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获得专业成长与教师生涯的反思
2019-04-11陈泰龙
陈泰龙
摘 要: 笔者阅读完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对古典文明为何消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读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在求得答案的同时,意外收获了地理学科知识在历史事件中的全方位体现,加深了对本学科的理解,进而以史为镜,对教师生涯进行反思,力争做一名有生命力的研究型教师。
关键词: 《千年一叹》 全球通史 地理 教师生涯
一、《千年一叹》,“叹”出更大疑问
去年生日,一位对地理学科非常感兴趣的学生送了我一本书,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以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沧桑,用镜头记录历史遗落的明艳”,封面上的这句话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迫不及待地读了序言,吸引我的同时,更让我吃惊:余秋雨先生居然沿着希腊——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印度,最后回到中国的路线,主要用乘坐汽车的方式,完全零距离地接触了赫赫有名的古代文明: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其中不乏极度危险、充满战乱与恐怖主义的地区。
我在地理课堂上经常提到文明起源,分析过古代文明起源与河流的关系,可是扪心自问,自己对四大古代文明仅仅知道皮毛,它们因何兴起?盛况如何?最后又缘何消逝?带着这些疑问,我如饥似渴,在最短时间内读完了这本书。
我被书中细腻的景色描写深深吸引,更为余秋雨的一针见血所折服。例如,描写曾经绚烂无比的古巴比伦文明时的文字:“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指光色和状态,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像一方坚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
又如,分析伊拉克乱象时:“国际惩罚固然能够造成一国经济混乱,但对一个极权国家来说,这种混乱反而更能养肥一个以权谋私的阶层。你们以为长时间的极度贫困能滋长人民对政权的反抗情绪吗?错了,事实就在眼前,人们在缺少选择自由的时候,什么都能适应,包括适应贫困;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合上书,我意犹未尽。然而,读书之前的一些疑问还在心里:绚烂无比的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包括古印度文明,是如何消逝的呢?希腊沦为欧洲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埃及仿佛只剩下金字塔可以被世人瞩目,伊拉克更是战乱频频,印度的脏乱差让人不堪,曾经人类最繁荣发达的区域,为何现在是一副破落模样?《千年一叹》,重在“叹”,余秋雨将叹息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领略了“历史文学”这种“大文学”的魅力,也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想去探寻文明发源、兴盛与衰败的全过程。
二.深度阅读,收获专业成长
通过搜寻资料,向历史老师请教,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进入我的视野,按照时间进程的方式记叙历史也比较适合我这样的非历史专业读者。
经过三个月的辛苦阅读,我终于读完这本经典著作,如同品尝了一道知识的饕餮盛宴,虽然读的是历史书,但意外收获了不少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阅读果然是促进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地理位置等时空限制,决定了古文明走向灭亡。
阅读本书,我清楚了文明的分类方法。《千年一叹》中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文明及古希腊文明,即历史学中的古典文明,它们最早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除了中国文明外,于公元3世纪—6世纪逐渐消逝;公元500年—1500年为中世纪文明,代表的有蒙古帝国、拜占庭文明等;1500年后,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出现,西欧文明统治了世界,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西欧逐步走下神坛,美国成为主角。
那么古典文明是缘何消逝的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生产技术停滞导致生产效率低下。除了铁、字母、铸币(起源于边缘地区)外,古典文明时期再也没有与新石器时代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利用畜力和风力等伟大的发明相媲美的了。取而代之的是奴隶制、战争机器的制造,各统治集团只知道如何剥削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最终给各文明带来灭顶之灾。
2.开放的地理环境,遭受蛮族入侵。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处于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交汇之地,地势平坦开阔,富裕的生活、精致的建筑对饥一顿饱一顿的游牧民族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最终被军事技术更发达的后者所取代。
原来如此。《千年一叹》里余秋雨先生没有告诉我的答案,终于明白了,读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
(二)地理知识在中国文明延续的奥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古典文明之一的中国文明,为何得以幸存呢?原来和地理更有着密切关系。
1.中国的地理位置安全稳定。西南部横亘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在交通运输发达的今天也依然是天堑,更不要说是远古时期了。西北区是万里沙漠,想要穿过何其困难。东部、南部是浩瀚的太平洋,更是阻挡了其他文明的靠近[1]。
2.季风气候下的高产农业。雨热同期、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使得中国拥有非常高的农作物产量,单位面积水稻的热值是小麦热值的5倍,因而中国供养了更多的人口,更好地维持了帝国的军事机构和官僚机构,能有力抵抗蛮族的侵入,就算被战胜,也能用大体量的文化吸收并同行他们(如元朝时对蒙古族的同化)。
3.卓越的文字系统和科举制度。博大精深的汉字提供了文化持久的同一性,科舉制度使得行政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三、反思,获得教师生涯启示
本来,我的初衷是搞清楚古典文明消逝之谜,已经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还惊喜地发现了不少地理知识的应用,发觉了时间与空间组合的无穷奥秘。谁曾想,通过阅读本书,还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有了思考。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为什么近现代以来,欧美国家站在世界之巅,中国长期被欺压,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原来,曾经的成功害了我们。西方由于地理通达性强,历来战乱不断,不像欧亚大陆其他文明,或是免造侵略(印度南方和中国南方),或是得以幸存(印度北方和中国北方),抑或击退了侵略(拜占庭和波斯)。唯独在西方,古典文明被砸地粉碎,无法复原,大规模的毁灭为技术革命扫清了障碍。
得益于安全的地理环境,中国从公元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原,到16世纪西方开始侵入中国,这1000年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都处于稳定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同时这种成功、稳定和舒适导致技术成就、经济活力、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逐渐落后于西方,终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将中国人的骄傲和自满撕得粉碎,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才逐渐苏醒,重回世界强国之林,其中的屈辱、泪水、悔恨,三言两语不足尽也。
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职业——教师。作为刚刚工作几年的年轻老师,我还处于职业生涯的初级阶段,在努力积累教育教学技能,争取成为一位名师。周围有一些思想、做法让我陷入沉思,相较于很多职业,教师工作稳定、安逸,没有被淘汰的危险,按时拿着一份工资,谈不上富裕,也能维持生存,寒暑假更是不错的福利,可以陪着家人四处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很多年,变成一位“老教师”,更加驾轻就熟,工作越来越轻松,坐等退休。
这种状态和稳定安逸的封建中国何其相似。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已经将很多规律作了深刻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我致力于做一名“生命型”教师,将教育作为人生的追求,用心经营教育,以个性实践教育,让职业成为生命的创造;在教育中付出、体验、收获、快乐着,将教育当做实现生命意义的历程,追求有意义的教育人生,实现从敬业到乐业的转变[2]。
(二)心中要有一座山——做研究型教师。
阅读中,我注意到近邻日本。同样的闭关锁国,相似的地理环境,面对西方的冲击,日本成为第一个打破西方势力的国家,甚至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完胜强大的沙皇俄国。究其原因,日本人认识到自己的社会需要改造,一直关注着西方的发展,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的需要加以鉴别和修改,以增加民族力量。
除了保持危机意识外,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使教师生涯终身受益。我将目光锁定在教科研上,争取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研究能使教师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件中看出新的办法、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教科研应该结合教学实践,注重发现、分析和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新形式,从而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论是专业知识的更新、专业级能的娴熟,还是教学品质的提升,教育理想的追求,都离不开教育科研。
心中保持教科研这座山,时常抬头看看,提醒提醒自己,能有效避免职业倦怠,每天提高一点点,成为研究型的名师。
世界原本是扁平的,所有一切都是代号。可是当我们阅读,知道了这朵花背后的花海有着千年的历史,这滴水的背后凝聚着汪洋大海,海里有亿万无穷的游鱼和探险者的骸骨。这个世界将不再是冰冷的扁平的代號,它有了宽度,有了深度,有了温度,也有了表情。
感谢阅读,感谢成长。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4-366.
[2]冯建军.论教师生命发展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1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