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
2019-04-11李效凯
李效凯
摘 要:语文的生活化教学,体现了“教学合一”的原则和方法,使现行教材中的语文问题恢复到聋生生活的现实中,从而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聋生的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引导聋哑学生走向社会和生活。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生活化”
聋校语文标准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做到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教学走进学生,走进生活。因此若仍将聋校的语文教学局限于教科书这样狭窄来看,就已显得非常落后了。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从聋生终身发展出发,依归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只有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聋生生活这本大书融合为一体,让聋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这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大语文教学观。聋校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要素入手,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现可以促进聋生生活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巧妙导入,创设生活情境
听障学生生活区域局限,生活经验较少,阅历也较贫乏,这就需要我们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生活的情境,才能引发学生心灵的体验与情感的共鸣,使其更好地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为今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因此聋校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具体内容创设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情景,促进听障学生语文学习的高效率。
1.1立足生活,直观展示
由于听障学生理解能力差,往往对一些日常现象、常见的生活用品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所以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创设生活化的认知情境,让听障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学习《雨》一课中,就可以在雨天让学生直观观察,适时提问,让学生直接描述观察雨景后的感受,并启发学生进行适当联想,丰富想像力,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学生在与生活亲密接触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
1.2动作示范,简化内容
由于听障学生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于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字词难以理解,教师就可将动作形象化,让学生现场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词语:“村寨、反抗、轻蔑、姿势”词语时,手语词典里都是手指词,听障学生很容易混淆,理解就更难了,所以教师的动作示范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做出形象夸张的动作,为他们现场讲解,就能迅速化解难点,帮助听障学生更好的认读。例如在讲“村寨”一词中,我强调,它的建筑特点是以木材为主,房屋周围有很多栅栏,因此,手语中有栅栏一词的动作,学生马上就明白了。
1.3转换角色,表演代入
有些课文内容可操作较强,如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同时提高听障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比如采用教师朗读、学生表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表演代入故事情节,体会课本想传达的想法和愿望,形成情感共鸣。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理解
2教学过程生活化
2.1以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发展聋生语文能力
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手段、方法、与过程。要发展聋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概括能力……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在语文课堂中,变单纯的问问答答为其他多种形式的学,《亲人》一课中让学生演演、《三味书屋》一课中让学生画画、教《小足球塞》一课时让学生互议。
2.2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培养聋生自主性学习的品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看到事物,提到事物,我们健听者,在脑海里首先产生的便是它的字符名称,即抽象的字词符号,而聋人脑海里首先产生的则是它的手语名称,即形象化的手语。聋人的思维模式如此,这就导致许多聋生书面语词不达意的现象产生。语文化的生活,就是要帮助聋生沟通语文思维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开展“生活化语文”学习实践,培养聋生用语文的方法去感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语文和语文中的生活。借助校园新鲜事物,以及聋生生活中的参观、比赛等活动为教学资源,教师就可因势利导,让他们用汉语言的表达方式来思考,培养聋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语文、研究语文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3巩固拓展,优化生活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通过复习巩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教材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去感悟,去优化,达到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所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优化生活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聋校语文课堂上,学生获得的知识由于自身条件等的限制,与真正的生活还是有距离的,因此只有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巩固拓展,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着生活、学会生活、精彩生活。
4改变教学模式,渗透生活化课堂
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对象同普通教育有很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应。实践证明应用多媒體技术手段把生活特性代入聋校语文课堂,通过声音选择、图片衬托、视频补充等方法加以强化,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海底世界》这一内容时,除了准备常规课件以外,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动画视频引入其中,从而加深特教学生的印象。
5结束语
总而言之,聋校语文课堂生活化可以让听障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将生活作为教学素材,把课堂氛围变得生活化,能够使语文课堂更符合现如今的新课标教学,提高听障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胡晓娥.关于构建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6).
[2]唐天桥.特殊教育语文生活化教学刍议[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6(11):00223-00223.
[3]周慧霞.用生活理念构建语文教学新课堂——谈小学语文课程生活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