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2019-04-11赵庆新
赵庆新
摘 要: 少数民族学生是内地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这一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其群体特征,高校应通过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学业帮扶机制、生活保障机制、日常管理机制、就业援助施行机制、教育管理队伍培养机制,进一步做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特殊群体 教育管理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逐步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各类人才的工作力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这一规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得到了落实,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获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工作机会,但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有特色的重要群體,反映出一些该群体独有的问题。对高校而言,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乃至整个国家的团结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七十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作为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足见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及价值观,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地域等因素影响,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各行各业未来的精英,肩负着建设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重任。因此,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让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支援家乡建设,成为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带领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地向前发展,这既是为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二、内地高校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群体特征
1.民族意识强,存有“抱团”现象。
少数民族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部分人喜欢小范围“抱团”,不愿主动和陌生的同学交流沟通。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太一致的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误解,引起摩擦和纠纷。
2.上进心强,但基础较薄弱。
有机会来到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是当地比较优秀的学生,内地新鲜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他们感到兴奋,所以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他们十分珍惜大学的宝贵时间,刻苦攻读,朴实好学。他们渴望成才,试图汲取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但是,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接受、传达信息能力较弱,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计算机等科目的学习上与汉族学生仍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在与内地学生、老师的沟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另一方面,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因受教育条件如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的限制,教育水平相对滞后。
3.性格外向,有时自控能力弱。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民族习惯的熏陶,具有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勤劳勇敢等性格特征,这些优点为他们增进班级团结,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具有开朗直率、粗犷倔强的个性,一些学生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耐心稍有不足,他们看问题有时比较片面,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时容易不够冷静。
4.家庭经济困难,易影响情绪。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收入偏低。目前,我国内地高校学费每学年大约在5000元—10000元,加上住宿费、生活费和交通费,这样一笔大的开支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来说是不易承受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内地高校之后,与内地学生在经济条件、生活标准上存在差距,这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及参与班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措施
目前,内地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有着经验做法,但统一标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为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工作实效性,笔者认为高校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学业帮扶机制、生活保障机制、日常管理机制、就业援助施行机制、教育管理队伍培养机制。
1.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这一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乎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关乎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1]。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专门插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不仅面向少数民族同学,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更面向汉族同学,增强其“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意识,并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理解重要性的认识,鼓励汉族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使各民族学生自觉维护以平等为基石、以团结为主线、以互助为保障、以和谐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课堂上可采取各民族学生“结对子”、组团队的形式,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交流沟通搭建平台,促进他们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友谊,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打破他们不自觉形成的小团体。
(2)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育人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种有效载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高校应积极开展以“爱国、爱党、爱校”为主题的第二课堂主题教育活动,充分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发挥特长,展现个人魅力的平台,如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歌舞赛、主题征文、参观访问、民族博览会等活动,使汉族学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既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自信和激励,减轻他们的陌生感,又可以在学生中牢固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在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中全面成长。实践证明,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更易被学生接受。
(3)正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
思想问题往往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确应对他们的心理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高校应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导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提高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尤其是要重点关注部分有较重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同学,对于他们的引导要因人而异,要在坦诚相待的基础上真正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采取合理的方式帮助他们舒解。
2.建立健全配套完善、科学合理的学业帮扶机制。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尽管受过一两年的预科教育,但他们仍和内地学生在学业上存在差距。高校应建立健全学业帮扶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业上的困难。
(1)构建覆盖全面的奖助学金体系。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各类奖助学金评审应适当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各高校甚至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少数民族学生每年单独专门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为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单独设立直升研究生免试推荐指标,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2)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帮扶、指导工作[4]。首先,针对在学习上有困难的民族学生,高校应考虑其存在语言交流不畅、基础知识薄弱、生活习惯不适等方面的困难,选派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与学生沟通能力强的教师与民族学生结对。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好课程进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其次,安排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与民族学生“一帮一”结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民族学生补足学业上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再次,可以选拔高年级同民族、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老带新”的结对,既可以克服沟通理解上的困难,又可以使低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大学生活、工作、交流、交往等方面的经验,便于他们快速适应大学节奏。
(3)科学分配专业。
高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方向,科学合理地为他们分配专业。目前,内高班、预科班高中生在招考的全过程中,学校和学生没有专业选择的自主权,在分配少数民族学生到各高校相应专业时也没有与高校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这就导致一些学生的兴趣与所学专业往往不能很好的契合。因此,在学生入学时,高校应当与学生所在学校及学生本人充分沟通,找准学生兴趣点,科学合理地为他们分配专业。
3.建立健全以人为本、全面覆盖的生活保障机制。
高校应当通过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保障机制,多深入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给予他们关怀与温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困难。
(1)加大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高校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资助力度,一方面,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并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生活补助。另一方面,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积极为他们落实工作岗位,保证愿意勤工助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人人有岗。
(2)重视做好民族学生食堂的餐饮工作。
高校应针对民族学生特殊的饮食习惯,在餐饮上单独开设民族学生食堂。在食堂的管理服务方面,高校应经常性地广泛征集民族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真正达到保障少数民族学生饮食、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效果。
(3)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少数民族学生所住寝室,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记录学生的意见,并要经常与少数民族学生寝室的其他同学沟通,了解寝室氛围,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形成以寝室为中心的凝聚力,通过寝室内的集体活动,加强各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促进民族大融合。
(4)尊重少數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帮助他们过好传统民族节日。
在古尔邦节、开斋节、“三月三”对歌节、藏历新年等重大传统民族节日期间,学校可以通过为民族学生举办庆祝活动、组织联欢会、准备节日餐、发放节日补贴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使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4.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求同去异的日常管理机制。
高校应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健全日常管理机制规范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教育管理服务中做到“四合”。
(1)做到在规章制度上的“合”。
在制度设定上不应对少数民族学生过度区分,应一视同仁,并要求所有学生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对于少数民族中存在的文化习惯,应给予重视和尊重,可尝试以补充规定的形式予以规范。
(2)做到在学生管理上的“合”。
在日常管理上,应当按照专业不同,将少数民族学生均分到各个自然班,并相应分配宿舍,让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住在一起。各民族混合的班级和宿舍,更利于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和沟通,同寝室的学生也会成为少数民族学生与班级成员沟通的畅通桥梁。
(3)做到在学生权益上的“合”。
在学生权益上应当注重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侧重和引导,在公开例如资助等鼓励政策时,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公正公开的进行,又要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他们学校有关权益实现和救济途径的相关规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涉及学校决策特别是民族工作时,应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见,在其他同学不理解时,应耐心向其解释相关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4)做到在教师期望上的“合”。
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效应。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应当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多下功夫,逐步赶上班级进度;对于基础较好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应寄予积极的期望,采取认同、激励等方法,为其树立更高的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建立健全多方支援、灵活多样的就业援助施行机制。
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大学入口是宽口径的,但出口仍需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再加上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市场相对狭窄,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情况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都愿意回家乡就业,这与他们以浓厚的家乡意识为基础的返乡立业意愿有关。随着少数民族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指导机制上的问题,已成为高校需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各方面长期的工作配合,建立健全就业援助施行机制[5]。
(1)破除政策壁垒,搭建就业平台。
一方面,内地有关行政部门应积极破除一些政策上的壁垒,为优秀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内地有需求的单位就业扫平障碍。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面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的人才供求网络平台,为少数民族地区用人单位和在内地学习的广大少数民族学生搭建起供需交流平台,帮助毕业生尽可能多地获取就业信息。
(2)多途径打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高校应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各类就业招聘信息,通过企业推介会、宣讲会及其他各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平台。对于那些主动要求回家乡就业的学生,高校应为毕业生多方面联系当地的招聘机构,不断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学校还可以派专人带领毕业生直接赴当地参加就业招聘会,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
(3)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当努力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健康的心态择业和就业,力争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
6.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密切配合的教育管理队伍培养机制。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内地高校要重视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管理队伍培养机制,重视以下三支队伍的培养:
(1)重视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培养。
聘请懂政治、有爱心、觉悟高的少数民族教师担任班导师或年级辅导员,使他们参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全面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信仰、风俗、语言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通过定期召开班会、组织文娱活动、开展思想交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少数民族教师的言传身教,对班级学生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更容易与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共鸣。
(2)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养。
高校要定期组织辅导员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邀请民族宗教问题研究方面的专家为辅导员进行相关政策的解读,提高内地辅导员理解和把握民族政策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学生工作中的民族问题,尤其能够正确区分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3)重视少数民族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
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少数民族骨干既是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又是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更是内地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遴选那些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较高、具有领导才能的少数民族学生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在政治理论、民族政策和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带动全体少数民族学生。
四、教育管理角度做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建议
1.教育管理关口前移。
建议高校每年选派部分辅导员赴少数民族预科班培养学校提前了解学生情况,并对民族预科班学生的管理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关口前移”,对学生在预科期间进行全程跟踪,让高校提前介入培养。
2.加强区校间的联系。
建议少数民族所在自治区教育厅或相关行政部门能够及时地把当地最新的政策、情况与内地高校进行信息互通,使得内地高校及时准确地掌握民族工作的最新政策、方针及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思路,使区校之间保持一致。
3.加强内地各高校间的动态沟通。
少数民族学生跨校区沟通联系密切,很多动向并不为单独一个学校所掌握。建议内地各高校间及时互通有无,加强动态沟通,特别是“境外奖学金资助”、“免费资助出国”等重大信息,保证重点学生信息沟通渠道畅通,这样相关高校就掌握了主动权,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做到未雨绸缪。
4.制定统一标准。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后,各高校在对他们的管理方面做法不盡相同。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对统一的学生管理标准,各高校在这个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再根据各自特点细化标准,进行管理。各高校的管理趋于统一,避免同一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在执行国家政策方面的不尽相同。例如每年给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少数民族节日学生补贴标准、对于高校校园内民族服饰穿戴的大致要求。
参考文献:
[1]赵丽梅.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7):103.
[2]斯日古楞.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4.
[3]庄立臣,任成金.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98.
[4]孟鑫,郑益.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01):24.
[5]艾麦提江·台外库.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为例[J].学理论,2012(25):223.
[6]孙倩,严建骏,陈晨子.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交往特点及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