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实践的路径分析
2019-04-10李林霖
李林霖
摘 要:文化自信属于思政教育的源泉,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坚持以文化自信作为抓手,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立德树人,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在高职院校中,将文化自信全程渗透落实到其中,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针对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共通之处做出分析,并探讨文化自信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文化自信 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b)-0217-02
在现代社会之中,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在这一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保持高度认同,对于大学生而言,极为重要。“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个体在情感、心理上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文化自信,是提高思政教育的有益渠道,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有效方法。
1 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共同点分析
文化自信能够从国家、民族以及政党3个角度来理解,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度和肯定感,也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文化则是社会成员在时代发展中掌握的道德、信仰、知识和艺术,其属于民族发展的根基。文化自信的提出,是顺利实现中国梦的一项前提条件,文化自信的内涵在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可以提升我国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实现各国文化的互通。文化自信与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密切的关系,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自信是思政教育的基础
要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文化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精神方面的支持,要实现文化自信,必须要通过个体的力量,方可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高职思政这门课程承担着为学生传递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从这个特殊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工作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致的,如果在思政教育中忽视了文化自信,那么就会导致思政教育的价值大打折扣。大学生是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关乎着整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8~23岁,在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正是个体思想观念成型的重点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他们的价值观极为重要。将文化自信渗透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思维,那么自信心也会随之而来。
1.2 文化自信能够培育学生政治情怀
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人的工作,必须要做到围绕学生服务,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教育,情感本身与文化息息相关,让学生认可中国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要与时代步伐保持一致,占据文化高地,展现时代自信,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课堂上,用各种深入浅出的事实、案例为学生进行讲解,培育他们的文化人格以及政治情怀。
1.3 文化自信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动力
文化自信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豪感,对我国文化发展道路有清晰认知,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知晓,让学生能够对我国文化前景产生信心。
2 文化自信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实践的路径分析
2.1 明确文化自信的教育目标
要将文化自信顺利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必须要首先明确文化自信的教育目标。
第一,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现在,内容一直在丰富,优秀文化也被保留下来,对人们的行为、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第二,用辨证心态看待西方文化。在经济发展下,全球一体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全球化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国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便捷,途径也日益多样,但是,不良的文化与思想也以无形的方式来影响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用辨证心态来看待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坚定信仰,汲取西方文化的优质内容。
第三,堅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既要注重理论,也要高度关注实践,强化理论、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抵制落后的糟粕文化,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周围的朋友、亲人。
2.2 文化自信在思政课堂中的渗透
高职思政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方式可以遵循,需要基于文化自信作为教学原则,创新方法、增加实践内容,为思政教学内容提供鲜活的内容支持。
2.2.1 明确教学原则
文化自信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思政教学中,要主动将文化自信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在概论教学中,可以把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渗透在其中;在基础课内容中,则可以增加关于道德自信、法治自信的内容。在课程中,要重视社会主义内容的渗透,抓好理论教学,如果理论教学无法在土壤中扎根,就不会产生生命力。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构建上,必须要以文化自信作为指导思想,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望。
2.2.2 创新教学方法
在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需要基于目标来出发,遵循学生特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汲取新的内容和教学理论,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用接地气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思维。并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指导,牢牢掌握领导权,采用线上加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重视价值性科学性之间的有机统一。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中,还要应用新型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当然,不管是采用多么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都不能脱离既定的教学目的,要以学生的内心出发,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提高学校的办学软实力,让学生能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回归初心。
2.2.3 宣传本土文化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支撑我国发展的中流砥柱,本民族优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长久以来群众的自信来源,近年来,党中央对传统文化予以了高度关注,在思政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体验优秀文化的民俗礼仪、精神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化归属感。作为高等院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应用各种手段,占据文化高地,为学生展现时代自信,并使其深入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2.4 推动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思政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理论的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一起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他们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让他们能够肩负自己的历史责任。在实践教学上,一方面,需要将课堂内容与实践内容结合起来,通过话题、访问、调查、参观、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来将校内、校外教学资源集合起来,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让实践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并充分发挥出实践内容的教育功能,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三下乡活动等,通过学生处、团委、宣传部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可以深入一线,感受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力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数字化资源和网络教育契机,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例如,可以借鉴VR技术来还原历史事件,让学生感知第一次国共合作、井冈山会师、重庆谈判等典型案例,在这种充满趣味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突破了传统思政教学单调、抽象的教学形式,也能增加思政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实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密切结合,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除此之外,还要为学生构建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如观看专题讲座、文献资料、阅读经典著作、撰写专题论文等,这类实践活动能够与理论教学之间实现相互补充,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3 发挥出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为此,需要构建出完善的校园文化导向机制,以文化自信为出发点来建设校园文化,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同感。美化校园环境,做好硬件建设工作,遵循思想性、实用性原则,增加资金投入,营造出美丽、整洁的校园;大力推广第二课堂,围绕文化自信来开展文体竞赛、科技活动、辩论赛、报告会等课外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围。同时,学校要定期开展文化活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家园,在日常工作中,选择代表性的节日来举办活动,如“赏月活动”“包粽子大赛”“拜年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3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跨文化交际合作越来越密切,在这一过程中,优胜劣汰、文化竞争问题不可避免,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支撑力量。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也是未来的文化传承者,在思政教育中,需要以文化自信作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将“励志”“爱国”“求真”践行到自己的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王凤祥,闫祥茜.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改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8,13(8):47-48.
[2] 朱平.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战略价值[J].学理论,2018,21(7):236-237,242.
[3] 张玉明.新时代下民办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实践——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9(11):79-80.
[4] 任梓铭.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27(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