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利用独山花灯开展艺术领域教育的应用研究
2019-04-10刘福威陈亚萍刘珊
刘福威 陈亚萍 刘珊
摘 要: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利用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对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独山花灯在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的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民族的情感,还可以很好地拓展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内容和帮助幼儿体验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魅力。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探究,以使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独山花灯;艺术领域教育;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2-017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160
一、选题缘由
(一)相关文件精神
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艺术领域明确提出为了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应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而利用地方戏融入到音乐教育活动中为幼儿创造了这种机会和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热情和表现[1]。这也是对《指南》的积极响应。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科工作大会上提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二)继承和弘扬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需要
独山花灯是我国贵州地方戏种之一,是贵州花灯的南路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于1956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大会演中,独山花灯选唱出现在首都舞台上,以它朴实的形式、优美的音乐、婀娜的舞姿、幽默的语言博得了观众的喜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冲击和现代音乐的迅猛发展,独山花灯原始艺术的发展并不乐观,对于这样的传统文化不加以关注和重视,将来可能会面临衰退的困境,使传统文化逐步丧失其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弘扬和传承独山花灯成为传承民间艺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独山花灯是我国贵州地方戏种之一,国外并无独山花灯的研究,因此这里所指的国外研究特指关于地方剧的研究。国外地方剧的相关研究基本从对幼儿音乐教育价值、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美国戏剧教育主要人物Nellie McCaslin针对戏剧提出了这些教育价值:(1)想象力和创造力;(2)思维能力;(3)社会发展和与他人合作能力;(4)沟通能力;(5)道德和心理判断能力的发展;(6)自我发展能力[2]。可见,让幼儿在体验戏剧的过程中主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美国戏剧教育学家Eleanor Chase York认为,戏剧的儿童发展价值包括灵活性、敏感性、流畅性、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
综上所述,在国外研究戏剧的现状及发展方面主要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创造力和情感上的能力。这也就是笔者试图研究的问题。
(二)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独山花灯研究主要是以期刊与专著为主。朱玲波的论文《独山花灯本土特色的探究》中主要论述了独山花灯历史、发展、本土特点以及表演形式,并研究了独山花灯与当地民俗之间的关联,考察和研究独山花灯的音乐、舞蹈特点,揭示了综合系统的地方特色,探索其社会文化价值同时对独山花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3]。江帆等人的《独山花灯》一书中主要概括性的描述了独山花灯的历史与发展,同时挖掘、收集、整理出独山花灯素材,除介绍独山花灯音乐素材之外還对独山花灯的乐器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在独山地方文化馆中查阅到已出版的专著由黔南州文化局、黔南州民委编(李继昌老师主编)的《黔南州戏曲音乐》中概括性的描述了独山花灯的艺术特征以及对独山花灯戏曲音乐的挖掘、收集、整理并分类。蒙士娟等人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记贵州省独山县“独山花灯”进校园》的论文中谈到为了传承与发展家乡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利用独山花灯音乐开展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同时提出了利用独山花灯在课堂中运用的途径及策略[4]。
三、独山花灯的起源与发展
(一)独山花灯的起源
独山花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在独山花灯的愿灯中有一段灯词这样唱到“戏从唐朝起,灯从宋朝兴”。自“宋朝兴唱灯”之后,灯艺就开始在民间流传,流过了元朝和明朝,直到清朝嘉庆年间,花灯才传到贵州省独山县落户扎根。提起花灯的开新篇可以追溯到1949年,独山县的人民就是跳起花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独山花灯灯班的活动趋向了极盛阶段,直到今日独山花灯的流传还在继续[5]。
(二)独山花灯的定义
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结合,并带有杂耍等综合性的地方戏表演形式,有简单的节奏和情节,曲调明快、活泼,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田园艺术。独山花灯以其独特的灯夹戏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以及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出名。
(三)独山花灯的特点及素材收集
1.独山花灯的特点
(1)生活性
独山花灯源于生活。因为它的音乐在内容上鲜明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事物、场景等,语言通俗易懂并带着丰富的生活气息。比如《拜土地》《扫堂调》《拜年调》《打鸟》《掐菜苔》《猜拳调》《做鞋调》等。
(2)乡土性
独山花灯也源于农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首先独山花灯里的内容大多讲述的是农村人的生活情景,如早期的山歌、花灯、民间歌舞,都可以说是独山花灯的前身。然后,通过对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使它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为人们所熟悉、为人们所喜爱的地方戏,如《踩新台》《财门调》等。
(3)综合性
独山花灯包括的服装、舞台、唱腔、唱词、乐器以及舞蹈。经过长时间的洗礼,独山花灯将民歌、舞蹈、习俗、语言等长期融会贯通,独具地域性和乡土性,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
2.独山花灯素材收集
根据将近一年来的田野调查,笔者收集了大量的独山花灯素材,并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可以运用于幼儿园艺术领域活动的独山花灯资源进行了具体分类及筛选,具体如图1所示(见附图)。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独山花灯的筛选和整理、收集,探索独山花灯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中的活动方案。此外,为独山花灯应用在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一定的参考范例。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了解独山花灯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现状以及实施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理论和内容,为幼儿园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2.实践意义
通过此研究,制定和筛选出适合独山花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方案,丰富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并尝试探索出一些可以提高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策略的可行性途径。
五、幼儿园利用独山花灯开展艺术领域教育的应用
(一) 独山花灯在“韵律活动”活动的应用
将独山花灯以“韵律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促进幼儿学会唱独山花灯音乐还会跳独山花灯舞。在《指南》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的目标中指出“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
如《财门调》(见所附歌曲),这首调的音域不高,它的曲调是根据幼儿的水平发展自己定调。它的节拍是由拍转,节奏看上去有点复杂,但是跟着音乐做动作就容易让幼儿理解,并增加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韵律活动经验的增加,从中班以后很多幼儿开始对动作的形式产生兴趣。因此,在为中班、大班幼儿选择韵律动作时,可以逐步增加舞蹈基本动作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独山花灯的舞蹈特点主要就是利用扇子来做动作,由于幼儿对扇子比较好奇,所以在进行律动时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在此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基本动作的相关图片。它也作为解决此次活动的重难点的依据。《指南》中提到:当幼儿主动介绍自己喜爱的舞蹈、戏曲、绘画或工艺品时,要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和鼓励。教师通过讲解、指导、语言提示及动作示范,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预期的目标。但是在动作分解的时候,教师的讲解没有明确,导致课堂出现了混乱。
为了帮助幼儿理清动作顺序,更好地内化浅显的学习动作节拍,教师的提问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幼儿一问一答的互动方式中,可以使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迅速理解教师想要传递的基本动作,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題,并可以结合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独山花灯在“歌唱教学”活动的应用
本文的幼儿园歌唱活动主要指集体歌唱教学活动,不包括音乐区角活动、歌唱游戏活动和特色活动。通过“歌唱教学”活动可以有助于幼儿感受花灯歌曲的强、弱节奏,学会倾听不一样的音乐旋律,了解家乡文化艺术的美。
如《送灯调》(正月呀/那里来呀,正/哪月正/哪哟,才把那/拍灯、/花灯、/尾灯、/送出哪/大红门/哪,呀呀衣/哟是,送出哪/大红门/哪)是一首独山花灯灯班遇到另一个灯班时唱的调。这首调可以用独山方言也可以采用打击乐的形式演唱,这样更能让幼儿产生共鸣。而且灯是幼儿随处可见的物体,歌曲的选择符合幼儿的生活。这首《送灯调》的节奏简单适中,音域都是根据幼儿的接受发展水平去选择,因为每一首独山花灯戏都没有固定的调,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让幼儿掌握。
课堂教学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让幼儿易学习《送灯调》,通过打击乐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更加在无形中感受节拍的强弱,同时提高幼儿的注意力与思考能力,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这从中反映出,为了使幼儿对活动产生持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或组织形式让幼儿易学、好学、多学。
在《送灯调》活动案例中,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口令下完成动作的任务,那么幼儿在做动作时,就需要依靠自己对音乐节奏的感知与理解,在主动思考过后对教师的口令做出反应。一些幼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需要较长的思考与判断时间,然而很多时候教师会因自身操之过急的原因,给幼儿过多的提示,导致幼儿出现知识混乱的现象,影响之后的操作进程。在往后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等待,少给幼儿提示而多给幼儿自主思考的机会,从而实现知识的真正内化。
六、结语
承载着地方民族文化的独山花灯,已经不仅仅是独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物质文化遗产。独山花灯作为独山县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贯穿于独山人民的生活、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独山花灯艺术需要有更多的人保护和继承,因此,要从小对幼儿进行独山花灯艺术教育,使幼儿开阔视野,了解各民族的文化。
本论文在使贵州独山县本地幼儿从小感受民族音乐、体验民族传统文化,接触优秀的独山花灯音乐活动,通过实践研究提出利用独山花灯开展幼儿园艺术活动中的几条建议:选择适合幼儿园,将独山花灯音乐本土化、贴近生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和现代教学结合。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2]Nellie McCaslin.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M].Longman Publisher USA,1996:6.
[3]朱玲波.独山花灯本土特色探究[D].贵州大学,2009.
[4]蒙士娟,蒙士萍.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记贵州省独山县“独山花灯”进校园[J].大众文艺,2015(12):224.
[5]江帆,自苏,玉枫.独山花灯[M].黔南文学艺术研究室,1983:9.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刘福威(1991— ),女,布依族,贵州麻江人,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通讯作者: 陈亚萍(1961— ),女,苗族,贵州都匀人,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