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好习惯,助你学好语文
2019-04-10刘承德
刘承德
【摘要】语文好不好,除语文修养、语文思维等以外,还与语文好习惯有关。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可见,习惯的影响是多么深刻和巨大的。巴金强调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自然,要学好语文,也要培养学习者习成语文好习惯。
【关键词】习惯 ;语文教学;实际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好习惯是什么?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好,自然语文也不会好。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无外乎就是对所见的、所闻的、所为的、所感的处理方式的习惯。那么,语文习惯也就是对所见的、所闻的、所为的、所感的处理习惯。
一、所见的,要思考
看到的每一处文字都要养成去思考斟酌的习惯,也就是爱咬文嚼字的习惯。课本《卫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课本注释为:“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初看到是合意顺畅,但落实到具体的句子仔细推敲,问题就出来了。既然“靡”是“无、没有”之义,“室劳”是“家里的劳苦活儿”之义,那么“靡室劳矣”就应译为“无或没有家里的劳苦活儿”。这样就变成了这个妇女不干活儿,这显然是不符合文意的,也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是值得商榷的。
有一高考作文题是这样表述的:
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此题是经不起推敲的。“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这文字告诉了写议论文;“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这文字又告诉你好像可以写记叙类等其他文体。
如果让学生都养成将看到的特别是有文字的地方都去思考一番的这种好习惯,语文不好都不行。
二、所闻的,要回味
也就是说,要养成所听到的都要去回味它的意义、作用的习惯。记者采访一位老奶奶。记者问:“你对在城市随便燃放鞭炮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啊?”老奶奶:“我还能怎么看啊?就是爬窗户上看……”这不知是老奶奶没有听懂记者的言外之意呢,还是是一个讽刺。如果让学生都养成将听到的都去回味一番的习惯,自然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提升,语文也会好起来。
三、所为的,要反思
也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养成去进行反思,总结其优劣得失的习惯。荀子在《劝学》中就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卢梭的《忏悔录》、 鲁迅的《一件小事》、巴金的《随想录》等,这些都是反思所得,形成文字而成其为文学作品。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学生做错事,老师总喜欢让他写一篇检查,这些都是有道理的。
我们也可以看看我们平常的语文教学,往往会把错误信息多的(也就是一个题,很多都是错误知识信息)语音题、错别 字题、成语题、病句题、文学常识题等,拿来给学生进行大量的复习训练。试想,当学生在做这些试题时,无形之中就要受到许多错误信息的刺激,在学生知识不牢固,很多知识点似是而非的情况下,又在高度紧张的气氛里,学生很容易将一些似是而非的错的知识认为是正确的,且一见钟情而深扎在心底,也可能将一些对的知识误认为是错的而留在脑海。这样长此以往,反复刺激,就会得不偿失。大家有没有体会,病句题训练得越多,好像学生也越不清楚了。
读到高三补习了,学生还老是把“即使”错写成“既使”,“艰苦奋斗”还写成“坚苦奋斗”,就是当初错误训练的恶果。我想小学老师、初中老师也纠正过,高三补习还出现,可见一见钟情,爱在心底是难扭转的。因此,建议尽量不要进行之类的训练为好。大家都会说,考试要考,不训练怎么考?可反过来训练,对的信息设置尽量多,错的信息设置尽量少或不出现,也就是让学生接受正确的语文知识。
英国银行协会对职员的培训,在培训期间,学员们一张假钞也摸不到,训练时用的都是真钞,上课时讲的都是真钞的特点。对此,专家们这样解释:学员们通过反复接触真钞,他们的手指、眼睛都习惯了真钞的感觉,以后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钞,就会感到特别不习惯。
这对语文教学是有启示的,尽量不让学生去接触错误的语文知识信息为好!如果我们都养成将所为的去反思其得失的习惯,无论是学语文、教语文还是干别的,都會有所收获的。
四、所感的,要表达
也就是要养成随时把心中的收获感悟及时表达出来的习惯。表达就是说出来或写出来,表达就是运用。今天学生学的知识不是少了,是缺少运用。比如背了那么多古诗文,看了那么多电视广告标语,唱了那么多经典歌曲,可口头表达(讲话)全是土语粗话,一点也没文学味不高雅,自然口才就不好。有句话说,是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就是人才。这是有道理的。在书面表达(作文)方面,也几乎都是口水话,一点也没有文采没有文化底蕴。这些就是没有养成爱用的习惯所致。
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语文。赵括把兵书读了千百遍,在纸上推演了千百遍,到了实际的战场上,还是一个输。说明实际运用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能记住听到的15%,看到的10%,亲身经历的80%。说明行动实践操作很重要。
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7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储存知识,从不实际运用,结果终生一事无成。“读10年语文,不如聊半年QQ。”网上这话不夸张,充分说明语文是多用出来的,不纯粹是老师教出来的。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
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习成所见的要思考、所闻的要回味、所为的要反思、所感的要表达的语文好习惯,语文学习也就没那么费劲了。因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是学语文的场所,无处不可学语文。不要老是停留在课堂学习,要习惯性地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特别是有文字的地方,都应留心。地名、街名、店铺名、人名、红白喜事的对联、铺天盖地的广告、各种会议的讲话、各种活动的标识标语等等,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材料;看电视、与人闲聊、赴宴、旅游等等,都是学习语文的场所和机会,都可以将许多眼见的、耳听的、心想的东西,习惯性地联想到语文上来,就会触类旁通,不知不觉学到了语文知识,也不知不觉积习了语感,语文水平自会潜滋暗长。
2015年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举国欢庆,当看到“屠呦呦”三个字时,如果我们能习惯性地想想为什么会取名“呦呦”呢,就可能联想到《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其意为鹿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有君子之风,估计父母正借此为名。像这样去取名和有文化意蕴的各种名称,可以说不胜枚举,如果都习惯性地追寻探究,自然而然就是在学语文。
我们不要一味抱怨老师讲得不好,也不要抱怨语文太宽泛难学,更不要怨恨自己反应慢、记性不好,而应记住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告诫: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志波.从习惯入手,培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
[3]曹晶.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14).
(编辑:张晓婧)