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灯光设计作品
2019-04-11刘翔
刘 翔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重庆 401331)
编者按:
刘翔,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2017年博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灯光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2014年硕士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灯光设计研究方向。灯光设计作品涉及话剧、戏曲、儿童剧、肢体剧、音乐剧、当代舞等多种形式。出版专著《光的力量——舞台灯光在戏剧演出中的艺术表现力》。
本期刊出刘翔的作品:女性叙事三部曲《HI-朱丽小姐》《WAIT-女仆》《GO-三姐妹》,大型满族神话吉剧《狼妻》 和灯光装置作品《慢月》 。
【身体叙事】女性叙事三部曲:《HI-朱丽小姐》、《WAIT-女仆》、《GO-三姐妹》
2016年11月,《HI-朱丽小姐》在天津大剧院多功能厅演出
编舞-视觉总监:史晶歆
主要演员:赵子璇、Gudenko Maria、Gudenko Nadezhda、史晶歆
化妆设计:林颖
服装设计:宋橇
灯光设计:刘翔
道具设计:度态建筑
空间设计:史晶歆
平面设计:王子豹
演出统筹:靳伟强
视频拍摄:陈家坪、潘俊阳
舞台监督:张开
灯光编程:狄硕、张令兴
宣传:艾盼盼
新媒体制作:张卉
《HI-朱丽小姐》是编导史晶歆探索当代舞“身体叙事”系列的开篇之作,在思考如何运用身体语言架构文本叙事的过程中,通过舞蹈特有的表现力完成对一个完整戏剧情节的描述就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灯光设计构思首先也是从对戏剧文本的解读中产生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的气氛特征,朱丽和让的关系转变,朱丽的情感变化……都是灯光设计需要分析的重要内容。事实上,《HI-朱丽小姐》舞台灯光设计语汇正是在剖析剧本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发展的情节线索,通过营造角色所处的具体时空环境,以及人物关系的发展完成设计。(照片提供: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当代舞《WAIT-女仆》2016年12月,《WAIT-女仆》在天津大剧院多功能厅演出
《WAIT-女仆》是继《HI-朱丽小姐》之后,“身体叙事”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编导开始探索用身体进行“意象叙事”的可能性,在舞蹈编排上对女仆二人的性格刻画远远大于对戏剧情节的客观描述,人物形象塑造因而被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灯光设计构思的重点也由对具体环境气氛的视觉化转向了对人物本身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结构舞台灯光的设计过程中,强调戏剧性的舞蹈段落和人物身份的每一次转变的设计构思成为组织灯光变化的基础。(照片提供: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当代舞《GO-三姐妹》2016年12月,《GO-三姐妹》在天津大剧院多功能厅演出
《GO-三姐妹》的“抽象叙事”方式是在完成具体叙事和意象叙事之后,编导架构“身体叙事”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舞蹈艺术本体的回归。编导并没有按照剧本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编排舞蹈,而是建立在自己对戏剧作品的整体感知上,舞蹈的设计不再试图表现三姐妹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而是进入了三个姐妹复杂的内心,灯光设计构思的重点因此就放在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抽象处理上。舞台视觉的空间组合变化,时间的运动和流逝,舞者与空间的关系,由音乐节奏造成的视觉感受等等,都成为该剧灯光设计的灵感来源。
就灯光设计参与叙事的可能性而言,诸如改变时空环境,营造情感氛围等基本方法的设计,在当代舞蹈“身体叙事”的概念下就会显得有些苍白,很难达到灯光设计构思与舞蹈编排构思的一致性,因此灯光设计线索的明确意图就成为结构舞蹈叙事语汇的重要方向。如果说当代舞“身体叙事”是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神态、身体状态等叙述戏剧情节,灯光艺术的表现力就在于找到舞蹈的叙事过程的切入点,通过强化舞者身体的视觉特征,暗示戏剧情节的发展线索,其中,舞台灯光的色彩调性、强烈的光影效果、视觉的聚焦感都将成为当代舞蹈灯光设计的核心要点。
尽管灯光视觉表现的抽象性和当代舞意义传达的隐喻性,使这两种艺术形式似乎很难获得“叙事”的效果,然而当我们在“感受力”基础上重新思考舞蹈创作和结构灯光语汇时,就会找到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将当代舞“身体叙事”的表演过程配合灯光效果融入观众对视觉形象的感受过程,从而引发观众对故事情节的联想,并借以实现当代舞蹈“身体叙事”的创作目标。
大型满族神话吉剧《狼妻》
2015年6月,吉林省长春市大众剧场首演
2015年12月,参加吉林省戏曲优秀剧目晋京展演
编 剧:贾慧敏(根据陆德华、张生创作德二人转《狼妻》改编)
导 演:贾慧敏(国家一级导演)
作 曲:李敏杰(国家一级作曲)何钧宇(国家三级作曲)
满族音乐设计:何新生(国家一级作曲)
音乐编辑:何钧宇
配 器:商立中(国家二级作曲)、孙治平
编 舞:贾慧敏、于义磊
武打设计:周昱敏、李杰
灯光设计:刘翔
服装设计:孙冰(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师)
人物造型:冯丽(国家二级化妆师)、刘文
打击乐设计:高永权(国家一级演奏员)
该剧是一部以满族神话传说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舞台作品,作品中贯穿着生趣的表演情节以及满族婚俗传统的文化脉络,戏曲着重于唱念做打的舞台表演形式也是这部作品重点展示的内容;舞台场景效果主要依靠视频呈现,视频图像所营造的空间环境涵盖了室内和室外的多重景象,灵活多变的图像画面,再加上灵巧的道具设计完成每一幕场景地点的转换,容易造成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然而,由于多媒体视频具有其独特的视觉特征,其所构成的图像画面是具有一定亮度的,因此,构成了舞台上巨大的发光面,在进行照明设计的过程中,舞台灯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视频亮度的影响和制约,灯光设计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图像画面的视觉优势,协调灯光与视频之间的亮度冲突,才能构建出富有张力的舞台空间,因此,如何从视觉上造成空间层级并形成不同场景的渲染气氛就需要重点思考。
灯光设计效果首先要与视频场景的内容相适应,需要强调的是:舞台灯光设计建立在具体的舞台时空基础上,图像空间是舞台空间的视觉拓展,舞台空间是图像空间的主体再现,视频图像中的空间环境需要与剧场中的舞台空间相衔接;舞台灯光光色的选择、明暗的处理只有与舞台空间的整体环境氛围相融合,以获得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错呼应的视觉效果,进而带给观众更加真实和具体的视觉感受。其次要解决光与视频之间的亮度冲突,实现从虚拟场景到舞台空间的过渡,并以明暗光比和色彩冷暖造成空间的视错觉感受。
灯光装置作品《慢月》
2017年12月,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蓝裤子实验中心展览
项目负责人:周波
作品设计:刘翔、陈星宇
项目参与者:喻媛媛、李雯、张思雨、程婷婷、冯滔、张渊、刘亮、陈雨、刘霞、汤红银、言璐(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照明艺术工作室成员)
在作品《慢月》中,我们看到了某种完整而特殊的空间装置表现,它开始试图探讨光的灵性在空间中是否可以触及知觉,如何影响人们对空间载体的初始判断,以及光作为主要角色进行艺术创作的可能,更多时候光是以某种感觉性选择存在,装置构造与光的结合,柔化了尺度本身和丈量标准,以空间作为剧场,以装置构筑舞台,空间、装置、灯光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舞台样式感,光的作用不再是舞台上用以营造氛围的手段,它成为创作的对象,甚至是表演者;在另一个层级中,古典音乐介入情景产生并发式创造,牵引出更加多维的表达和猜想。在这个作品中,以德彪西的《月光》作为听觉主题,音乐的形象徐缓而富有情韵,月光如水般倾泄,缓缓流淌,每一个音符,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光的意境带领观众进入到万籁寂静的月夜深处,装置与建筑空间之间的互动也变得更加生动,光的灵动的节奏变化与音乐和现实的空间环境相得益彰。在音乐的结尾处,灯光化作一轮明月,从装置中心的最低处沿着建筑向上慢慢升起,一种知觉上的真实使这个过程似乎异常的安静,观众的内心得以舒展,恰似远离城市夜晚的喧哗,回到了久违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