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019-04-10林蕙
摘 要:自美国次贷危机至今,经济形势虽然好转,但依然未完全复苏,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进行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使得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为应对就业问题,高校应调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1-01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167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在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具有了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
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已经十年之久,但全球经济并未从危机中彻底复苏,这场危机不仅刺破了虚拟经济过度繁荣的泡沫,也带来了金融理论和制度上的革新。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问题不尽相同,在金融危机后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应对,很少考量对世界经济的外溢效应和影响,使市场出现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近些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步提高;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自贸区的成立以及A股首批股票正式纳入明晟指数(MSCI)体系等都标志我国资本市场正在以更加市场化的姿态融入国际舞台。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中美贸易战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并且随着汇率市场化,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剧,比如2015年“811汇改”之后出现的“股灾”,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影响极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奥肯定律指出当经济增长速度变缓,对劳动力需求量会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近几年我国正在进行“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煤炭、电力等产能过剩的行业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银行、券商等杠杆较高的行业也面临着去杠杆带来的资金短缺的问题,产业结构正进行较大的调整。并且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在调整期间伴随着产能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兼并重组和破产,从而迫使一部分劳动力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导致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劳动力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匹配难度加大。根据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不同行业间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不平衡,造成行业两极化程度进一步扩大,新兴行业人才供不应求,传统行业求职竞争较大;从就业景气排名来看,中介服务业、保险、教育等行业排名靠前,航空、能源、石油化工等受政策和外部环境影响表现较差。随着“互联网+”、共享经济、电商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各行业的相互渗透融合,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持续增加,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落后于经济模式的变化,存在着大量新兴劳动力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并且一大批缺少综合知识能力的劳动力被市场淘汰,客观上进一步增加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持续扩招,毕业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自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的同时,还导致了如大学入学起点低、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等问题。尽管高校扩招已于2012年叫停,但大学招生数量依然持续上涨,且已然超过市场吸纳量,使得市场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原本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就业问题已经较为严峻,学生数量与市场吸纳量的不平衡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另外,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一定滞后性,部分专业设置未能随时代变化及时调整,导致部分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在一个市场需求较小的专业中学习,毕业之后失业的可能性较大。
(二)大学生就业观未能及时适应当前就业形势
目前多数大学生就业观依然比较传统,认为只有到某个固定单位上班才是就业,同时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倾向于城市和我国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到农村、基层或中西部边远地区就业的意愿较低。致使东西部就业形势差距较大,东部竞争激烈而西部近乎无人问津。部分学生期望过高,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或者就职后由于满意度较低而频繁离职,浪费就业机会。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市场求职竞争越发激烈的同时,毕业生就职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许多学生对自身认识不够客观、充分,求职时要么眼高手低,要么消极被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大学生对社会形势认识不够全面,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身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使自身综合实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竞争能力不足。
(三)家庭、社会的就业期望滞后于时代发展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另一问题则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就业期望,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就业期望相比于当前就业形势有一定滞后性。主要的观点是学生教育投入成本应与学生就业创收相当,同时,多数家长倾向于让孩子从事更为稳定的工作。在此影响之下,毕业生就业期望存在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多数大学毕业生对初期待遇普通的岗位热度较低,尤其是对于民办企业或非企业单位的就业意愿不强,在自主创业上态度较为消极。
三、如何做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课程引导,帮助學生把握就业形势
目前大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已逐渐过渡为高校必修课程,但由于此类课程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目前依然处于探索实践阶段。美国职业管理学家Donald E.Super在其职业发展理论中提出:个体生涯发展是其自我概念形成、发展和实现的过程,而人的自我概念形成始于青春期前的成长期,于青春期进入探索阶段,而大学生则处于自我概念探索到建立的过渡时期,此时其自我概念已较为明朗且逐渐向不同的职业方向发展。高校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和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倾向,通过这一课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形势,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社会变化,准确把握职业发展方向,做好生涯规划工作。
高校应着力于学生学业与职业的对接,以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为职业规划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使学生及早地与职业领域接触,能够在学习中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以此要求规范自身,在规划职业生涯之前先规划大学学业生涯,促进大学学习“职业化”发展。课程内容上不仅要体现针对性,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职业,还应注重实用性,进行一定的求职教育,如模拟面试等。高校还应在大学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类型的课程,新生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高年级学生则将课程重心偏向求职就业。教学上需要注重实践,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树立正确就业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可以为学生树立“就业生存为先,发展择业在后”的就业观,避免学生就业期望与现实脱节,减少学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促进学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就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学生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还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带动他人就业。
市场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另一重点就是需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学生职业素养上,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还更多地体现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应为学生树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进行就业辅导与职业咨询,协助学生进行合理规划
转型的社会经济使大学生就业更具多元化,无论是对职业的观点还是职业规划的思维都不再拘泥于某一種眼光或思路,因此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需要注重个性化教育。首先,高校应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充分发展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提升自我。部分学生由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在大学中容易迷茫,个性化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对学生采取一对一的就业辅导,同时开展职业咨询。就业辅导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特长等给予学生一些可行的就业建议,职业咨询则可以采取个体形式的咨询如开放职业咨询室等;群体咨询则可以采取讲座或答疑的形式。
总之,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这就要求职业规划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具有深入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迎,罗轩萍.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13(9).
[2]孙成政.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思考——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
[3]刘衍桥.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林蕙(1984.5— ),女,汉族,福建长泰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政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