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书院文化对当今文化自信建设的积极意义

2019-04-11杨盼盼李晓彤

文教资料 2019年2期
关键词:积极意义文化自信

杨盼盼 李晓彤

摘 要: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书院独特的文化载体为文化自信提供元气,书院收藏的文献典籍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内容,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促成了文化的创新与升华,自由灵动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彰显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关键词: 书院文化 文化自信 积极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优势地位一直保持到近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面临“中国要勇敢地做我们自己”还是“被西方同质化成为资本主义新成员”的根本性问题。特别面对多元文化冲突和多元价值观的选择,社会依然存在某种文化茫然和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亟待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书院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书院文化对当今文化自信建设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我们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推进文化自信建设。

一、独特的文化载体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可贵的元气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主流文化载体的书院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书院在诞生初期主要是避乱而使斯文不坠,以讲学为旨归,从求学、治学到讲学,书院走出了对传统文化从继承到传播的第一步。自宋代以后,书院与理学一体化始终伴随着书院的发展历程。一方面,儒学大家和社会精英将道学视为安身立命之所。另一方面,书院不再单纯是教书育人之场所,还承担着传播学术文化传统、弘扬传统礼乐文化、重振伦理道德文化之重任。特别是南宋末期,随着党禁令的解除,以及对理学的极度推崇,书院一时间如雨后春笋一样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受儒家的“君子群而不党”文化理念,以及社会地域经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书院峰起林立,形成以理学和心学为中心的不同学派倾向。书院在此基础上发展和丰富了各自学派的思想体系。从单体教育推广到形成独特的学派流传,这是书院对传统文化制度化传播的贡献。赵宋南渡之后,书院不再单纯是教书育人之场所,成为书院与理学相互融合的一个标志,书院的学术思想不仅在当地得到传播,还以学派传承的方式延续千年,呈现出组织传播时间、空间双重结合的特征。

由此观之,千年实践的书院从成立之日起就承载了对中国主流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使命。书院对核心内容、价值及文化精神的继承,是中国人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意义。

二、博大精深的文献典籍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内容

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历史文献典籍更是浩如烟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宝贵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献典籍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充分研究好、利用好这些宝贵遗产,是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从文献典籍的角度认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院,以书为主。藏书,著书,印书,讲书,读书。书的生产与保存是书院的基本功能,书院大多是通过接受捐赠、书院自己购置和刊刻等方式收集文献。邓洪波把书院藏书的来源归纳为:皇帝赐予、官府购置、社会捐赠、书院刊印、建立图书基金五个方面。乾隆十九年(1754年)福州鳌峰书院藏各类经籍四百六十余种数万卷,据清道光十八年年刻本《鳌峰书院纪略》统计,嘉庆时福州鳌峰书院“设藏书楼,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共896部、22879卷,道光时另增一百○六种共六千八百五十卷。由这一时期鳌峰书院的藏书之状我们便可窥书院发展顶峰时期的藏书之盛况。书院还时常刻书,大多是各种工具书和书院中学者的学术论著、经典著作等,一方面促进印刷事业的发展和刻印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使得大量珍贵的典籍得以保存并通过多次刊印而流传后世,许多有价值的史籍不至于湮灭而失传。书院事业发展历代相续,其藏书亦得以代代相传,为后世现代学校图书馆藏书做出巨大的贡献,不但使丰富的文献典籍得以收集、保存,而且使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得以整理和传播,以至于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传阅这些经典藏书,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文化传承的认知,更好地感悟、理解和吸收文化,感受文化的美妙,增强文化自信,因此书院博大精深的文獻典籍为当今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内容。

三、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氛围是文化自信的催化剂

书院除了育人之外还承担着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的任务,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在书院不断地进行思想交流、思想创造,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术研究,由此形成了不同学派、不同的思想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各种学术的发展,创造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对于推动中国各种思想百花齐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宋代以后,书院已不是国家教育事业的辅助性机构,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研究的主流。

北宋的二程、张载、南宋的陆九渊、朱熹、明代的王阳明等思想家在书院都留下了各种著作。如朱子,一生为官不过九年,绝大部分时间从事书院教育,大部分著作都是在书院写成的。比如在武夷精舍,撰写了《易学启蒙》、《孝经刊误》、《小学》、《诗集传》、《四书集注》等。在考亭书院,则著成《孟子要略》、《韩文考异》、《书集传》、《楚辞集注》、《楚辞辨证》、《仪礼经传通解》、《周易参同契考异》等多部著作。特别是《四书集注》,虽是注解“四书”,却将自己的思想体系融入其中,成为古人著述的代表性著作,并将著述与教学结合在一起,以此身体力行,教育学生。

除此之外,还有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艺术、中华美术、中华书法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书院开花结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氛围鼓励了自由探索,启迪了文化创新,在各个学派精彩激烈的互动与碰撞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升华,展示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文化盛景与文化豪情。因此,书院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氛围对当今文化自信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自由灵动的教育方式构成文化自信的灿烂源头

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渴求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当前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对教育方式的思考。培养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引导人民了解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形成对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敬畏感,离不开教育。传统书院的教育方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与现代教育“标准化”不同的是传统书院教育是“自学为主,因材施教”,书院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学。朱熹认为,老师只是学生的“领路人”。他曾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朱熹还对学生自己读书做了具体要求:“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是书院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理学家朱熹十分重视对学生个性的掌握,以便区别对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吕祖谦曾说:“学者气质各有利钝,工夫各有浅深,要是不可限以一律。正须随根性,识时节,蔵之中其病,发之当其可乃善。”学生资质深浅不一,不能以一个标准衡量,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施以教学方法。“大凡人之为学,当于矫样气质上做工夫,如懦者当强,急者当缓,视其偏而用力”。陆九渊对因材施教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曾强调:“深知学者心病之微,言中其情,或至汗下。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第二,与现在教育“批量化”不同的是传统书院教育的“自由讲学,学术争鸣”。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即一种学习性的聚会讲学。朱熹开创了讲会制度的先河,朱熹与陆九渊之间的“鹅湖之会”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也是古代书院学术自由的典型事例。朱熹和陆九渊二人分别属于不同的甚至对立学术流派,陆九渊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朱熹的思想流派实属客观唯心主义。朱熹和陆九渊在淳熙二年的“鹤湖之会”上,因为各执己见,最后不欢而散。尽管学术思想分歧很大,但双方并未因此而心存芥蒂。此后的淳熙八年,朱熹主动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以“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为题发表演讲,他直行见解,旁征博引,听讲诸生感动流涕,成为书院史上最有名的演讲。他的讲学深得朱熹的好评,朱熹称之为:“切中学者深微隐痼之病。”使“听者莫不谏然动心焉”,“当与诸生共守,无忘陆先生之训”,朱熹还将陆九渊的讲稿刻石为记,名为《二贤洞教碑》。这是书院在学术上追求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生动写照。第三,与现代教育“应试化”不同的是传统书院教育“注重德行,道业兼修”,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书院育人,将德礼教化放在首要位置。岳麓书院主教张栻曾经将这种办学理念概括为“传道而济斯民”,即是传承圣道,发明圣道和接续道统,提升其道德人格,匡时济世和拯救黎民。教育不仅停留在对学生学业的重视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丽泽书院学规》首条就指明其办学宗旨:“凡预此集者,以孝弟忠信为本。”《程董原则》则把对学生道德品行的要求细化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例如要求学生“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正是基于对以德育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追求,书院才能培养出了大批品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的人才,比如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著名教育理论家、革命家徐特立先生等。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以科举为唯一出路,严重禁锢思想的社会教育体系与环境下,书院体现了它的独特价值,建立起了一种自由灵动的、比较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并且以独立自主的管理理念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形成了有别于官学、私学的特点和魅力——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在如今文化自信建设中,通过对书院教育方式精华部分的继承和吸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教育中注意启发引导,注重师生间的质疑问难、相互切磋,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风气,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独特精神气质和明显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书院在历史长河中取得的种种光辉成果是中華民族的突出优势,面对当前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书院独特的文化载体给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博大精深的文献典籍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内容,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氛围是文化自信的催化剂,自由灵动的教育方式构成文化自信的灿烂源头。书院文化可以作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心的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因此我们要珍惜价值,古为今用,大力弘扬书院文化精华。

参考文献:

[1]杜振吉.书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J].道德与文明,2011(4):18-24.

[2]李曙华.书院的兴衰与现代复兴[J].池河学院学报,2013(6):1-5.

[3]夏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图书馆+书院”模式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J].人文天下,2016(24):36-39.

[4]杜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7(2):163-168.

[5]张传燧,邓素文.自由自主:书院教育精神及其现代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1):5-8.

[6]蒙培元.略谈中国书院文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10-14.

[7]戴美玲,王维生.文化自信与中国当代书院的复兴[J].华夏文化,2017(2):10-14.

[8]李兵,朱汉民.书院文化是中国古代大学文化的核心[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63-64.

猜你喜欢

积极意义文化自信
探讨小学数学教育策略
管理沟通应用对企业业绩的积极意义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中式”景观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