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们谈论智慧医院时,首先要搞清楚人们要什么

2019-04-10肖文杰

第一财经 2019年2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智慧医疗

肖文杰

医疗是每个人一生最花钱的事情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到了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0将花在医疗保健上,整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总费用将超过6万亿元。

醫院是这个庞大系统的绝对中心,但它的效率和体验却并不好,几乎所有使用这个空间的人似乎都不满意。医务人员受困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但其中有不少时间被浪费;医院管理者则担心预算和床位利用率;本质上,医院还是一个比办公楼、住宅、学校都复杂得多的建筑,不少医院本身的建筑管理系统也很原始;至于患者,想想每次去医院,有多少时间花在了无意义的等待和移动上就知道了。

对此,一个被讨论得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就是所谓的“智慧医院”。简单而言,它是利用自动化、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提升医院这个场所的运营效率。“智慧”这个词如今已变成一个无往不利的前缀,成为许多事物的进化方向。但它的含义往往很模糊,所谓“智慧医院”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实现,其实并不清楚。

2018年年底,江森自控公布了一份《新时代智慧医院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试图解析这个问题。在获得的1197份有效问卷中,来自患者的有746份、医护231份(医生123份、护士108份)、后勤运维127份、医院院长93份。此外还有对14位医疗行业专家的深度访谈。

总部在美国的江森自控是一家从室内恒温器起家的工业技术公司,现在它的主营业务是智能楼宇、节能技术和物联网,医院是它的重要客户。抛开广告目的,这份报告本身仍然提供了关于智慧医院的不少有意思的事实。

首先,在医院这个现场,除了患者以外,医护人员、运营维护人员、管理者都有不同的需求,而且他们对医院都不满意。《白皮书》给出了不同人群对医院的净满意度(净满意度=选择“满意”的占比-选择“不满意”的占比)。结果,患者的净满意度为-39%、医护人员为-6%,后勤运营为-56%。

医护人员的不满程度明显低于患者和后勤运营人员,这也印证了一个事实:如今医院是以医护人员为中心的,他们—而不是患者—的需求最先得到了满足。但正如官方指导文件所说的,医院的设计和运转应该“以患者为中心”。毕竟,如果将医院视作一个公司,患者便是客户。

这一点也是大多数受访者的共识,他们都认为,针对患者的前端技术是医院最需要提升的部分。其中频繁被提到的名词包括:App、预约就诊、健康管理、远程会诊、用药提醒、检验报告数字化及互联互通。

不同的人群所期待的改善点也各不相同。医院管理者希望通过技术提升医院的运行效率;后勤则更重视楼宇的智能化程度,这能降低他们的负担;医护人员看重的是问诊效率;患者则希望有更多软硬件能提高医疗和护理水平。

医院是个复杂的系统,不同场景下人们的需求也不一样。比如在门诊区域,患者最看重的是等待时间,在住院区域则希望环境能更舒适,医生和护士的响应速度能更快。医生在门诊区域的需求和患者类似,同样希望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因为这可以改善就诊秩序,在住院区域也同样希望改善环境,并依靠智能护理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在医疗技术区域,医生最大的需求是保证安全;在手术区域,除了绝对的洁净原则,医护人员还希望改善手术室管理和设备保障。不同立场、不同场景,对于医院的改善需求都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医院的各个系统可能出现割裂、冲突和满意度不高的问题。

医疗保健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

不同人群对智慧医院的满意度

病患端的应用技术被认为是智慧医院最重要的功能

患者在门诊环节的需求

患者在住院环节的需求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医护人员普遍关注环境舒适、安全及秩序,但根据《白皮书》对院长的调研,这些需求在医院管理层那里的优先级并不高。而医院管理层关注的“个性化服务”,在患者中也不是很受重视。这也就意味着,智慧医院想要提升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就必须从一开始收集所有需求,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且,一切新技术的应用都应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

如果只是在局部完成一些改造,可能会使新技术难以发挥作用。如今,不少医院都已经有了App预约挂号系统,但门诊大厅里却没有相应的引流系统,导致患者即便完成预约挂号,仍需等待排队。而且,前端的App与后端(比如病历系统)并没有连接在一起,只是单一的工具,无法真正提升诊疗效率,至于与手术、检查等系统的互联,更是空白。

在《白皮书》对院长的访谈中也能发现,困扰管理者的问题通常是,医院各个系统所用的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无法兼容,甚至不处在同一时代,有的领域可能已经非常智能化,有的领域则还在靠人工。在上海的一家三甲医院里,光不同区域的空调就有8套控制系统。系统无法兼容,是智慧医院改造的主要难题。

但另一方面,虽然各方的立场不同,归根结底,他们的目标没有本质矛盾,只不过侧重点不同。上海嘉会国际医院高级IT总监高明瑢在接受采访时说:“以运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同时,只有在提升效率的基础上,病患及医护人员的体验才能提 升。”

《白皮书》对此提出的理想型方案是:把医院视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各种需求,让医院在思维、感知和执行上都更“智慧”。

具体而言,医院应该有一个共通的IT系统,同时该系统能与外部的医疗机构相连接。在硬件方面,则应该大幅增加医院内的传感器,提升自动化水平,然后凭借移动网络互联。在此基础之上,连接各个模块的智能化技术,比如如今流行的人工智能辅助影像科实验、手术智能辅助、医院能耗管理、电子病历、远程医疗、手机健康管理App等。

院长认为阻碍智慧医院建设的因素

《白皮书》里也提供了几个不同方面的案例。比如一个针对高端用户的顶尖医疗护理机构,它在医疗诊治方面的系统已经很成熟,所以改造的重点放在了让患者获得更好体验的方面。

举例而言,患者可以通过手机预约就诊时间和需求,当他来到医院时,医院已经安排了代客泊车服务,并获得代客泊车条码;挂号时,接待员会绑定代客泊车的条码和患者的定位手环,确保在他就诊完毕后第一时间就能取车。患者可以在医院根据需求预约检查和就诊,并且自由移动。工作人员能根据定位系统随时找到患者,引导他去相应的地点。

在另一个案例中,医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太多,而且往往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就诊,给医学检查部门造成了压力。

而通过在线挂号、实验室自动分配、检验结果电子传递等系统的配合,患者拿到检查报告的时间可以从3小时缩短到1小时。

如果讨论的对象是一幢新型的写字楼,或是一家成熟的互联网公司,上述功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传统医院而言这将是巨大的改变。我们或许可以把中国的医院与大学类比,它们都是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在某些方面不断精进,在某些方面又意外落后的组织。必须要警惕的是,不同医院对智能化、信息化的需求完全不同。比如人流密集的三甲医院可能需要更完整的安防系统,但对于小型医院就不那么必要。

实际点看,不是每个醫院都有必要在每个方面都变得“聪明”。从顶层设计一个完善的智慧医院体系是理想状态,但必须承认这得花不少钱。医疗是一项公共事业,在目前的制度下医院还得考虑自己的收支平衡。所以是否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升级所有系统,不同的医院还是有各自的考虑。毕竟改造不仅涉及那么多传感器和软件系统,还要重新培训医护人员和员工。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变量是,技术是会不断进步的。一些现在未必能带来太大改善的智能化技术,可以留待日后更先进时再采纳。

一个合理的方法是,先把基础框架确立下来,预留后续追加投入的空间。套用工业制造领域的常见说法,就是“规划超前,逐步落地”。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医院要接受这种整体规划的思路,并且愿意为此在前期投入。而对于供应商而言,它们如果要说服医院客户签下一个整体订单,就要有更多更具说服力的理由。

除了达到更好的运营效率和体验之外,整体设计的智慧医院是否能够在改造中节省成本,是否能够减少对医院日常运营的影响,是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也阻碍了智慧医院概念的推 广。

虽然目前医院是一切医疗活动的重心,但未来,医院的不少功能会被拆分,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多层诊疗将发挥作用,医院可以更专注于治疗复杂的疾病,到那时,医院这类建筑所需要的智能化技术又会变化。这可能也是在中国推进智慧医院的根本挑战:医疗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了,对医院而言,智慧化改造或许非常紧迫,但在整个医药体系的框架下,它的优先级能排到哪里?

关于本报告

江森自控《新时代智慧医院白皮书》在22个省市发放关于智慧医院的问卷,最后获得了1197份有效问卷,其中来自病患的有746份、医护231份(医生123份、护士108份)、后勤运维127份、医院院长93份。此外还有对14位医疗行业专家的深度访谈。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智慧医疗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什么是医疗告知
智慧派
【通 知】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