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专业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2019-04-11赵彦风
赵彦风
摘 要: 为了更好地满足服务地方的需要,历史学专业的培养体系应着重于学生知识的优化、能力的强化、素质的内化,构建“三位一体”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课外阅读扩展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让学生既具备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又具备紧随前沿研究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知识应用型人才 课堂改革 课外阅读
在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商洛学院不断强化服务地方理念,坚持“尚教为学、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历史学专业一直不断地完善教育和培养模式,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职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学校各专业的重中之重。历史学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如何以往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砥砺前行,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实际教学体验出发,就历史专业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谈谈感想。
一、明确人才定位,助力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商洛学院以“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办学定位,学校的办学定位映射到专业建设中,首先是强调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应当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定位。“地方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则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强调按学科设置专业”[1]。知识应用型是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对人才培养划分的类型之一,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其次要突出专业特色。商洛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商洛“是先民繁衍生息、历史风云演义之舞台,自然与人文成果蔚为壮观。数千年之演变创造和积淀,自然也就形成了属于这块土地的文化”[2]。商洛学院扎根于此,获取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内化到自身的发展之中。历史学专业由于本身的学科特性,更应当在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形成并突出自身的特色。
二、对历史学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当新的教育思想和指导观念确立后,我們应该按照满足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的要求,对知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索和实践,以实现确定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而言,其角色价值应当体现在“对知识的继承转化及综合应用”[3]方面,在强调能力本位的前提下,加强知识结构的优化和以专业素质为核心的内化,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4]。有研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素进行了分类,“划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综合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四大类”[5]。对于历史学专业而言,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一直是主线,此外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学生提高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尤其是一些公共选修课程,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公共能力、通用素质,这些都是专业发展知识和综合性知识的体现。
工具性知识是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方法性知识,涉及诸如文献检索知识,外语、计算机等技术性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知识。因此,工具性知识构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1.以职业生涯目标为导向构建知识结构
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历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主要是区域性的实用性职业岗位,因此必然要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岗位需求。因此,专业培养应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趋向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为社会需求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2.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为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结构特点,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一部分直接就业和一部分继续深造两个基本走向,应当合理调整改革培养方案。具体而言,结合历史专业四年的培养时限,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好专业有关课程,既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扩大选择空间,更有利于学生调整、充实、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3.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应当改变以往的本科培养模式,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这一理念应该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与以往体系不同的新的运行机制,涉及教学过程的管理机制、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教学运转的保障机制等。
(二)强化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之上的,即主体在具体环境中能动性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个人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反映。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结构方面,同样坚持使学生在获得专业基本的知识同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1.明确历史专业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结构
历史专业的学生,其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的运用、专业的研究等方面。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生涯目标出发,为了使历史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应着重强化就业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交往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突出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色
本科教育的四年,应该既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传授能力,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需求,又重视对学生继续深造所需求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强化课内实践教学,突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带动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强校外实践实习同专业知识结合的深度,让学生学以致用。推动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三)内化以专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结构
对于知识应用型人才而言,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单纯的专业理论教学,它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6]。
1.提高对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认识
作为应用型人才,较强的专业素质是必备的,此外,还应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其他相应的素质。在个人的综合素质构成中,核心是专业素质,结合综合素质的其他方面,才能有助于个人实现最大的社会价值。历史专业需要根据自身办学的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时代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多方面,使毕业生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改革培养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培养原则,围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活动,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更要结合时代变化,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思维模式、人格品行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教师本人的学识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将传授知识的教学进行转向,不仅教学,还要培智,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结构。
3.搭建综合素质的多元化培养平台
从培养知识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着手,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种教学管理形式。就历史专业的学生培养而言,应当根据专业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以外,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在学生中开展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范围则围绕培养体系所需的知识构成,选择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成长的论著。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实事求是的思考,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三、結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院校,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基础知识的传授能力,而且兼有跟踪相关研究最新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在的能力,最终成长为教学兼具一定的科研能力的综合性知识应用型人才。通过打造多途径、多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基础知识,而是面里兼具,能够对历史知识有贯通性的掌握,同时还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依赖于学校的执行情况,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的配合程度、学校的保障制度等。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8.
[2]杨增强,王思怀.关于商洛文化的若干问题[J].商洛学院学报,2010(6):10.
[3]刘克宽.优化知识强化能力内化素质——地方本科学院应用型人才结构与培养模式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51.
[4]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7.
[5]宋克慧.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07):96.
[6]周锦荣.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下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57.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历史专业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项目编号:18jyjx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