仍依旧”再合适不过了。
如今,老桥的旷世苍凉早已被厚厚的繁华掩埋,在现代斑斓中已久久寻不见了,人们只把白许传奇唱成了一段琅琅上口的都市流行曲。
湖心亭上辟蹊径
又下雪了,不要说孤山和灵峰的雪中梅花,西湖边随处一站,都是景,即便自家窗口,也能拍几张雪景,放到朋友圈里,心满意足地获得几个“赞”。
不过,若想觅得一点旧时意境,还得另辟蹊径。其实,还是古人的残羹,下雪时哪里最好,张岱遥指湖心。
湖心亭是西湖中一小岛,下雪时,湖面上船影寥落,雨雪霏霏,小岛隐浮。
这话有据可查。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喜爱山水,著有《西湖寻梦》一书,其中有《湖心亭小记》一篇。文中记下了雪天游湖的乐事:连降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俱绝,独自乘一条小舟,穿皮衣拥火炉上岛看雪。此刻,天、水、山、云白成一片,湖面上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笔下的湖上雪景令人心旷神怡。
西湖景致太密太厚,留有太多历史痕迹,不论你走到哪里,似乎驻足一看,必有典故。站在古迹旁细读那些碑文楹联,品味那些人文史迹,会感觉到它们离你是那么遥远,近在咫尺的西湖被厚重的历史隔膜了。
其实,西湖最适于远眺,那迷蒙的山水景致反而变得真切了,易于把握了。湖心亭上有一块碑石,上刻“虫二”两字。据称是“风月”各去掉外廓后剩下的笔画,以示风月无边。站在湖心亭上远眺,八千亩湖面茫茫一片,远山近水被白雪遮去了所有细节,此刻,大概就能体味到那种“无边”的风情了。难怪清代有人将“湖心平眺”列入西湖十八景。
且说张岱独自上岛后,居然又碰到两个在此对酌赏雪的南京游人,被拉与同饮。离开时,只听那船工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待到下雪时,试做一回痴人如何?
張岱独自上岛后,居然又碰到两个在此对酌赏雪的南京游人,被拉与同饮。离开时,只听那船工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