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简图对话文本 循关联统整群文
2019-04-11李优杰
李优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然而,已具备一定阅读经历和阅读能力的农村小学第三学段学生,阅讀量仍然十分有限,阅读的质量亦不高。如:提取信息能力薄弱;不能主动迁移、运用阅读所得等。选取有关联的文本、书籍对课内文章进行补充、拓展、丰富、辩证,利用简图呈现简明、科学的阅读方法,横向纵向联结多篇文本,跟进阅读成果的有效反馈,能培养学生重整、品鉴、个性化解读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一、主题求同发散,精选文本拓展
1.基于同一题材定主题
利用图示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材展开多个文本的阅读,有助于强化学生阅读痕迹的归类、同化。如教学人教版六下“缅怀先烈继承传统”单元时,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书籍,借助图示提炼出革命人物的主要精神品质与个性形象,阅读目标更聚焦。
2.基于同一体裁定主题
以体裁为关联点,按照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和诗歌等进行组合展开阅读,有助于把握这类体裁的阅读特点与规律。比如,以说明性文章《鲸》为辐射点,呈现一般说明文的行文路径和说明方法。然后巧妙求同拓展,荐读《森林卫士穿山甲》《微缩图书》等文章,有助于强化同类文章的阅读思维网格,全面深刻地把握这一体裁的课外阅读。
3.基于同一文本特点定主题
基于作者风格、语言特色或相同的描写方法将多篇文章组合起来,感受其语言特点与艺术魅力,加强学生对一定写法的认识与运用。如学习过《学会看病》《穷人》等课文后,绘出相关心理描写的思维图示,为今后习作中自我的内心独白描写奠定基础。围绕同一议题展开阅读教学,具备发展性思维,以点带面,突破单篇碎片阅读现状,提升学生阅读思维品质。
二、巧绘梳理文本,提取关键信息
思维图示支持下的阅读是将阅读思维整理为符号系统的外显与干预;是相关阅读资料的有机整合,更是合理、有效地开发和运用文本资源,既让学生学会阅读,又得法于阅读,用法于习作的综合语文能力。
1.提炼、绘制——标注重点搭框架
大脑积极参与,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路,根据要点总结、梳理框架搭建知识结构。然后仔细阅读各个段落(或书的各个章节),将书中原话转变成自己理解的语言,将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必要的枝干上添加说明或其他图片细节,层次、逻辑清楚,也便于今后更好地记忆。
2.细化、修缮——理解感悟巧关联
随着阅读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可做一些内容修改和完善,或是精准的描绘。导图框架上可添加记录,细化自己的理解、感悟、想法或有价值的语句,归档后摘录下来,有助于信息间的相互关联,方便对整体的结构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3.分类、整理——纳入个人知识库
利用思维图示把书读薄、把文读懂、增强记忆,效果较为显著。画完后,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标签进行分类整理,已备与其他的文本或书籍进行关联,或同化,或对比,进一步纳入并完善个人的知识素材库。
三、对照比较体验,质疑激活思维
学生既要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信息,更要学会在绘图、比较、交流中辨析理清。学生运用图示对文本中呈现的内容、思路进行认知、对照、提取,是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的过程。利用导图与伙伴分享、讨论,将阅读延伸到课堂之外更广阔的领域,能提升个性化体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与思维水平。
1.求同比较
如《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怪医杜立特航海历险记》等冒险小说里的“生存”问题,可以利用图示的发散功能提取以下关键点:故事里幸存的人有什么改变?独自一人比有人作伴更不利于生存吗?面临生死存亡时都有什么想法或感觉?你有得到什么至关重要的生存建议吗?我们都可以找到共通之处。
2.求异比较
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分析、判断、整合、质疑,在理清文本结构脉络的同时,掌握阅读技巧习得方法,这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如人教版六下《北京的春节》,我引导学生将各人笔下的“春节”绘成结构图示,使几个文本都呈现出一个有形的思路。同样写“春节”,老舍、斯妤、舒乙、梁实秋笔下的素材或内容都可绘成图示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是按不同的思路进行呈现,按独有的思维梯度、顺序和过程达成篇章的。
3.相似比较
如许多童话故事中的都有“反复结构”的能力组块,我们可以通过群文阅读《去年的树》《爱心树》《幸福是什么》等,在图示比较中感受反复结构还有“并列结构”和“递进结构”的区别。学生运用图示将各文本中隐含的序列联系呈现、比较、感受、积累,接收成自己的“学习图示”,便于今后写作中能够自主构思选择、迁移与运用。
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将群文形成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可以解决学生无选择阅读、无目的阅读、无序阅读的难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丰富信息材料库。思维图示的网状脉络,将学生自有的阅读所得建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以此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牟春燕.基于思维导图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28):20-21.
[2]庞文.试析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